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貴宏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大學生服務社區(qū)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唐貴宏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
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要求,是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的有效途徑,是切實貫徹落“實踐育人”理念,增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教育實效性的現(xiàn)實要求。把握社會實踐活動的時代意義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時代要求。
社會實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代價值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體現(xiàn)時代特色,要同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要求相統(tǒng)一,必然需要新途徑、新方法的產生。實踐出真知,高校廣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完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高校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辦事的具體體現(xiàn)。關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周長春認為,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等學校依據(jù)國家有關政策和法律規(guī)定,按照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對在校大學生所進行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深入實際、深入社會、依靠學校和社會力量共同完成的一種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綜合贏質的實踐教育活動。”[1]這一定義表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為適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要求和社會發(fā)展而開展的有目的、有組織、有規(guī)劃,學校與社會共參與的實踐活動。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發(fā)揮社會實踐活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1994年8月,中共中央下發(fā)《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學、教育計劃,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科技文化服務、軍政訓練、勤工儉學等活動”,[2]要在活動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明確教育目的,提高教育實效。”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高等學校要加強社會實踐,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和推廣活動以及社會服務活動。利用假期組織志愿者到城鄉(xiāng)支工、支農、支醫(yī)和支教。”此外,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首先提出的就是“深入開展社會實踐”,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惰,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促使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在實踐中體會理論的正確性
我國大學生的成長經歷和我國的教育模式決定了大學生對實踐認識的缺乏性。實踐活動是生活世界的現(xiàn)實基礎,而我國的教育模式決定了學生的教育活動僅限于家庭和課堂,學生只能從理論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真正理解其實踐的意義。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fā)展,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學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日常生活和非日常生活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得到發(fā)展,就必須從教條主義轉向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世界,關注其現(xiàn)實問題。堅持大學生深入基層是我們黨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經驗的科學總結,具有鮮明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
2.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一直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創(chuàng)新只有建立在對現(xiàn)實問題的深刻理解上才有可能實現(xiàn)。理論需要與時俱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在于通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使他們在實踐中履行教育內容,在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提高道德境界,感悟人生真諦。因此,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積極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鞏固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通過了解社會,接觸實際,使學生的思想認識既有科學的理論基礎,又有牢固的生活基礎。
1.廣泛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整個社會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大學生在走出校門的同時也正是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如果學校能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可以引導他們在自己成才與發(fā)展上做出很大成績。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不但可以使自身的學習成果得到鞏固、知識結構得到完善,并且可以以此檢驗自身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等是否與社會文化相協(xié)調。
2.強調理論的實踐性,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
馬克思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創(chuàng)立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從而實現(xiàn)了認識論上的革命性變革。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方法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為依托,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研究性和探索性。實踐方法的教育目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化和規(guī)范化,對于大學生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去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具有一定作用。
3.結合社會熱點問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全面認識
正因為有社會實踐中的主體地位的存在,才能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獨立自主,實現(xiàn)人生自我價值的機會。長久以來,大學生問題出現(xiàn)利弊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學習科學知識,豐富自身,二是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讓他們飽受了受教育者的被動與無奈。在老師傳播知識的同時,真正能讓學生吸收和理解知識的內涵是厚此薄彼的,這樣傳授知識的效果往往是大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即便是當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大家一致肯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雙主體論”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課堂上師生因角色不同而造成的地位上的不平等。這樣既降低了大學生在聽課時的質量也減少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協(xié)調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細節(jié)問題。
結束語:
總之,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與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實踐活動以社會為課堂,以人民為教師,以社會生活為教材,能解決課堂教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社會環(huán)境復雜化、受教育者的特征明顯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研究越來越深入等形勢,因此,把握好社會實踐活動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
[1]鄧然.高校社會實踐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
[2]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