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亭亭
摘要:孝道是中國傳統道德之一,以孝道為核心的孝文化在保障家庭養老、促進社會穩定、規范社會道德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城鎮化和城市化的推進,家庭結構的小型化、核心化,文化教育的忽視以及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都促使孝文化弱化,導致其養老保障功能的缺失。因此,為解決養老問題,必須回歸孝文化,重塑家庭養老。主要通過加強家庭和學校的孝道教育;建立完善養老法律制度;集結各方力量共擔養老等方式來完善家庭養老。
關鍵詞:孝文化;家庭養老;養老模式;重塑
一、引言
自古以來,養老問題都是關乎民生問題的一個難題,也是我國政府目前工作的一個主要方面。自1992年以來,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以不斷完善我國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但現存的制度仍然不能徹底解決我國的養老問題,因此需要包括家庭養老在內的其他養老保障模式發揮其養老功能,而家庭養老這種保障模式與孝文化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孝文化為家庭養老模式的形成提供了豐裕的文化底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著“三期疊加”和“四降一升”等諸多挑戰,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使中國進入了“未富先老”,這些增加了養老主體的壓力。同時,現代家庭結構不斷小型化和核心化的趨勢也使得家庭養老的負擔加重。所以,需要對家庭養老模式進行完善,發揮其養老保障的功能,完善養老體系,更深層次地解決養老問題。
二、孝文化與家庭養老
家庭養老這種養老模式在中國由來已久,它是以“孝”為基礎的,有著孝的文化底蘊。在我國封建社會,家庭養老的功能是通過“孝”的行為和規范來發揮和實現的。因此,要了解家庭養老,需要先了解孝文化的內涵。
(一)孝文化的內涵和功能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起源很早,影響深遠。“孝”字最早出現于殷商的甲骨文中直到周代成為常見字。《說文解字》中對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但對于孝觀念產生的具體時間一直存在著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其產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時代,另一種觀點認為孝產生于殷代,肖群忠在《孝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提出孝觀念在周代正式形成。事實上,“孝”的含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其最開始的含義是尊敬長輩和傳宗接代,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指“善事父母”,這個含義就是儒家倡導以及人們廣泛認同的“孝”的核心意蘊。
《文化學辭典》中說“孝的文化是指國古代文化一種范式”。孝文化是以“孝”為核心的文化現象,將“孝”這種個體或家庭行為上升到國家和民族的層面上所形成的一種特定的文化,它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在中國社會的漫長發展過程中不斷演化積淀形成的,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有著促進作用。第一,保障家庭養老。孝文化維系了家庭成員的關系,為家庭養老模式的形成塑造了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孝文化的核心是“善事父母”,因此,孝道的推崇使得家庭的養老保障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且促進了家庭養老模式的形成與完善。第二,保障國家安定。在中國封建社會,孝道受到統治者的高度重視,為社會各階層所推崇,逐漸形成一種“在家盡孝,為國盡忠”的民族意識,從而達到以孝治國的目的,最終有效地維護了社會政治、經濟的穩定。第三,規范社會道德。人們對國家和社會的道德感和責任心來源于人對家庭的責任感。每一個社會成員無論年齡有多大,都有責任去照顧、孝敬自己的父母。因此,每個人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培養社會道德的基礎,而當對家庭的愛護和責任擴大到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時,也促進了社會道德的有效規范。
(二)家庭養老的傳統地位
家庭養老這種模式以家庭為載體,以代際間的經濟轉移為渠道,通過“父母養育兒女,兒女贍養父母”的方式,來實現其養老保障功能。中國古代歷代君王崇尚孝道并不斷發揚孝文化,孝道的廣泛推行使得子女贍養老人成為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長期以來就形成了“家庭養老”這種養老模式。與其他模式相比,家庭養老模式的保障內容更全面,保障效果也更好。家庭養老的內容包括經濟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其中,經濟支持是養老的最基本的內容,解決老人的生存問題是首要任務,老人沒有收入或沒有足夠自己生存的收入,就必須依靠其子女來解決衣食住的需求;同時,由于各種疾病,老人還需要身體上的健康照護和生活上的照料;精神慰藉是家庭養老最高層次的內容,“孝道”強調敬親,也就是在滿足了老人的物質需求之后,還要注意了解老人精神上的需要,保證其精神的愉悅。這種從物質保障到精神保障的養老模式是以孝文化為底蘊,以“孝”為核心的,從道德上來約束,從情感上來引導,促使人們為自己的家人養老,比其他養老模式的號召力更強,保障力度更大。
三、孝文化與家庭養老的變遷
(一)孝文化的弱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文化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前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孝文化對社會成員個人、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然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發展的變化,孝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孝道不再是養老的唯一依靠,孝文化的養老保障功能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孝文化的弱化使家庭養老失去了文化基礎,沒有充分發揮其功能。
第一,價值觀念多樣化,“孝”觀念淡化。在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推進過程中,西方文化不斷進入中國,在促進世界文化融合與發展的同時,也阻礙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等錯誤思想觀念的影響,親情被金錢、名利所替代,傳統的“孝”觀念不斷淡化,敬老、養老的社會風氣被敗壞。人們的價值觀不斷的變化,越來越多樣化,忽視了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繼承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第二,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國目前的教育仍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校對文化教育不夠重視,忽視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學生從小接受的思想道德課程的學習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簡單、空洞的理論層面,缺乏實踐基礎。學校一貫的灌輸式教育方式,沒有起到該有的作用,沒有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來學習孝文化。這樣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成為傳統孝文化傳承的阻礙。第三,現代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和核心化發展趨勢也給傳統孝文化的發揚造成了阻礙。家庭中成員的數量有所減少,主要是子女數量的減少,孩子少了,父母對孩子的投入就更多了,這種不求回報的愛容易發生偏差,即子女將父母的付出視作理所當然,忽視了自己的應盡的養老義務和孝行,從而淡化了孝道觀念。同時,家庭規模變小使得行孝的成本提高了,家庭養老的經濟壓力也增大了,從而,阻礙了傳統孝文化的養老功能的充分發揮。同時,城鎮化的推進使得人口流動速度加快,農村中很多年輕人都走進了城市,變得越來越忙碌,很少有機會和時間來照顧父母,久而久之,也就忽視了對父母行孝的責任,導致了“空巢老人”、“空巢家庭”現象的涌現,農村老人不僅失去了日常的生活照料,還缺乏精神寄托。endprint
(二)家庭養老模式的弱化
孝文化的弱化使人們淡化了孝道觀念,忽視了家庭倫理和責任,沒有對父母盡到應盡的孝道。第一,長幼地位顛倒。在傳統社會里,老人在家庭中有著絕對權威和經濟地位,晚輩尊敬、孝順長輩是理所當然的,“父為子綱”是親子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父母對子女有著絕對的權利,子女必須完全服從父母。但在現代社會里,由于平等觀念的宣揚,父母在家庭中已經不再擁有絕對的權威,親子關系趨向平等,甚至完全顛倒,父母以孩子為主,顛倒長幼地位。導致很多人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而忽視了自己應盡的責任,沒有對父母盡應盡的責任,甚至出現棄養、不養和虐待老人的社會現象。第二,“養兒不防老”。“養兒防老”體現了家庭養老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盡管社會保障制度在不斷的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很多人僅僅依靠社會保障無法解決自己的實際困難,因而人們仍寄希望于“養兒防老”,仍需要子女提供經濟支持、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然而現在很多人并不了解老人的這些需求,有的僅僅保證老人的物質生活無憂,而忽視了老人的精神需求,甚至存在棄養、虐待老人的現象。
四、重塑孝文化,滋養家庭養老
(一)加強孝道教育
孝道作為孝文化的核心內容,在中國古代社會備受關注,孝道教育在教育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對孝教育的重視是孝文化得以弘揚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在孝道觀念弱化的現代社會,要想重塑孝文化,就必須重拾孝道教育,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結合,使孝道思想真正深入人心。一方面,孝是家庭倫理的基礎,同時家庭又是孝道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重塑孝文化要從家庭道德和責任的建設出發。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孩子,所以,他們必須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例,教導孩子孝敬父母,加深子女對孝道的理解,培養子女對父母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感。
另一方面,作為孝道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場所,學校里的孝道教育更加規范、系統。而現代社會的學校教育忽視了孝道教育,關于孝道的教學內容所占比重比較小且比較籠統、空洞,教學方式比較單調,多為理論知識的灌輸,缺少實踐。因此,加強學校的孝道教育,首先要增加孝道教育的內容,把孝道思想加入到教育范圍內,在教學內容中適當的增加孝道知識,將德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開拓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和培養內容,將重點放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上。其次,要構建校園孝道文化,利用學校的各種傳播渠道(如校園網、校廣播等)開展孝道文化教育,在校園內部宣傳孝文化。
(二)健全完善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對孝特別重視,任何違反孝道的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相應的制裁,完善的法律制度為孝文化的弘揚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因而,在依法治國的現代社會,要繼承和發揚孝文化,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作用,不僅要依靠社會道德和責任感來維系,還要通過健全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作為孝文化的后盾,對棄養、虐待老人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目前我國有關家庭養老的法律比較分散,并不完善、系統,且層次比較低,容易造成相關法律制度彼此的不協調,使得家庭養老缺乏制度的保障,實施過程中出現各種障礙。因此,政府應該加強養老立法工作,增加專門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系統的養老保障法律體系。同時,應加大養老保障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擴大受益范圍。
(三)多方力量共創平臺,共擔養老
將家庭養老與其他養老模式結合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現代社會,由于家庭規模小,獨生子女比較多,個人所承擔的養老負擔就比較重,僅僅依靠家庭養老解決養老問題很困難,必須借助多方力量分擔養老負擔。因此,要將老年人自身、家庭、集體、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聯合起來共擔養老,為全社會的老人提供養老服務,使孝文化在社會的層面上發揮養老保障作用。一方面,可以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保障以及商業養老緊密協調起來,相互配合,運用整體思維來解決目前養老所面臨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養老保障與醫療保障相結合,醫養結合,形成完整、系統的保障體系,加大對老年人的社會醫療、社會福利等保障。
參考文獻:
[1]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2]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公維才.中國農民養老保障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肖群忠.“孝道”養老的文化效力分析[J].文化與歷史,2009(01).
[5]牛磊.傳統孝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倫理基礎[J].齊魯學刊,2014(06).
[6]熊茜,李超.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模式向何處去[J].財經科學,2014(06).
[7]程靜.農村家庭養老的孝文化剖析[J].農業經濟,2014(02).
[8]劉瑞娟.孝文化與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建設[J].研究,2010(05).
[9]陳皆明.中國養老模式:傳統文化、家庭邊界和代際關系[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6).
[10]李士梅.中國養老模式的多元化發展[J].人口學刊,2007(05).
[11]陳賽權.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0(03).
[12]張增國,賀暾,白瑞.發揮孝文化的家庭養老功能與推進農村養老保障發展[J].社會學研究,2014(05).
[13]李洪心,李巍.國內外養老模式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2(12).
[14]謝瓊.中國養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山東社會科學,2008(11).
[15]楊宗傳.居家養老與中國養老模式[J].經濟評論,2000(03).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