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富美鄉村”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本文以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金華鄉為例,對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區域整合式開發,促進資源有效整合,主題村創意式開發,激發資源附加價值,參與體驗式開發,提升資源體驗價值的規劃設計。
關鍵詞:少數民族鄉村;生態農區;鄉村旅游
中圖分類號: F590.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7.17.049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富美鄉村”建設的步伐,“十三五規劃”更是堅持以發展為第一任務,致力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而“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難點[1]。對于資源相對匱乏且產業發展極為落后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利用現有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所富有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顯得極為重要[2]。實踐證明,文化產業的發展并不完全取決于文化資源的擁有量和開發力度,而取決于文化資源能否被有效合理地開發和利用,將鄉村的“美麗”轉化為“生產力”,將本土的“風景”變化為“產業”。
1金華鄉的基本信息
金華鄉位于吉林省白山市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東南部,因駐地半截溝,曾用名半截溝鄉。該鄉民族主要有漢族與朝鮮族,其中少數民族以朝鮮族為主體,實行朝鮮族、漢族雜居自治。其幅員面積94平方公里,南北對角線長22公里,東西寬5公里,其中耕地7200畝,牧地2205畝,林地1112760畝,森林覆蓋率80%。林下中草藥種植9000平方米,人參種植面積1500畝,經濟林3750畝,不老梅470畝,薰衣草130畝,林蛙3840畝;冷水魚1400畝,山野菜保護區3432畝。全鄉現轄6個行政村:金華村、十六道溝村、十七道溝村、鳩谷村、梨田村和三浦村;全鄉總戶數1125戶,總人口2910人,農業人口2382人,朝鮮族人口為419人。鄉里共有三家企業,都是近兩年引進來的,分別是光伏發電的精準扶貧項目,使用棚膜種植車厘子與蔬菜的長白雨果蔬責任有限公司;集紅薯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吉林省輝盛食品有限公司等。
2金華鄉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
2.1自然優勢明顯,利用程度不高
金華鄉坐落于5A級旅游景區長白山脈上南麓延伸地帶,地勢高,起伏大,因長白山地質結構形成與眾不同的奇山異景,海拔617米的十六道溝村是天然鑄成的一道美麗風景線,毗鄰清澈碧透的鴨綠江,山水兼備,景色怡人。當地氣候處于多變的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冬時長,夏時短,春風干,秋風爽,河水湍,山泉涌,植被茂,氣候明,在打造自然特色的生態體驗農區方面具有絕佳的地利。因其利用程度不高,未能開發出高級的旅游生態體驗農區,經濟發展速度平緩,宣傳與影響力收效甚微。
2.2農區產品多樣,規模種植稀少
金華鄉以農業為本發展經濟,耕地多以砂壤性土壤為主,傳統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西瓜、辣椒、果樹、草莓、蕎麥、土豆等為輔。特色產業有沙參、天麻、五味子、不老梅、車厘子、薰衣草、木耳、高山紅景天、西洋參等,但種植多以散戶為主,規模性產業稀少,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整體收益不高,自產自銷,難以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2.3產品質量過硬,品牌建設滯后
金華鄉的地區性代表產品有不老梅、車厘子、地瓜加工產品、薰衣草、人參、木耳、天麻等。但其組織形式與分布地區散亂,無法形成擴散力和凝聚力,品牌營銷觀念滯后,沒有突出鄉村農區產品的天然、綠色、純凈。這些代表性產品的開發、延伸、品牌價值等深度不夠,難以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
2.4農戶比例穩定,青年勞動力少
金華鄉雖然農戶比例穩定較高,但根據調研顯示,其鄉內存在著大量青年勞動力往城市流動的客觀現象,趨勢日益加劇的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危機將嚴重阻礙著金華鄉未來經濟建設的步伐,通過鄉村建設的創新與改革,加強打造生態農區新建設帶動經濟發展新模式來留住青年勞動力,勢在必行。
2.5文化資源豐富,挖掘層次不深
金華鄉擁有著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源和旅游文化資源。朝鮮族民族文化,在文字、飲食、服裝、節日、文學、建筑、藝術、特產等方面擁有著綿長的民族元素“奇、特、稀”;長白山旅游文化,長白山擁有著倡導健康生活觀念的環境因素“仙、美、健”;抗美援朝歷史文化,抗美援朝戰爭革命烈士熱土衍生的歷史因素“悲、懷、魂”,三方面屬性因素是營造鄉村品牌形象的極佳“人和”協同效應。但由于當地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導致朝鮮族民風民俗的出現文化片段的隔斷效應,致使金華鄉的朝鮮族文化生活普遍被漢化,不能凝聚豐富多彩的旅游文化氛圍。抗美援朝文化未開發,長白山文化與朝鮮族文化不能較好地融合推廣宣傳,使金華鄉在同類鄉村中品牌形象中占據不到對比優勢,當地特色產品在價值幅度上的提升與知名度的打響處境窘迫難堪。
3金華鄉生態體驗農區規劃設計理念
金華鄉生態體驗農區的規劃理念以重點突出朝鮮族的民族文化,長白山的旅游文化,抗美援朝的歷史文化,依托現有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做到旅游、文化、農業的有機融合開發,打造出金華鄉朝鮮族生態體驗農區,促使其成為長白地域的蔬菜供應基地,實現其從“美麗鄉村”到“旅游鄉村”,從“旅游鄉村”到“經濟鄉村”的“三步走”規劃的最終目標。
3.1產業統一,實行規范化管理
在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上帶動生態體驗農區的效益,即政府首先要引導村民們聯合經營,統籌整合農區用地,走規?;彤a業化的經濟之路,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嚴格要求,加強服務意識,定期開展技能培訓與上崗考核制度,制定相關管理條例,促進生態體驗農區的健康發展,亦可與市場相結合推行“農區+企業”或“農區+旅行社”的模式,運用市場導向化的原則推動鄉村農區新建設的快速脫貧之路[3]。endprint
3.2品牌策劃,打造多維生態農區
在競爭日益打造具備金華鄉專屬的品牌形象識別系統,通過名稱、符號、圖像、標語、廣告等方面構建形象,在互聯網、電視、展覽、廣播、汽車軟廣、新媒體等形式傳播,以電商銷售的形式推廣農區產品,再以果、蔬、藥、特、游齊頭并進的多維開發策略。傾力把農區打造成集健康菜場、果蔬采摘、農事體驗、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園,讓游客們吃在金華、住在金華、游在金華。
3.3融合文化特色,整改與開發雙軌并行
結合朝鮮族民族文化,以村容村貌拉動鄉村旅游經濟發展,以朝鮮族特色文化與長白山養生食品的概念融和成健康長壽之鄉的文化品牌,帶動以“烈士故土,綠色生態”的金華鄉,綠色無添加農產品公用品牌,完成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并舉。打造農村現代化生態綠色生活環境,建設垃圾集中堆放場所、規劃統一的農區和草地、實現畜禽圈養。抓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村莊綠化、美化步伐,加強宣傳教育,落實村規民約,提升群眾文明素養,建立衛生常態化管理機制,政府安排專人不定期對各村環境衛生進行巡查。鼓勵青年回鄉創業、就業,以旅游經濟的發展帶動農區收益的快速提高。
4規劃設計路徑
金華鄉生態體驗農區的規劃設計布局遵循“一村一品三區”的農區用地原則,本著養優、養精、養特的思路,各行政村主推一種農品為特色,形成一橫兩縱三個規劃區,即百果區、親子區、騎馬區。從而促使以點匯面,以產業帶動就業、創業、經濟、文化的立體交互式發展,鑄造美麗之鄉、文化之鄉、特產之鄉、花卉之鄉的新美譽。
4.1區域整合式開發,促進資源有效整合
區域整合式開發就是針對分散在不同區域內具有關聯性文化資源要素進行系統化開發,并將分散的、孤立的文化資源變成系統的且有活力的相對統一的整體[4]。依托蔬菜棚膜園區為基礎,發展循環農業,實行“畜禽—沼—果蔬菜“等種養循環農業,打造農事廢棄物資源型利用系統構架,以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品質精深加工開發中高端農產品,綠色品牌提升農產品影響力。開拓草莓、番茄、土豆、車厘子、葡萄、地瓜等自主采摘園區服務,輔以帶有長白山綠色文化內涵特色的旅游產品,如烤地瓜干、地瓜粉、薰衣草精油、車厘子果醬、朝鮮民族泡菜等深加工產品。依托長白山特殊地勢與氣候,推動有利可賺的車厘子種植業規?;a量,帶動區域性農戶脫貧。結合農家樂形式開發幫助游客培植花卉、出租土地種植果蔬、地瓜干烤制和車厘子醬制作的農區體驗項目,以開展“車厘子品嘗節”的形式吸引城市居民廣泛參與到農區建設、生產和生活中去,感受當地的文化魅力。開創以地區旅游特色為一體的果蔬采摘、花卉代培、農事體驗、農產品深加工的果區服務系統,冠以綠色品牌,提升農產品影響力。
4.2主題村創意式開發,激發資源附加價值
對于民族鄉村而言,真正具有開發價值和發展前景的是富有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的資源。依托現有自然資源,在毗鄰鴨綠江水庫的安全地區打造原生態親子區,建設以漁業與水體相結合的參與式生態區以給游客提供垂釣、餐飲、劃船、激流水漂、親子戲水等娛樂項目。強調“山趣、水趣、野趣、民趣”的經營特色與差異性。令游客放松身心,在開展健身休閑運動的同時,體驗“親水,親人,親自然”的主題樂趣,享受大自然的氣息與美景。根據抗美援朝歷史背景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做到融合黨建、團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廉政教育等聯動式的青年教育學習區,使生態親子區有深度,有意境。樹立長白山品牌效應,突出金華鄉天然、民族特色、淳樸、綠色的環境氛圍,展示出民俗、民風、民情多方位的凝練與提升。
4.3參與體驗式開發,提升資源體驗價值
參與體驗式開發就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以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打動人心,為消費者創造出富有情趣和回憶感受的產品過程。利用牧畜的草坪資源打造騎馬區,引進不畏寒冷、能適應粗放飼養管理的蒙古馬作為特色吸引游客體驗騎行跑馬。建立以跑馬、觀光、燒烤三合一體的體驗園區,在碧綠草原中感受朝鮮民族游牧文化,打造“露營節”、“野炊節”、“陽光賽馬”等兩節一賽項目活動,呈現地區焦點輻射傳播宣傳,豐富金華鄉的觀賞性、休閑性、體驗性、參與性,滿足游客需求體驗服務。同時,也可以讓外地的旅客體驗朝鮮族的“節日”“婚禮”等民俗主題。
5結語
根據“十三五規劃”的發展要求,將長白朝鮮自治縣金華鄉建設成為生態體驗園區是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民精準脫貧奔小康目標的有效手段。金華鄉環境優美,保持著飽和的原生態資源,有望建設成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區,以推動鄉域經濟發展進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軍.西部少數民族鄉村精準扶貧開發研究——以廣西百色為例[J].改革與開放,2016(22):80-82.
[2]冉燕.鄉村旅游品牌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農業經濟, 2015(10):96-98.
[3]張文萍.體驗經濟視角下的鄉村體驗旅游開發策略——以重慶市中梁村為例[J]. 農業經濟,2016(05):136-138.
[4]伊漪,李益長.民族村生態文化資源的產業開發研究——以閩東畬村為例[J].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65-71.
作者簡介:李文杰,本科學歷,黨總支副書記,研究方向:學生工作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