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機媒體正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媒體形態。手機媒體化進程影響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內容整合;影響文化業態的創新;影響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影響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延伸與提升。手機媒體化有利于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優化媒體結構,促進文化產業跨界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升級。
關鍵詞:手機媒體;文化產業;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8-0013-02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任務,強調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打造一輪新型主流媒體[1]。隨著移動技術和智能手機技術的指數級發展,手機媒體正逐步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使用率最高的媒體形態。研究手機媒體化進程對文化產業的影響,有利于建設“內容+平臺+終端”的新型傳播體系,優化媒體結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
一、影響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內容整合
國家統計局把文化產業分為核心層、相關層和外圍層,涉及傳統產業分類上的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其中產業核心層是以傳播文化信息產品為基本功能的產業,包括出版業、音像業、廣播業、電視業、電影業、演藝娛樂業等。手機媒體對文化產業影響首先體現在與傳統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內容整合與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
據艾瑞調研數據,預計2017年中國整體網民8億,其中移動網民達到7.5億,移動端使用時長占比超PC端2倍。手機視頻用戶從五年前的24.7%,提高到最近三個月的64.9%,手機新聞客戶端用戶從五年前的15.1%提高到近三月的 58.6%,手機音樂和移動電臺也有相似的趨勢。相比之下,以紙質報紙,紙質雜志,電視,廣播電臺等傳統媒體的用戶使用比例下跌明顯。這反映了人們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工作和娛樂的需求,對于移動端依賴性越來越高。手機報、手機出版、手機電視、手機廣告、手機網站、手機音樂等,傳統文化產業的核心文化產品與手機有效整合,使手機成為最貼近消費者的文化載體與傳播媒介。
手機媒體化使創意主體不再局限于傳統產業的專業人士,打破了內容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界限,使人人都可能成為文化創意或內容提供者,極大提高了文化創造力。例如碎片化閱讀促使網絡出版移植到手機出版,最有代表性是手機小說的生產。小說的內容生產者可以自由創作并通過手機上傳到網絡,消費者對原有內容生產者的小說進行反饋與補充,可通過移動博客、微信等自媒體轉發、評論,引發粉絲和朋友圈的追評,并由此產生新的小說內容。近幾年不斷出現由一篇手機小說演化成電視劇、電影及相關衍生品,并實現商業化。但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健康的高品質文化產品是文化產業的核心,手機與文化產業核心內容層整合,必然要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內容創新與內容把關。
內容創新要依據手機特性來具體規劃,如碎片化閱讀要求滿足手機“袖珍”閱讀的內容制作,即內容篇幅傾向于短小精悍的微型閱讀,內容推送要智能化??紤]到手機便攜與私人化,在內容規劃上要滿足目標用戶的客觀需求,充分關注不同層次的受眾和消費者,特別是對小眾化的細分市場的滿足,豐富文化產品形式。
內容把關首先需技術革新,如智能過濾不良短信,數字版權,網絡輿論監控等;其次是監管體制的革新及手機媒體產業鏈的健全。
二、影響文化業態的創新
手機媒體化實現了“移動技術+智能終端”的模式,推動了“科技+文化產品”高度融合,進一步創新了文化產業的業態。如手機增值業務,可細分為手機游戲、手機動漫、移動商務、移動搜索等,其充分挖掘移動網絡潛力,滿足用戶多種需求,取得了巨大進步。目前,手機網游成為手機網站的重要盈利業務,僅僅依靠廣告盈利,網站就能為用戶免費提供高品質的手機網游。手機游戲產業橫跨電信、互聯網、計算機、軟件、消費電子等諸多領域,在相當多領域形成巨大滲透力。手機動漫利用手機短小、快速傳播的特性,制作了眾多短小精良的作品,投資小,制作節奏快,更似平民動漫,適應了現在快節奏生活,碎片化閱讀,提供了一種良好的娛樂方式。
“移動技術+智能終端”使文化產品大眾化批量生產轉向多元化的服務,手機移動商務進一步提升了文化產業外圍層,即網絡文化服務。例如移動支付,手機用戶可購買書籍、下載電影票條形碼并完成支付,獲取移動旅游服務等。移動搜索目前主要集中在娛樂類信息搜索,通過大數據追蹤,鎖定移動用戶的興趣愛好、地理位置,分類滿足不同用戶需求,更具人性化。但移動商務不斷發展也為文化產業的商業運營提供機會與挑戰。2016年咪咕視訊推出手機APP“咪咕G客”,以“原創分享,收入分成”的模式,征集優秀原創作品,并通過咪咕G客全方位發行,最終以用戶點播收益分成的方式,讓原創作者獲得豐厚的收入回報,并挖掘培養出優秀G客超1萬人,超七成用戶會在觀看之余與朋友討論相關原創視頻、在社交平臺分享個人觀看感受。手機媒體營銷已逐漸成為文化創意產品推廣的主流,通過移動微博、微信、APP、移動搜索、QQ等營銷推廣方法,降低了渠道推廣成本,擴大了受眾覆蓋面。目前,由于手機媒體傳播及時快速、受眾廣泛,已成為數字內容產品的重要分銷渠道,推動了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鏈上增值的重要環節。
三、影響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從文化產業內部來看,手機媒體化促進了產業之間各部門協調能力的加強和關聯水平的提高。手機媒體是融合的產物,手機媒體化發展使傳媒業、電信業、IT業等行業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產業融合勢在必行。而三網融合的實施,必將促進媒介產業鏈向廣度和深度延伸,從而打破傳媒業與不同行業和產業的壁壘,也必將激化不同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產業間的相互競爭與融合。
從產業鏈角度看,手機媒體文化產業需要跨行業間實現業務融合、行業融合、傳輸網絡融合乃至運營監管的融合。手機媒體產業鏈十分復雜,涉及移動運營商、內容提供商、服務提供商、手機制造商和用戶等多方面的利益[2]。目前,我國移動運營商控制傳輸渠道,在產業鏈中處于主導地位,其從傳統的移動增值業務主導者轉變為手機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整合者和組織者。目前產業發展正在向社會多行業和多領域滲透,跨行業之間具有極強的依賴性,更需要各行業在文化產業的內容、渠道、服務多方面的合作。例如移動咪咕視頻是目前行業領先的視頻內容聚合與分發平臺,其與16家設備提供商、30家平臺合作企業、30家主流媒體合作企業、170家直接內容提供商、350個間接內容合作商展開長期、穩定的合作,為用戶提供從電視劇、電影、電臺、直播到原創視頻全方位的內容服務。手機游戲開發,通常手游開發商與平臺運營商以合作分成的方式共同運營游戲產品,在聯運模式中,手機廠商扮演平臺運營商的角色,手游開發商負責游戲開發和服務器運維等,平臺運營商負責市場宣傳和渠道推廣等,大中型平臺運營商提供用戶系統、支付系統和統計分析等服務[3]。目前,部分平臺運營商通過投資或并購等方式進入游戲產業上下游,建立手機游戲生態。endprint
但我國大部分區域的文化產業存在體制障礙,條塊分割導致文化行業缺乏深度協作,因此,政府監管與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極為關鍵。在用戶需求和技術創新的驅動下,伴隨著市場需求的成熟,法規制度的完善,各部門間加深聯系、溝通與互動,形成“科技+文化”產業的聯動機制,必然會使文化產業結構合理化。
四、影響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延伸與提升
“微笑曲線”理論以附加值的高低來判斷某一產業競爭力。如圖1所示的“微笑曲線”拋物線,其左側是文化產業價值鏈的上游,產品附加值較高,利潤空間大;拋物線右側是文化產業價值鏈的下游,通過有效營銷與品牌推廣,特別是衍生品的開發與增值服務,會增加產品附加值;拋物線中間底部,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利潤空間較少[4]。根據“微笑曲線”理論,文化產業價值空間延伸與提升應從拋物線兩端做文章。手機媒體文化產業價值鏈的提升依托技術創新,技術創新又推動手機媒體成為立體整合傳播平臺,從而拓展文化產業新業態和新型服務,推動產業價值空間延伸。
科技創新是文化產業價值提升的根本,但手機媒體化發展又推動技術創新。首先,手機媒體化發展催生了移動網絡技術的升級與更新換代,移動網絡技術正從2G、3G、4G到現在的5G,移動網絡通訊渠道更為暢通。其次,隨著手機電視、手機廣播的推廣,帶動了相關設備開發與市場應用。第三,帶動了移動智能終端的研發與銷售。中國智能手機保有量到2017年將達到11.3億臺。
隨著移動內容技術創新及資源的豐富,大數據挖掘推動移動營銷的精準有效,移動增值的個性化服務。云計算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促使軟件與硬件服務商的邊界模糊,未來文化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構架將是由一系列文化資源服務器相互連接組成的大規模并行運算的“云”網絡,通過虛擬化技術提供服務[5]。技術革新必然推動傳統媒體和手機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推動移動互聯網“內容+平臺+終端”的一體化進程。
手機與傳統媒體、網絡媒體開展跨界技術整合和內容整合已是大勢所趨,而三網融合最終實現是電視、電腦、手機的三屏合一,這也必然推動移動互聯網“內容+平臺+終端”的一體化進程,促進跨終端的融合。技術創新驅動,文化產業跨界融合,手機將會成為通信業與傳媒、娛樂、金融、電子商務等行業融合中的立體整合傳播平臺,使文化產品與科技資源的信息流通順暢,提升文化內容創新,構建面向不同受眾的分化消費市場,極大促進文化產業價值鏈上下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祝福恩,張舒.“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 ( 5-8).
[2] 馮宜,湯麗萍.3G時代手機媒體把關機制分析[J].當代傳播,2012(5):78-80.
[3] 中國手機廠商商業化探索研究[EB/OL].http://www.iresearch.com cn/report/2682.html, 2016-11-30.
[4] 談國新,郝挺雷.科技創新視角下我國文化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的路徑[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 (3):54-61.
[5] 張潔.技術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J].社會科學,2013 (11):37-45.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