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和軍+李青



摘 要:通過2000、2010年兩次人口普查數據結合各年統計年鑒相關數據,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新增出生人口進行估算,預測2017—2050年總和生育率的變化趨勢。進而利用隊列要素法預測了全面二孩政策對我國2017—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內部結構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雖然無法改變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的大趨勢,但是能夠減輕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的
程度:到2050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分別比現有政策不變時多出2993萬、5374萬和7585萬勞動年齡人口;與此同時,該政策的實施
能夠提高青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降低高齡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對于優化勞動年齡人口結構有一定效果。
關鍵詞:全面二孩政策;總和生育率;勞動年齡人口供給
中圖分類號:C9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7)04-0001-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7.04.001
The Impact of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on Labor Number and Structural in China: 2017—2050
GU Hejun1,2 , LI Qing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estimates the incremental newly-born population and the trend of total fertility rate in 2017—2050 via census data of 2000, 2010 and related data of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Then we use cohort-component method to forecast total labor number and the change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under the two kinds of poli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would not change the negative growth trend of labor number in the future. But the policy could reduce the extent of labor number decline: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policy, low program of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medium program of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and high program of universal two-child policy has more 29930 thousand, 53740 thousand and 75850 thousand labor number in 2050. At the same time, the policy could help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labor number and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advanced age labor number, it would have some positive effects on optimizing the labor structure.
Keywords:two-child policy; total fertility rate; labor supply
一、 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其中人口因素對我國改革后的高速增長功不可沒,根據蔡
昉等的估計,1982—2000年間總撫養比下降推動人均GDP增長速度上升2.3個點百分,大約對同期人均GDP增長貢獻了1/4左右[1]。然而
當前我國人口轉變和勞動就業已經進入新的階段。隨著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開始下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
《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上年減少了345萬人。目前,我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這雖有短期出口需求下降的因素,人口紅利等基本面的改變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素[2-3]。
在這種形勢下,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以下簡稱全面二孩政策),以期通過該政策改善我國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逐步實施,該政策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影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關注和討論。一種觀點認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以往被壓制的潛在生育率將得到一定的釋放,總和生育率會隨之提高,出生人口也將持續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同時改善我國總人口未來進入負增長的趨勢,增加我國未來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4-6]。 另一種觀點認為,全面二孩政策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國面臨的人口形勢,而且我國的全面二孩政策是姍姍來遲,具有亡羊補牢的性質[7-8]。endprint
現有文獻對于全面二孩政策的關注主要集中于其對總人口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而關于全面二孩政策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影響關注較少,即使有關注也是關于全面二孩政策對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影響,對勞動年齡人口內部結構的關注較少。基于此,本研究試圖通過分析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國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及其內部結構的變化,揭示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我國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和結構的影響。
二、模型、方法和數據
1. 總和生育率測算模型
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將新增一批目標人群。這群新增人群選擇生育二孩時產生的生育堆積效應,會導致短暫的總和生育率發生變動;當生育堆積效應釋放完畢時,總和生育率又將趨于平穩,因此,本文將2017—2050年的總和生育率分為兩個部分進行預測。
(1)2016—2020年的總和生育率測算。
本文借鑒周長洪、陳友華和喬曉春的預測方法[9-10],通過計算未來新增出生人口對年齡別生育率的貢獻對總和生育率進行預測,具體過程如下。
首先引入年齡別生育率ft(i),ft(i)表示第t年i年齡段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其中的i表示15—19歲,20—24歲,…,45—49歲幾組等距分組年齡段,分別用1,2,…,7代替這幾組年齡段)。則ft(i)=Bt(i)/Wt(i),其中,Wt(i)和Bt(i)分別是t年i年齡段育齡婦女的人數及其生育的嬰兒數(i=1,2,…,7),由于本文將育齡婦女按年齡進行等距分組統計,所以總和生育率是將各組生育率先乘以組距數再相加,因而總和生育率TFRt=∑7i=15ft(i)。
設新增目標人群為W′,其中選擇再生育的婦女比例為α,則選擇生育的婦女人數為w=αW′,新增人口總數ΔB=w=∑7I=1ΔB(i)
新增年齡別生育為:
Δf(i)=ΔB(i)/W(i)(1)
假設t年開始實行全面二孩政策,新增出生人口從t年開始直到t+n年釋放完畢(n≥0),那么在這幾年,全面二孩政策影響下的總和生育率為原總和生育率加上新增總和生育率,計算公式如下:
TFR′=TFR+ΔTFR(2)
ΔTFR=Δ∑7i=15f(i)=Δ∑7i=15ΔB(i)W(i)(3)
由(1)、(2)、(3)式可得:
TFRt′=TFRt+Δ∑7i=15ft(i)=TFRt+Δ∑7i=15ΔBt(i)Wt(i)TFRt+n′=TFRt+n+Δ∑7i=15ft+n(i)=TFRt+n+Δ∑7i=15ΔBt+n(i)Wt+n(i)(4)
為計算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未來總和生育率,我們還需根據現有數據及前人的調查對模型中的α、n、ΔB(i)等進行假設。2016年全國6省12市生育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現有一孩婦女中,有生育二孩計劃的人共有29.5%,其中24.4%有明確的生育二孩的時間計劃,這種有明確的數量和時間的生育計劃更有可能轉化為生育行為[11]。
2014年生育意愿的調查結果顯示,全國20—49歲現有一孩的育齡婦女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婦女占比還不到31%,其中,城鎮的再生育意愿比例只有25%,農村再生育意愿也只有40%[12],翟振武通過把調查得到的“單獨”家庭已育一孩育齡婦女二孩生育比例應用在全面二孩政策目標人群上得出,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的總體平均二孩生育比例約為28%。由此可見,目標人群中選擇再生育的比例最有可能為30%。為了更好地模擬全面二孩政策的效果,本文圍繞30%上下浮動10%作為目標人群選擇生育的上限和下限,得出如下假設。
假設1:全面二孩政策的潛在育齡婦女中,最低有20%的人選擇生育二孩,最高有40%的人選擇生育二孩。
假設2:這些新增出生人口在2016—2020年這5年全部釋放掉,即n=1,2,3,4,其在各年的分布比例為:10%、25%、35%、20%、10%,這樣的模式符合對數正態分布[9]。
據2014年生育意愿調查,育齡婦女的二孩生育意愿存在明顯的年齡差異,生育意愿最高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0—30歲,其生育意愿能達到70%。而31—49歲的育齡婦女再生育意愿的比例不到20%;尤其是40歲以上的育齡婦女中,有再生育意愿的人占比不到10%[10]。由于15—19歲的目標人群過少,此處忽略不計;45—49歲的育齡婦女大多完成生育或者已喪失生育能力,因此關于新增人口在各年齡組的分布提出假設3。
假設3:新增出生人口分布于20—44歲的育齡婦女中,將20—44歲育齡婦女分為20—24、25—29、30—34、35—39、40—44這五個年齡組,每年出生人數在各年齡組分布為:15%,45%,20%,15%,5%。
利用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9—43歲女性人數,通過年齡移算法估計出2016—2020年的分年齡育齡婦女人數,結合上述假設與公式,即可求出全面二孩政策下的總和生育率。
(2)2020年后的總和生育率設定。
由于之前積壓的潛在生育勢能在2016—2020年已釋放掉,2020年后,我國的生育水平將會有所下降并趨于平穩有序。而關于2050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究竟會穩定在多少,不同學者根據自己的研究也給出了不同的假設值,表1為本文整理出的部分學者對生育勢能釋放后總和生育率的假設值。
由表1,我們可以發現,各學者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我國未來總和生育率的假設值都高于政策未變時的生育率,集中于1.7—1.9;本文參照學者們的假設,同時,結合聯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5》中對各方案的生育率設定方法(各方案下我國的總和生育率每5年提升0.02),設置我國的生育率在全面二孩政策下分別為1.64—1.74、1.75—1.85、1.85—1.95三種方案。endprint
2. 勞動年齡人口預測模型
為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及結構的影響,本文將根據前面提及的總和生育率并結合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預測我國2017—205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變化。對于未來人口的預測是建立在以下假設基礎上的: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穩定,生育和死亡結構也不會發生較為顯著的變化,對于國內的遷出與遷入人口假設是相等的。另外,鑒于統計資料對于我國人口年齡的統計情況設定年齡的上限為100。基于這些假設,本文使用隊列要素法結合年齡移算法預測我國2017—205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具體公式如下:
P1(t+1)=P0(t)S0(t)
P2(t+1)=P1(t)S1(t)
Px(t+1)=Px-1(t)Sx-1(t)
(x=1,2,…,100)(5)
B(t)=∑49x=15Wx(t)fx(t)(6)
其中,
P0(t+1)=B(t)SB(t)(7)
公式中,Px(t)表示t年x歲的人口,Sx(t)表示t年x歲人口的存活率,B(t)表示t年的出生人口,Wx(t)表示t年x歲的育齡婦女人數,fx(t)表示分年齡生育率,SB(t)表示t年至t+1年新出生人口的存活率。由于前面測算中我們預測出的是總和生育率的變化,總和生育率與分年齡生育率之間的轉化比較困難,同時鑒于全面二孩政策剛實行不久,對于分年齡生育率的變化及預測還沒有具體的數據支撐,因此本文引進生育率指標FR,FR表示某年所有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則FR(t)=B(t)/∑49x=15Wx(t),從而又有B(t)=FR(t)×∑49x=15Wx(t),而據袁磊等的研究成果[17],FR與35×TFR近似相等,因此可得:
B(t)=35×TFRt×∑49x=15Wx(t)(8)
由(8)式代替(6)式,我們就可以根據前面得到的TFR預測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了。本文將預測的起始年份選為2010年。利用2010年全國普查數據提供的2010年年末全國分年齡、分性別人口數及分年齡育齡婦女數,結合前面測算的總和生育率,預測2017—2050各年的人口數。
3. 數據介紹
本文主要采用的數據為2000年和2010年兩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涵蓋了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數據。這兩年的普查人口漏登率分別為1.81%和0.12%,總體質量都比較高。兩次普查均采取長短表形式登記,普查登記的主要內容包括:姓名、性別、年齡、民族、國籍、受教育程度、行業、職業、遷移流動、社會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況等。我們從年齡、生育和死亡數據中,可以獲得本文所需的全國總人口數、分年齡分性別人口數、分年齡育齡婦女數、分年齡育齡婦女生育率以及死亡率等重要數據,根據這些數據結合計算,我們可以預測未來的人口規模及勞動年齡人口供給數量。但由于這些指標現場登記難度較大,漏登率就相對高一些,尤其在生育率數據上存在著較大的誤差,導致總和生育率過低,因此我們在測算前會對生育率等數據進行修正。
除此之外,我們還使用了2000—2015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中國統計年鑒》中人口這一項反映我國歷年人口方面的基本情況,包括全國及內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人口統計數據,如:全國歷年人口數、城鎮人口、鄉村人口。在預測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標人群時,我們用到了其中的育齡婦女分年齡、孩次的生育率這一數據。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1. 模型可信度
本文中的人口預測以2010年的普查數據為基礎,分別用到了各年齡別的總人數及性別結構、各年齡別的婦女生育率以及各年齡別的死亡率。首先將以2010年為基礎預測2011—2015年的人口情況,然后根據《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關于人口的統計數據對預測結果進行修正,之后以此往后推算預測2017—2050年的人口規模及結構。
雖然2010年普查數據顯示總和生育率為1.18,但是大量學者表示我國生育率數值是被低估的[11,18-19]。因此,在進行人口規模預測的時候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的總和生育率在1.5—1.6間。因此本文借鑒聯合國人口司《世界人口展望2015》的基線方案,設定我國2015年總和生育率為1.55。據此,以2010年的普查數據為基礎,推測了2015年的人口規模及結構,推測結果的人口總數為137473萬人,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匯報的總人口137462萬人接近,誤差范圍為0.08‰。由于2015年統計公報中沒有各年齡的人口數,為考察該方法對于人口年齡結構預測的準確度,本文使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對2010年人口進行推測,所得結果為133259萬人,與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33281萬人接近,誤差范圍為0.1651‰,人口年齡結構的模擬情況如圖1所示,可見總人口及各年齡人口數模擬情況良好。
圖2、圖3的人口年齡金字塔分別表示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分年齡組人口數和通過本文預測方法計算的2010年分年齡組模擬值,從這兩個圖中,我們發現,根據我們測算的數據繪出的人口年齡金字塔,形狀與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人口年齡金字塔接近,可見人口年齡和性別結構估計值與實際值接近,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估計方法的可信性。
2. 總和生育率測算結果
測算總和生育率之前,先要分析和討論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標人群究竟有多少。關于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標人群,現階段全國符合全面兩孩政策條件的夫婦約有9000萬對[4]。本文根據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及各年分年齡、孩次的生育率推測2015年全國15—44歲現有一孩育齡婦女總數約為1.16億;如果扣除符合單獨二孩政策的1100萬現有一孩育齡婦女數,全面二孩目標人群在1.15億左右;如果繼續扣除其中“一孩半”政策區域不符合要求的,余下的目標人群約占1.15億的77.9%,那么,全面二孩政策新增一孩育齡婦女目標人群大概為8952萬。根據前面的總和生育率計算模型和假設,我們可以得到2016—2020年新增總和生育率的最低值、最高值及平均值。我們的計算結果顯示2016—2020年由于全面二孩政策將使得各年的總和生育率增加值分別在0.17—0.27、0.42—0.69、0.61—0.99、0.36—0.58、0.19—0.31。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endprint
我們設定2015年總和生育率為1.55,并據此相應調整分年齡生育率。這樣,結合表1的計算結果得出2016—2020年的總和生育率。由于我們將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新增生育率分為最低限、最高限以及平均值,因而我們將生育率設定為四種方案,即政策不變方案、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其中低方案、中方案、高方案分別對應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最低限、平均值以及最高限,政策不變方案即假定我國2017—2050年總和生育率保持1.55不變。在后面的勞動年齡人口供給預測中,我們也將延續這四種方案的設定。因此2016—2050年的總和生育率狀況如表3所示。
3. 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動情況
(1)勞動年齡人口總量。
本文采用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年齡口徑,將15—64歲的人口視作勞動年齡人口。根據前面所用人口預測模型,我們利用總和生育率預測我國未來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方案中的政策不變、低方案、高方案、中方案分別對應前面的生育率不變方案、生育率低方案、生育率高方案及生育率中方案。
由于2016年實行全面二孩政策的新增人口對未來15年內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并不發生作用,因此在2030年之前,四種生育率方案下的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相同。而無論生育率采用哪個方案,2017—2050年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均呈下降趨勢。表4顯示了不同生育率方案下2017—2050年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及其變化。自2031年開始,受總和生育率調整影響而出生的那部分人口年滿15周歲,進入勞動年齡人口行列,因此,2035—2050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的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速度明顯慢于政策不變時的下降速度。政策不變情況下,到2050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為7.58億,而全面二孩政策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分別為:7.88億、8.12億和8.34億,分別比政策不變時多出2993萬、5374萬和7585萬。由此,可以看到全面二孩政策雖阻止不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的下降,但是可以減緩下降的速度。
(2)勞動年齡人口結構變動趨勢。
本文將勞動年齡人口劃分為青年勞動年齡人口、中年勞動年齡人口及高齡勞動年齡人口。其中15—29歲為青年勞動年齡人口,30—44歲為中年勞動年齡人口,45歲以上為高齡勞動年齡人口,以下是青年、中年和高齡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
首先來看青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變化趨勢。圖4匯報了不同生育方案下15—29歲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變化趨勢,可以發現,2017—2030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對青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沒有明顯影響。這是因為,2030年以前,全面二孩政策的新增人口還沒有達到勞動年齡。影響從2030年之后慢慢顯現,2030—2050年期間,全面二孩政策作用下的青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要高于政策不變的情況,即使2041年之后,青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但政策實施之后的比重仍然高于政策不變的情況,由此可見,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青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
再看中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變化趨勢。如圖5所示,四種生育率方案下,中年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在2017—2029年基本穩定。2029年以后,我國的中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而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會減緩中年勞動年齡人口下降的速度,其原因在于,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響,在2016—2020年新增的人口于2031—2039年間進入勞動年齡,使得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增加。2039年以后,中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逐步回升,而全面二孩政策會提高中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回升的速度。
最后來看高齡勞動年齡人口比重變化趨勢。如圖6所示,無論生育政策是否調整,高齡勞動年齡人口
比重保持相同的變化趨勢,均從2017年的40.24%上升至2029年的44.32%。2029年以后,四種方案下的高齡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走勢發生變化,總體上都呈先增后降,但全面二孩政策下高齡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的上升速度慢于政策不變方案。在實施全面二孩政策的情況下,2029年之后,高齡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均低于政策不變方案。至2050年,低、中、高生育方案中的高齡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分別比基線方案低1.74%、3.02%和4.17%,可見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降低高齡勞動年齡人口的占比。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利用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過隊列要素法結合年齡移算法,分別測算了政策不變和全面二孩兩種政策下,我國2017—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供給總量及其內部結構變化。研究得出如下幾個結論:首先,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并不能改變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的大趨勢,但是因全面二孩政策新增的出生人口在15年后將進入勞動年齡人口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2031年以后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緩未來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的速度。其次,全面二孩政策有助于提高未來青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同時降低高齡勞動年齡人口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優化勞動年齡人口的結構。
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第一,加快制定配套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通過延長產假、減輕勞動力市場對生育女性的歧視,從而降低生育所帶來的勞動力市場耗損,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目前延長產假的政策,為全面二孩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一定保障。未來,加強嬰幼兒看護機構的發展,提高嬰幼兒看護服務的可獲性是另一個有益的嘗試方向。第二,加快制定配套的生育政策,為女性生育提供更多的經濟和物質保障,降低生育的成本,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
參考文獻:
[1]
CAI Fang, WANG Dewen. Chinas demographic transition: implications for growth[M]// GARNAUT R, SONG Ligang.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5:34-52.endprint
[2]蔡昉.中國的人口紅利還能維持多久[J].經濟學動態,2011(6):3-7.
[3]顧江洪,江新會,黃波. 信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J]. 閱江學刊,2006(1):32-38.
[4]翟振武,張現苓,靳永愛.立即全面放開二胎政策的人口學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3-17.
[5]翟振武,李龍,陳佳鞠.全面兩孩政策對未來中國人口的影響[J].東岳論叢,2016(2):77-88.
[6]孟令國,李博,陳莉.“全面兩孩”政策對人口增量及人口老齡化的影響[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1):26-35.
[7]陳友華.全面二孩政策與中國人口趨勢[J].學海,2016(1):62-66.
[8]張車偉.全面二孩不會使人口形勢發生根本性轉變[N].中國經濟導報,2016-01-02(B02).
[9]周長洪,陳友華.帶補償生育的政策總和生育率測算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人口科學,2013(3):10-18,126.
[10]喬曉春.實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會達到多高?——兼與翟振武教授商榷[J].人口與發展,2014(6):2-15.
[11]靳永愛.低生育率陷阱:理論、事實與啟示[J].人口研究,2014(1):3-17.
[12]王金營.全面二孩下21世紀中國人口仍難回轉年輕[J].探索與爭鳴,2015(12):21-23.
[13]楊舸.全面二孩后的人口預期與政策展望[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5-33.
[14]羅雅楠,程云飛,鄭曉瑛.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國人口態勢趨勢變動[J].人口與發展,2016(5):2-14.
[15]王開泳,丁俊,王甫園.全面二孩政策對中國人口結構及區域人口空間格局的影響[J].地理科學進展,2016(11):1305-1316.
[16]王金營,戈艷霞.全面二孩政策實施下的中國人口發展態勢[J].人口研究,2016(6):3-21.
[17]袁磊,王冬冬,尹玉琳.“單獨二孩”背景下生育率假設、人口演進與勞動年齡人口供給[J].經濟體制改革,2015(3):194-200.
[18]向晶,鐘甫寧.人口結構變動對未來糧食需求的影響:2010—2050[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6):117-121.
[19]陳衛,張玲玲.中國近期生育率的再估計[J].人口研究,2015(2):32-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