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麗
9月,送走酷暑,迎來金秋。秋天,對不同的人而言,代表著不同的意象,或充滿豐收喜悅,或感懷蕭瑟凄涼……而“秋”的字形本身也讓人產生諸多聯想。成熟的果實紅似火,是秋天里常見的景象;秋后火燒秸稈,是我國農村古已有之的習俗……似乎從這些角度都能對“秋”的字形做出解釋。而實際上,如果我們追根溯源的話,“秋”這個看似一目了然的字形,確實存在著解釋上的歧義。
“秋”字在甲骨文中寫成或等形狀。前一種字形很像一只長著觸角的昆蟲。然而究竟是哪種昆蟲呢?文字學家們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蟋蟀,理由是“蟲以鳴秋”。古人發現,蟋蟀一般在秋天鳴叫,因此,借其形體表示“秋天”。
但是,也有人認為是蝗蟲。因為商代的人管蝗蟲叫“虬”,而甲骨卜辭中不乏以“虬”代“秋”的用例。比如“今虬其有降疫”“今虬多雨”等,其中的“虬”都指秋季。可見,在古人眼中,蝗蟲跟秋天關系密切,用它來表示“秋”是很自然的事情。
后一種字形上面仍然是昆蟲的形象,下面增加了“火”。一般認為,這表示農民在收獲莊稼之后,用火焚燒秸稈,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時,滅除田間的害蟲。但也有解釋認為,加“火”表示秋天禾谷成熟,遠看似火灼。還有人用《詩經·豳風·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來解釋“秋”中有“火”的理據性。農歷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下,天氣轉涼,意味著秋天的到來。
每一種解釋似乎都有其道理,而這些推斷都指向共同的方向,即“秋”最初的字形跟農作物成熟并收獲的季節有關。
籀文時期,“秋”字寫成,可以看出其字形當中被添加了“禾”,這進一步表明它的意思跟農作物有關。而到了小篆,原來字形中的昆蟲就消失不見了,寫成,這已經跟它現在的寫法非常接近了,只是“禾”和“火”的左右位置剛好相反。
許慎《說文解字》:“秋,禾谷孰(熟)也。”“秋”本來表示收獲、收成、成熟的莊稼等意思。例如《尚書·盤庚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大致意思是說,農民只有努力耕作,才能有收獲。后來,“有秋”成為一種固定的說法,用以指豐收、豐年等意思。例如宋代范成大《顏橋道中》:“處處田疇盡有秋”,描繪的是農田里一派豐收的景象。現在,人們仍然使用“收秋”一詞,表示收獲成熟的農產品,用的也是“秋”的最初的意思。
收獲的季節就是秋天,因此,“秋”自然而然含有“秋天”的意思。《詩經·衛風·氓》中的“秋以為期”,是女子跟心上人約定秋天為婚期。《管子·四時》:“春嬴育,夏養長。秋聚收,冬閉藏。”則指出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自的季節特征。
古人用春、夏、秋、冬四時搭配五行。秋屬金,而金色白,可見,“金秋”“白露”中的顏色詞是有其特定來源的。“白露”原本是指秋天的露水,例如《詩經·秦風·蒹葭》中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如今,“白露”一詞則主要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名稱為人們所熟知。
在我國北方地區,每到深秋時節,草木凋零,自然界籠罩著蕭條肅殺的氣氛,“秋”由此多了“悲愁”的色彩和含義。古時把年老而不得意的文人叫作“秋士”,例如《淮南子·繆稱訓》:“春女思,秋士悲。”
在古人的觀念中,秋季代表“肅殺”,因此,凡事崇尚“順天而為”的古人通常把行刑問斬之類的事情安排在秋季執行,也就是所謂“秋后問斬”。而且,與律令、刑獄有關的事情往往被冠以“秋”。比方說,“秋曹”是刑部的別稱,“秋憲”指刑法或司法、監察官員及官署,等等。
說到這里,順便提一句。一般認為,“秋”在“愁”的字形當中表示讀音。然而,從“秋”隱含的“悲愁”之義我們可以看出,既然“愁”的主要意思是“憂愁”,那么,它跟“秋”之間的聯系顯然不僅僅是讀音。
“秋”由秋季的意思,發展出表示一年的時間,比如古代文獻中大量出現的“千秋萬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詩經·王風·采葛》中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由于前一句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后一句有“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與之并提,所以,“三秋”在這里顯然指的不是三年,而是長于三個月、短于三年的時間,即三個秋季,相當于九個月。但是,后來由此衍生出的我們現在常常掛在嘴邊的說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里的“秋”則是指“一年的時間”,“三秋”就是三年,泛指很長的時間間隔。
“秋”由表示季節名稱的意思,還發展出某一時期、某一時刻這樣的含義,而且常常含有不好的意思,這大概也跟秋季肅殺的隱含意義有關。例如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再如,“多事之秋”一般用來形容政局不穩定、變故多的時期。
正如劉禹錫詩中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國文人雅士向來就有悲秋的傳統,并由此產生了無數詩詞名篇。然而時移世易,對于現代人而言,提到秋天,已經少了傷感,更多想到的是秋高氣爽的天氣、斑斕美麗的景致。不是春光,勝似春光。颯颯秋風至,漣漣秋水長,莫負好時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