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農村建設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近年來,蔡家村依靠區位優勢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全力打造關東農耕文化鄉村,成為記住鄉土味道、保住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的美麗鄉村民俗文化傳承典型。
一、 發揮黨組織堡壘作用,建立關東農耕博物館
蔡家村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結合“一名黨員一面旗”活動,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自發捐贈農耕文物,自發走村入屯搜集農耕文物,齊心合力完善關東農耕博物館籌建工作。在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下,帶動全體群眾參與進來,目前,館內共收藏當地民間古老農用生產工具、古老生活用品、古老民俗器具等千余件,每個物件都代表了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物證,生活影像,故事傳說。正是基層黨組織的不懈努力,蔡家村才將一個獨具特色、獨具韻味的“滿族風情古村落”建成,在今天美麗鄉村建設的襯托下,以嶄新的風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時,在關東農耕博物館建設中,也增強了黨員的自豪感和責任意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再一次增強,戰斗堡壘作用再一次夯實。
二、 弘揚工匠精神,開展魅力鄉村游
按照四平市探索推進美麗鄉村與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的試點要求,蔡家村進一步拓展自身所蘊藏的關東農耕文化,以保護關東農耕文化和弘揚工匠精神為己任,以帶動蔡家人民全面實現小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博物館內開設工匠文化園,其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由露天根雕和室內棚膜組成,露天根雕園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園內有138個雕塑,園內分為7個展示區:六畜興旺、十二生肖、能工巧匠、森林野獸、神奇怪獸、水陸兩棲、百鳥爭鳴。蔡家村借助包括工匠文化園為主的五個展區,全力發展魅力鄉村旅游項目,形成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觀光農業的集聚效應,成功打造魅力鄉村旅游新模式——“蔡家模式”。并且在梨樹各界已掀起了“蔡家魅力鄉村一日游”的熱潮,掀起了賞農耕文化、學工匠精神的熱潮。一年來,省、市各級領導蒞臨調研指導工作,接待游客上萬人次,帶動農家樂餐飲服務6戶,帶動庭院無公害蔬菜采摘40戶,帶動發展玉米葉子草編手工藝50戶。
三、延伸農耕文化,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蔡家村尊重歷史、尊重民俗,實現“以德興村”的基礎上,仍然不忘延伸農耕文化精髓,促進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2016年,蔡家村建設了現代農業展示園,利用光能最佳的壟向角度,采取大壟雙行免耕播種,利于通風透光,提高光合效率。采用平播使土壤保墑,保證在春旱年景的出苗率。實現了土地休耕輪作,延緩土壤砂化進程,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實現了科學家農業高光效中的最佳效果。蔡家村成為全國東北三省推廣最多的試驗田,也是推廣效果最好的地方。
蔡家村一如既往地將農耕文化加以傳承和發展,打造關東農耕文化特色村。(四平市新農村辦 供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