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麒
東北大學
論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
張 麒
東北大學
目前,在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改革之下,步入最高學府已經不再是以前那種非常困難的事情了,讓每個學生有書讀,有學校上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就是在這種大環境之下,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生并不是喜歡讀書,同時也沒有學習興趣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主觀的,客觀的因素都有。大學生的這些現象,嚴重的影響著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學校必須要從多各方面入手,著情處理,建立起一系列培養與激勵的機制,充分大學生的自身興趣,從而使高等教育更好的開展,對于這些問題,本文著重突出了以下四點內容。
大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與培養
前言:
人一旦對一件事物有了興趣,才會一直堅持著,排除萬難,用最熱情的心態去對待這件事物,發揮最大的主管能動性,激發身體里創新的潛能。大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是以主動性和探索性來完成的,這就非常需要他們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來作為支撐他們去努力的動力。事實上,學校大范圍的招生,學生學習水平參差不齊,學習素質也大相徑庭,這就有了很大的問題。由此看來想要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建立起一系列的培養與激發的機制來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
一個人的志向是指,在自己已經有經驗的事情上,對未來抱有的期望和對于自己未來的肯定。然而學習興趣和學習志向卻是相輔相成的,學習好的學生,對自己的志向要求也就相對來說高一些,對學習也是抱有較高的期待值,興趣也比較濃厚,并且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達成自己的志向,如果他經常有成功的經歷,它的志向一定會越來越高。相反的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志向低,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改干什么,混日子過,學習上處處碰壁,沒有成功的經驗,對學習也越來越不感興趣,最終會失去對學習的信心。高校老師應該多對于這樣的學生進行鼓勵,幫助他們樹立真確的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主體在存在發展的過程中,某方面需要攝取的東西,這種狀態形成了生存發展的重要客觀依據。有人指出,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有助于激發更高層次的需求。學習就屬于更高層次的需求,想要被激發出來,就要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比如,愛的需求,營養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等等。高校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把學生的需求和學校的教育目標更好的結合起來,讓教育與大學生的需求相連接,才有助于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要用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只有知識才是經濟時代的發展核心,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認知,進而努力學習[1]。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大一部分取決于教師的教育,一個素質很高的老師,直接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每一位學生。老師的學術水平低,上課的時候完全機械性的照著書本念,對于學生的問題,給不出專業的講解,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大大的減弱,同時也會產生逆反心理,從而使學習逐步下滑。如果老師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課堂上談吐不凡,又不失幽默,學生很快就會被老師吸引,在輕松愉快得時光中就把知識學的很扎實,也會加深學生對學習的興趣[2]。如果老師能夠掌握其中的精髓,與學生平等互動,其結果一定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的加深,從而努力學習。
在學科逐步完善的大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態,嚴重關系到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和學習質量[3]。當今社會上優勝劣汰的法則,對于馬上步入社會上大學生來說無疑是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無奈情緒。許多學生,在這種狀態下,為自己的前途擔憂,覺得學習的東西不能給自己以后在社會上立足帶來幫助,因此對于學習越來越消極。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失敗過太多次,挫敗感油然而生,進而對學習也產生了過多的焦慮。綜上所述,學生心理的變化也在嚴重的影響著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應早些加強完善心理教育,早發現早解決,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樹立自信心,提高對學習的積極性。
結語:
興趣是做事情的根本,人只有對事物有了興趣才會去有所作為,興趣會使得人在活動或者認識的過程中對某種事物具有持久性,穩定性,是人們在心中或者是行為上持之以恒的動力。就像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說過“興趣是人們最好的老師”。總之,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過硬的心理素質,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也是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也應該認識到自己來高校的學習和意義。把自己和以后在社會上的發展以及自我發展聯系起來,好好思考,盡量做到自主學習,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早日讓自己成為社會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1]潘鳳鳴,程超,齊建輝,張洪菊.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才智,2010,(05):121.
[2]楊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A]..新世界中國教育發展論壇第二卷[C].:,2007:2.
[3]徐炳吉,段福興.論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