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婧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
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構建研究進展與展望
張 婧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
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是轉變傳統農業線型經濟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文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該文在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回顧了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內涵、特征、形成機制、空間布局,以及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和效益提升。
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進展;展望
共生關系、經濟利益的驅動、對生態效益的追求、政府的引導和激勵及技術的支持和保障5個因素促進了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形成;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在空間上的布局表現為企業、園區和區域3個層次,通過構建區域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網,實現農戶與企業、城市與鄉村、農業與其他產業的綜合效益最大化,促進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能夠有效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增強農業產業競爭力。今后應該從豐富生態產業鏈的形成機制、運行效率和空間布局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研究。
與傳統農業相比,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具有自己的顯著特征。從運行機制來看,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具有“循環”的特征。與傳統農業單向線型流動模式不同,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通過在產業內部或產業之間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的共生耦合的關系,形成一個循環反饋式運行的閉環型網狀系統,把傳統農業依靠資源消耗的增長方式轉變為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可持續增長方式,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傳統產業鏈強調價值的增值而忽視了其對資源的消耗,而循環經濟產業鏈則是一個價值發現和價值增值相結合的鏈條。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上的主體不僅能夠從其最終產品中獲得價值,還能通過對副產品、廢棄物的再利用獲取新的價值。種植業所生產的農作物能夠通過市場實現其價值,農作物的秸稈則能夠通過飼料化、肥料化實現其價值的增值,畜禽的糞污也能夠通過相應的技術處理轉化為能源、有機肥料等再生資源。
從物質流來看,農業生態產業鏈上流動的既包括農產品,也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廢棄物,既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無形的能量。從結構特征來看,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是一個閉環式的產業網絡。一條完整的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應該是由農林牧漁等農業生產部門以及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加工等工業部門有規律的搭配組合形成的封閉式的網絡體系,資源在網絡中不斷地循環流動和利用。袁飚等從耗散結構理論出發,認為生態產業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雖然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在本質上是一個閉環式的網絡體系,但是它不斷從自然界獲取光熱水等資源與能量,同時向外輸出農產品和服務;產業鏈上各個主體也在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和交換,各個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是一個有輸入、輸出,有能量交換、利用的開放系統。
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構建對建設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學者們對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從理論到方法進行了許多研究與實踐,這些研究對于構建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參考,但是由于農業生態系統的復雜性以及相關研究方法的不完善,已有的研究仍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第一,對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形成機制的分析處于定性描述階段,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都過于單一,同時也缺少對產業鏈運行效率的關注;第二,對于如何通過企業、園區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形成區域性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網以及相應的組織模式、內在機制等問題不夠重視,對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空間分布、空間特征的討論很少涉及;第三,關于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對傳統產業的影響和改造機制缺少系統而深入的分析。針對這些問題,今后對于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研究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事實上,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是一個農業生態系統與產業系統耦合共生的產業鏈,涉及到城鄉、農戶、企業等不同利益主體,其構建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經濟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建立科學、量化的數學模型,對資源環境、農戶、市場等影響生態產業鏈形成的眾多因素以及構建以后的運行效率進行科學的分析,對于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在實踐中的發展至關重要。
產業鏈空間布局實際是區域經濟分工的客觀體現,構建區域產業鏈的目的是引導各個地區形成區域特色產業和區域主導產業。隨著信息科學和相關技術的發展,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必然會突破地域的限制成為覆蓋區域更廣的虛擬型生態產業鏈,最終形成一個由農戶、企業、園區組成的區域性生態產業鏈網。今后應當進一步研究區域之間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耦合機制和障礙因素,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在空間上的布局模式、特征結構以及如何通過生態產業鏈的構建促使區域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為建設生態城市、生態縣提供產業支撐。
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構建的最終目的是要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經濟效益低下這樣一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的背景下,創造一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實現經濟和環境的雙贏。能否對傳統產業鏈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造以及改造的效益如何關系到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建設的成功與否。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當對生態產業鏈對傳統產業的影響機制以及廢棄物、副產品如何在三次產業間合理利用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使生態產業鏈更好的促進產業轉型和結構優化,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發展中環境污染的被動局面,建立一個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1]梁菲,竇學誠.生態產業鏈和價值鏈視角下的甘肅省循環農業耦合度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6,(02):200-207.
[2]母愛英,何恬.京津冀循環農業生態產業鏈的構建與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4,(06):120-123.
[3]鐘珍梅,翁伯琦,黃勤樓,黃秀聲,陳鐘佃,馮德慶.基于能值理論的循環復合農業生態系統發展評價——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循環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為例[J].生態學報,2012,(18):5755-5762.
[4]王海文.建設生態循環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研究[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1,(03):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