賀建清
摘 要:本文在分析金融科技的演變趨勢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中美金融科技進行了比較,探討了金融科技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影響,提出了相應的監管對策。研究結果表明:金融科技充分發揮了技術革新對金融的賦能作用,拓展了金融服務邊界,讓信用可量化、價值化,優化產品服務形態,改善客戶體驗,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我國應借鑒金融科技監管的國際經驗,逐漸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前瞻性地評估金融科技風險,建立動態風險預警體系,用科技手段監管金融科技,加強監管國際協作。
關鍵詞:金融科技;網絡借貸;區塊鏈;金融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7)06-0054-08
一、金融科技的內涵及特點
關于金融科技(FinTech)的內涵,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規范。從國際層面來看,一方面,2016年3月金融穩定理事會對“金融科技”做出如下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產生重大影響。另一方面,就單個國家或地區來說,已有部分國家或地區出于立法或修改法律的需要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官方定義,如在中國臺灣,金融科技業整體上被認定為“金融相關事業”,即利用咨詢或網絡科技,為金融機構提供支持性信息數據服務、效率或安全性提升服務等創新金融服務的行業,硬件設備企業除外。從國內層面來說,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認為,金融科技并非市場所認為的那樣單指創業公司,實際上,凡是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能為金融行業提供服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公司,都可以稱之為金融科技公司,以高盛(Goldman Sachs)、富達(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為代表的全球頂尖金融機構和投資機構均屬于金融科技公司。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認為,金融科技是指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通過金融業務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能夠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可見,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它們將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到金融產業鏈中,實現金融功能的優化和服務邊界的拓展。金融科技的兩大核心要素是數據和技術,借助這兩者的驅動,智能性、便捷性、低成本成為金融科技變革傳統金融的切入點。
金融科技與互聯網金融有本質區別。互聯網金融是一種商業模式,它將傳統金融行業的一些業務轉移到線上;而金融科技則是基于金融本身萌發出的一種全新產品,該金融產品主要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互聯網創新技術進行風險管理與控制,給用戶帶來全新體驗。互聯網金融對金融行業的改變稍顯淺顯,而金融科技給傳統金融帶來顛覆性的改變。互聯網金融的落腳點在金融,金融屬性更強,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的轉換折射出了互聯網對金融的改變已經從渠道升級到更深層的技術層面。金融科技的落腳點在科技,偏重技術屬性,強調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科技在金融服務和產品上的應用。
金融科技作為一種運用科技手段變革金融業生產方式進而提高金融生產力的創新活動,具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金融科技采用技術手段而非商業模式變化來進行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主要通過提供新渠道,將傳統的各類金融互聯網化,但沒有從根本上變革金融業的生產方式。金融科技則通過技術的創新實現金融業務的創新,打造新的生產方式。二是金融科技不是簡單的技術復制,而是從0到1的金融創新,從規模導向轉化為功能與結構導向,追求功能的優化和結構的完善,通過提供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提高金融服務生產效率,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三是金融科技能夠深入觸及金融行業的本質,通過技術創新打破了現有金融的邊界,從而發揮出金融最本質的作用,使資金能夠在短缺方與盈余方間有效流通。
二、金融科技的發展及演進趨勢
(一)金融科技發展現狀
互聯網與數字化進程的加速,催生了金融科技領域的爆發式增長。自2000年以來,金融科技公司的數量和融資總額都呈幾何級增長。2005年,金融科技公司總數約為1600家,到2010年達到3000家。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高達191億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①;中國金融科技行業風險投資的融資額達到27億美元,是2011年的24.8倍,呈爆發式增長態勢(見圖1)。2016年7月,全球金融科技公司總數達到8000家,而融資總額則從2005年的70億美元躍至839億美元。2016年金融科技領域全球投融資504筆,合計金額達1177億元②;其中,在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發生投融資281筆,占比56%,總金額917億元,占比78%;美國金融科技領域投融資79筆,總金額138億元(見圖2);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前20名中中國占了16席,美國3席(見表1), 1月和4月是金融科技投融資的高峰期,融資金額分別達210億和320億元(見圖3)。從投融資視角來看,中國已是全球金融科技的中心。
數據來源:畢馬威 2015 年全球互聯網金融報告。
圖1:中國金融科技風險投資額(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
圖2: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地域分布
數據來源:零壹研究院數據中心。
圖3: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月份分布
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涉及七個細分領域:支付、區塊鏈、其他基礎設施、網貸、眾籌、理財、保險科技。從投融資金額看,支付占8%,區塊鏈占1%,其他基礎設施占3%,網貸占33%,眾籌占1%,理財占42%,保險科技占12%;從投融資筆數分析,支付占11%,區塊鏈占6%,其他基礎設施占7%,網貸占36%,眾籌占5%,理財占19%,保險科技占16%。
(二)金融科技演進趨勢
從最近10年的發展趨勢看,金融科技主要覆蓋四大領域:一是互聯網和移動支付。基于互聯網平臺第三方支付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已經比較成熟,支付效率和便利度得以提高,現有金融體系服務功能得到有效補充。二是網絡融資。以眾籌和P2P為代表的網絡融資或線上融資活動發展較好,這在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特別是在改善邊遠貧窮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等方面有重要價值。三是智能金融理財服務。這主要是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供財富管理的咨詢、顧問等服務。智能機器人能否提供優于現有金融機構和專業理財人員的個性化金融服務,還有待市場檢驗,需進一步創新發展。四是區塊鏈。區塊鏈是一種由所有參與者共同維護的分布式賬簿,它一改之前交易信息在客戶、經紀商、清算所和存管機構中心賬簿間依次傳遞的模式,各方都可直接接入分布式賬簿,從而大幅降低結算過程中的信用風險。特別是基于共識機制的智能合約為簡化合同執行和改善客戶體驗提供了全新的視角。endprint
從科技驅動的視角分析,金融科技的發展歷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金融IT階段,借助高速計算運行和快捷通信的信息技術手段,金融業實現了從傳統業務處理向基于現代信息系統的數據化業務處理的遷移,大大提高了傳統金融體系的業務效率。第二個階段為互聯網金融階段,通過互聯網匯集海量用戶,實現金融業務中資產端、交易端、支付端、資金端等任意組合的互聯互通,以業務和產品創新的方式推動金融業務的轉型、跨界和客戶體驗的提升,典型業務有P2P網絡借貸、互聯網保險。第三個階段為金融科技階段,隨著電子貨幣的興起和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作為金融底層架構的應用,基于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的支付、清結算和交易得以實現,傳統的金融信息采集流程、風險定價模型、投資決策過程將得以改變。現有金融體系的效率將得到提升,完整性與安全性得到增強。
梳理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脈絡,可獲得三種金融科技發展模式:一是封閉生態型,以支付或其他某一業務為核心優勢建立生態競爭壁壘,滲透式發展金融業務,與傳統金融機構形成競爭;二是開放合作型,主張遵從金融本質,致力于以大數據、高新科技完善行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綜合能力輸出服務金融機構;三是盲目標簽型,這類企業群體多數只做渠道,缺乏風控、風險定價等金融業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多是盲目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偽金融科技企業。
(三)中美金融科技比較
中美金融科技發展路徑不同。美國金融科技發展走由新興技術向金融領域滲透與融合的路徑,其線下金融體系比較發達,金融科技企業的作用被定義為覆蓋傳統金融體系遺漏的客戶和市場縫隙,以及提高已有業務的效率。金融科技從硅谷成長起來,但華爾街迅速替代硅谷,成為研發中心。在中國,金融科技更應視為互聯網金融轉型發展的延伸。傳統的金融服務本身供給不足,科技類公司的發展既可填補這一空白,又能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形成高速擴展勢頭。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極大地解決了國內金融交易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另一方面,國內金融科技公司利用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突破互聯網金融發展遭遇的瓶頸。
從資金端比較來看,中美財富管理第一階段主要以個人主動性炒股為主,二級市場上散戶居多,市場波動較大,投機性強。第二階段中美財富管理機構逐漸成長,中國因銀行業間接融資主體地位的強大,發展紅利的存在,讓剛兌有存在的空間,財富管理主要為信托、私募和公募的基金銷售模式,而缺少美國機構化投顧的模式和投資組合的產品形態。第三階段美國先是有了幾百年歷史的財富管理行業,然后才有P2P網貸平臺的興起,中國則相反,不僅有從“互聯網金融”到“金融科技”口徑的變化,也有“P2P網貸”到“網絡理財”口徑的變化。
從資產端的創新來看,中美金融科技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消費信貸領域。首先是信貸結構的差異,從“學生貸款”來看,美國“學生貸款”占了信貸規模的9%,在中國雖然當前也有幾家平臺從事學生信貸業務,但模式與美國完全不同,尚不成熟,且中國學生信貸以消費貸款為主,美國學生信貸以助學貸款為主。從“汽車貸款”來看,“汽車貸款”在美國占比8%,中國占比4%。其次,在個人小額信貸信用體系方面,中美有很大差異,美國有非常完善的個人信用評分體系FICO和三大征信局的數據模型,而中國的個人信用體系覆蓋率低,數據及評分系統還不健全。再次,因為中美房產信貸發展周期不同,在該領域的金融科技創新也呈現不同特點。美國在次貸危機之后房產貸款量急劇下降,后在經歷了一個痛苦地去杠桿過程之后,美國房地產市場迎來了健康發展期,隨之帶來了新房產信貸的市場機會,比如Lending Home 切入的中小開發商過橋信貸業務。而在中國的房產信貸市場上,居民購房貸款率已經超過60%,雖然風險短期內還不會爆發,但是房貸資產也在風險加劇的過程中,需要防范房產抵押貸款和首付貸等模式的風險。最后,在電商及供應鏈金融領域,美國的電商平臺更多采取和金融機構合作的模式,比較而言,中國“電商平臺或產業供應鏈平臺+自營金融”模式幾乎成了電商和產業巨頭的標配。
三、金融科技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影響
(一)金融科技充分發揮了技術革新對金融的賦能作用
不論是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還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燒腦”的綜合技術,都可能直接影響金融活動的實現過程。移動互聯網改變了金融的觸達能力和便捷性;大數據改變了信息搜集的成本和處理效率,進而改變了甄別風險的能力;云計算改變了金融的成本和效率;區塊鏈憑借“去中心化”的特點,可通過在不同目標或相互競爭的企業間分享數據來進一步實現整個行業內的業務流程優化,改變金融產品結算模式,幫助交易者在供應鏈上完成支付,幫助商品生產者追蹤貨品流向。在支付領域,金融科技企業致力于提供各種交易場景、簡單且安全的支付手段,從而建立支付領域的生態圈,實現無紙化支付。在借貸領域,金融科技的到來使以前未被銀行覆蓋到的信貸潛在客戶群體的融資需求得到了釋放,其優勢在于借款方式靈活簡便、借款條件寬松、門檻低。在線平臺的興起為個人與企業間的相互借貸提供了便利。貸款創新也體現在替代信用模型,采用非傳統的數據來源和強大的數據分析進行風險定價,以客戶為中心的快速貸款流程,以及更低的運營成本。在財富管理領域,金融科技主要在降低投資門檻和交易費用、簡化投資決策流程、保證交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三方面。數據分析在投資領域的興起,可以降低不同規模金融機構之間以及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使得企業能夠找準投資者,提供定制產品和自動化投資服務。此外,借貸與股權眾籌的創新使得個人投資者得以接觸以往無法觸及的資產類別,例如商業地產。
(二)金融科技讓信用可量化、價值化
金融科技的最大貢獻在于可以量化信用積累。金融科技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可有效推動金融基礎架構和基礎邏輯的變化,提供有效的新制度架構,讓數據信息準確、可追溯,對科學決策、風險管理提供量化標準,提高信息的真實度、準確度,推動信用的資本化、價值化、收益化,讓每一個人的信用都成為自己的財富。金融的本質是中介,中介的本質是信用。一直以來,人們一方面享受著信用經濟帶來的效率提升,但另一方面,又深陷信用困境,難以自拔。人們不斷質疑現代金融的公平和效率,其本質是質疑信用的社會成本。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科技給信用重構以可能,繼而推動金融的重構。在重構信用方面,區塊鏈改變了依賴于信用中介的傳統思維模式,通過分布式的邏輯架構,在共識機制的基礎上,配合智能合約等技術,能夠構建一個更加自主、透明和剛性的信任體系。這種信任不再需要別人或者中介機構的背書,而是基于算法構建,屬于算法信任,它不僅能夠提高社會信用體系的效率,而且能夠體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endprint
(三)金融科技優化產品服務形態,改善客戶體驗
新型的金融科技公司利用新技術,全面改善和優化傳統金融服務的制度基礎和商業流程,改造傳統業務和探索新一代金融服務模式,提供基于價格實時發現、資源精準匹配、產品按需提供、服務隨時響應和風險智慧經營的高價值綜合金融服務,引領新商業格局的形成;掌握未來市場競爭主動權,擴張方式將從現有產品的滲透,轉化為通過不斷創造推出新的產品,完成與現有產品的整合,然后依靠更好的技術,來實現產品和服務之間的無縫連接;服務原有金融體系未涉及領域,覆蓋更多用戶,通過降低成本以回饋給用戶更高收益,升級服務體驗,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便捷優質的服務,使普惠金融成為可能。
(四)金融科技是實體經濟振興必備路徑
傳統金融受制于信息不對稱、安全問題以及時空限制等因素,在為實體經濟服務方面存在許多難以逾越的障礙。金融科技把最新的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以及區塊鏈技術運用于金融領域,對于彌補信息不對稱、安全問題以及時空限制等傳統金融的短板,避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脫節有極大的幫助,提升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正效用。首先,金融科技直接作用于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科技的改造將使產品和服務更安全、更高效,這將更加有效地支持實體經濟。例如,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架構的金融服務體系,將使得企業在生產運營、銷售財務和流程管理體系中創造分享的數據更加可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業經營運轉效率,幫助企業開發新的服務產品,促進行業合作,從而提升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效率。其次,金融科技使得金融活動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能夠更好地促進結構調整,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有力工具。最后,金融科技的應用無疑會加強金融業自身的風險防控,提高金融活動的安全性,這對實體經濟的平穩運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金融科技的運用能更好地把控宏觀經濟風險。以貸款為例,隨著第三方征信系統的涌現和完善以及未來央行征信系統信息覆蓋面的擴大,P2P行業整體的風控水平可以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金融科技監管
金融科技是一把“雙刃劍”,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一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務邊界,提高了金融效率;另一方面也給金融監管帶來了挑戰。首先,風險擴散傳播渠道多、風險誘因更加錯綜復雜。其次,參與主體多樣化,部分業務具有匿名性和隱蔽性,加上比特幣一類的電子貨幣天生就具有隱匿性,導致風險更加難以識別。第三,金融科技使金融服務逐步脫媒,經營具有跨市場、跨行業、跨時空的特點,風險交叉傳染可能性增大,甚至產生“蝴蝶效應”,進而引發系統性風險。最后,金融創新高度依賴的技術也存在潛在風險,大大提高了監管的難度。
(一) 金融科技監管的國際實踐與啟示
1. 各國監管措施各異,但總體原則趨同。由于各項金融科技的創新性和成熟度不同,目前各國主要考慮并實施的是對網絡融資和電子貨幣的監管。在其他金融科技類別中,各國對支付的監管規則已相對成熟,而區塊鏈等技術本身及其影響還處于探索階段。總體而言,各國對具體金融科技類別的監管存在較大差異,全球對金融科技的監管缺乏統一標準。美國按照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性質決定適用的法律及監管機構,將第三方支付納入貨幣轉移業務監管框架,P2P和眾籌被納入證券交易監管框架,由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進行監管,主要采用功能監管方式。英國將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機構及業務納入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監管范疇,并對眾籌和P2P等業務分別制定了相應法規,明確監管職責和權限,主要根據審慎監管原則進行監管(見表4)。法國將P2P借貸業務視同銀行業務,適用銀行監管,根據眾籌平臺是否從事支付業務功能,來確定是否需要負責監管支付行為的審慎局加入監管。在電子貨幣方面,監管態度的差異更為顯著,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將比特幣歸類為大宗商品;而歐盟最高法院判定比特幣為貨幣,而非商品。
盡管各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形式各異,但總體原則趨同。一是堅持一致性原則,即從事相同的金融業務,接受同樣的監管,防止監管套利。二是突出市場自律原則,將行業自律作為市場治理的制度安排。三是注重消費者保護,強化信息披露,恰當銷售,加入存保等金融安全網的制度安排。
2. 鼓勵在創新與監管之間尋找平衡。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CPFB)2016年2月正式宣布,對現行法律法規無明確規定,但可能使消費者受益的創新性金融產品,采取寬松的“無異議函”政策,以降低創新企業面臨的監管不確定性,鼓勵金融科技創新。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分別提出“監管沙盒”模式,即允許在可控的測試環境中對金融科技的新產品或新服務進行真實或虛擬測試。該模式在限定的范圍內,簡化市場準入標準和流程,豁免部分法規的適用,在確保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新的金融業務快速落地運營,并可根據其在沙盒內的測試情況準予推廣。美國的“無異議函”政策,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的“監管沙盒”模式為監管者平衡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與風險控制尋找到了一個有效的監管模式。
3. 強化國際協作,金融穩定成為監管重心。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第16屆全會于2016年3月16日在日本召開,會議正式討論了金融科技的系統性風險與全球監管問題。監管協作與金融穩定成為會議主題,會議倡導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前瞻評估金融科技對金融穩定的影響,相機決策監管措施。微觀層面上,應重點評估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機構商業模式的影響,對金融市場中各個市場參與主體行為方式和風險狀況的影響,以及是否會加劇金融體系脆弱性等。宏觀層面上,應重點評估金融科技活動是否會對金融體系的復雜性、透明度、流動性、杠桿率、信用風險和交易對手風險等方面造成實質性影響。
(二)我國金融科技監管對策
1. 明確監管原則,理清監管責任,逐漸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確立金融科技監管原則,按照“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原則,通過鼓勵創新和加強監管相互支撐,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劃分互聯網支付、網絡借貸、股權眾籌融資、智能投顧、區塊鏈等金融科技主要業態的監管職責分工,落實監管責任,明確業務邊界,逐漸建立和完善金融科技監管框架。在強調監管一致性原則的前提下,嘗試在防范風險和促進創新中尋找平衡。同時強調市場自律,注重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在金融科技驅動下,金融業已經兼容,處于混業經營狀態,傳統的分業監管體制難以適應當前業態,應采取行為監管和功能監管協同模式。面對金融的綜合化、全能化趨勢,功能監管更有利于發揮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針對性;同時,功能監管能夠更為有效地解決金融創新產品的監管權責歸屬問題。從行為監管來看,金融科技監管包括對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科技公司以及相關參與者行為的監管,其目的是確保金融交易、使創新活動更為安全、公平和有效。endprint
2. 前瞻評估金融科技風險,建立動態風險預警機制。金融科技的發展使金融風險更具隱蔽性和交叉傳染性,因此需要前瞻評估金融科技的風險,全面地評估區塊鏈、云技術、智能投顧等金融科技在證券和資本市場中的運用及其影響。在微觀層面,要注意從微觀商業模式、產品或金融科技企業入手,發現其可能存在的宏觀潛在風險,這有助于我們判斷是否應該鼓勵或是叫停其業務。宏觀層面上,應重點評估金融科技活動對整個金融系統的期限轉換、流動性錯配和風險轉換造成的影響,是否會對市場結構和競爭造成實質性影響,以及其外部性效應的大小等。在評估金融科技系統性風險的基礎上,構建從金融科技的事前摸底到事中監測,再到事后跟蹤的金融風險動態預警、監測機制,不斷提高金融科技常態化監測和風險識別水平,以便對風險隱患做到早發現、早研判、早預警、早處置,從而將潛在風險盡可能消滅在萌芽狀態,大幅度降低損失,推動行業合規有序發展。
3. 用科技手段監管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創新機制與原理均完全不同于傳統金融,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創新評價方法、流程,以及監管技術手段已不適用于金融科技,需要借助新的科技手段進行監管,以提高監管的有效性。監管科技的具體應用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監管資料的數字化,即將與監管工作相關的影像、音頻、圖片、文字等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與存儲。二是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即將被監管對象的一系列非正常行為數字化標記后,視作一串離散信號,利用前面或多個信號預測下一個信號,然后對實際值和預測值的差進行編碼,這適用于監管部門在遇到影像、音頻等數據缺損時,輔助判斷是否要對被監管對象進行關注。三是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即運用模式識別與智能化的研究成果,將計算機視覺和模式識別、圖像和視頻處理、視頻跟蹤和監控、魯棒統計學和模型擬合等先進技術運用于判別、抓取、分析監管對象的非正常行為。四是“大數據”分析,即要消除監管與被監管之間的“信息孤島”,運用先進算法、網絡科學等方法偵測范圍更加廣泛的全網絡中的可疑金融交易與行為,并進行追溯,找到可疑的被監管對象。同時分析整個金融網絡的特征,以修補網絡的脆弱性。新技術手段的應用可從三個層面推動新型金融風險管理的優化。一是從監管層面看,充分引入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及時掌控、監測、監督、應對風險;二是從行業層面看,可利用新技術實現信息透明,優化機構或建立平臺的全面風險管理機制;三是從產品層面看,可以在保險、擔保等風險管理產品中積極引入先進技術,增強風險識別能力。
4. 加強金融科技監管國際協作。順應金融科技全球化發展趨勢,需要全球統一標準化的監管措施并建立一致性的監管框架,增強國際的監管協調,促進金融科技國際業務的健康發展。比如,螞蟻金服的支付服務已覆蓋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而當前對這些已經開展跨境經營的金融科技行業,在監管和消費者保護等方面尚無任何機制和安排。金融科技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特點、發展模式和業務流程都在演變中,各國金融科技發展成熟程度不同且對它的監管處于探索階段,行業標準和監管措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我國應參考國外的監管框架,結合本國金融科技發展具體情況,監測國內的金融科技發展,同時與國際組織和制定國際監管標準的機構在信息交換、政策融合、風險分析、業務監測、危機防范等方面開展合作,為國際協同監管奠定基礎。
注:
①數據來源:麥肯錫數據。
②數據來源:《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指數與投融資報告》,零壹財經,2017-1-10。
參考文獻:
[1]廖岷. 全球金融科技監管的現狀與未來走向[J].新金融,2016,(10).
[2]鳳凰金融研究中心.金融科技時代:技術推動與金融變革[D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627/14529
131_0.shtml
[3]巴曙松.我國金融科技在出現局部風險后進入調整期[DB/OL].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7-01-17/doc-ifxzqnip1505881.shtml
[4]馬光遠.金融科技是2017年金融行業的重頭戲 京東金融與銀聯合作意義深遠 [DB/OL]. http://news.xinhuanet.com/itown/2017-01/06/c_135960777.htm?winzoom=1.
[5]巴曙松.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現狀與趨勢[DB/OL]. http://opinion.hexun.com/2017-01-20/187811296.html.
[6]衛冰飛.中美金融科技比較及思考[J].清華金融評論,2016,(10).
[7]張力平.金融科技:高度融合新技術 影響傳統金融業[DB/OL].http://www.cnii.com.cn/platform/2016-11/04/content_1792462.htm.
[8]孫芙蓉.金融家看2017金融科技的趨勢[DB/OL]. http://www.cnfinance.cn/blog/article.php?uid=17&id=1951.
[9]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金融科技是實體經濟振興必備路徑[DB/OL].http://www.100ec.cn/detail--6382258.html .
[10]唐莉,程普,傅雅琴.金融科技創新的“監管沙盤”[J].中國金融,2016,(20).
[11]趙鷂. 什么是金融科技(二):用科技監管金融科技[DB/OL].http://opinion.caixin.com/2016-07-19/100967endprint
770.html.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volution trend of fina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compares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the finance and the real economy,i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gulatory meas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nancial technology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finance,expand the financial service boundary,make the credit quantifiable,value and optimize the product service form,improve the customer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supervision, gradually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financial technology,prospectively assess the risks of financial technology,establish a dynamic risk early-warning system,monitor financial technologywit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supervision.
Key Words:financial technology,network lending,block chain,financial regula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