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明
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關于海外基礎設施項目融資情況的思考
孫文明
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國際工程業務進入以資本投入、工程建設與特許經營相結合的新階段。融資成為項目獲取、落地實施的先決條件。這就需要承包企業具有強大的融資能力,甚至要企業使用自有資金投資才能獲得項目。與國際一流承包商相比,中國企業在投融資方面存在短板。項目融資難的問題,成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縱深發展的瓶頸。
海外;基礎設施;項目融資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并付諸實施,越來越多中國的工程承包企業乘勢出海,在亞非和拉美地區承攬項目。隨著內外環境和市場形勢的變化,如今的國際工程承包商不僅要具備項目設計、施工能力,還要具備投融資能力、運營管理能力,為業主提供項目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和一攬子服務。其中,融資能力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順應市場變化,充分借助國家產融合作的相關政策,推進企業融資模式由過分依賴于出口賣方信貸融資模式向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進一步提升企業融資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帶動中國資本、中國技術標準、中國裝備制造和運營管理“走出去”,更好地落實國家戰略,為項目所在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一,中國工程承包企業融資模式單一,過度依賴政府框架項目。長期以來,中國工程承包企業特別是大型央企,通過承攬政府框架項目走出去、扎下去、活下來,業務規模和盈利水平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成為國際工程承包市場的勁旅。為控制風險,相關金融機構有針對性地對“兩優”項目的貸款政策作出了調整,資金更傾向于有經濟收益的項目,對項目所在國的還款能力和施工企業的投資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政策的變化,很多中國企業表現出了極大的不適應。
二,中國工程承包企業業務模式單一,主要集中在產業鏈集中在施工建設方面,處于產業鏈的中間環節。與歐美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產業模式相比,中國的承包商在附加值較高的設計、監理和運營管理等業務環節,沒有明顯的競爭優勢。ENR最新公布的2017年全球225家國際設計公司排名中,中國入圍24家,2016年度國際收入3,698.9百萬美元,市場占有率僅為5.8%。美國和歐洲入圍全球225家國際設計公司排名的分別有81家和54家,全球收入占比分別為30.8%和34.2%。這主要的原因是國際工程大多采用的是歐美標準。
三,中國工程承包企業的投資能力不強。盡管國內PPP熱潮方興未艾,但是大部分中資企業在國際PPP項目的運作沒有成熟的運作經驗。在國際資本市場,中國企業整合資源能力不強,產融結合程度不夠,海外投資比例遠低于國際同行業水平。國際PPP項目與項目所在國的發展實際聯系緊密,每個國別的PPP項目運作模式各異。在國際工程投融資方面,中國企業還在不斷摸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業務復制推廣經驗和強有力的項目運作國際化團隊。
第一,轉型升級,由“工”轉向“商”。要適應市場的變化,加快推動業務重心向產業鏈前端和后端轉移,不斷提高自身的資源集成能力、資本運作能力,積極運作投融資項目,實現企業的角色從工程承包商向投資商、運營商、服務商的轉型。要有全球化發展的視野,扎根當地,長期發展。有恒產才能堅定恒心。
第二,政企攜手,共促產融合作。中國企業在海外長期經營,形成了分布廣泛的市場網絡,與當地政府和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企業要做政府發展的責任分擔者,傾聽項目所在國政府和項目業主的實際需求,深度參與項目所在國的發展規劃,策劃并推動一批符合所在國發展需求的基建項目。在“一帶一路”重點國別、重點區域、重點項目上,在國際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營一體化”等領域,爭取雙邊合作機制、國家產融合作的政策支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緊扣項目所在國的現實情況和項目具體特征,不斷探索和創新更多靈活多樣、優質實用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
第三,打造多渠道、國際化的融資體系。要有全球的視野,不斷豐富融資方式。除了常規的政策性銀行貸款、商業銀行貸款,還要充分利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等新的金融合作平臺,同時還可考慮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多種金融工具,在全球資本市場多方面爭取資金。發揮融資的主導作用,構建一個集政府、戰略投資者、風險投資者、政策性資金、商業性資金共同組成的融資架構,建立收益保障機制、投資退出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兼顧各方利益訴求,明確各方責任權利,保障投資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打造產融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項目策劃的好壞,直接影響項目的融資。在項目的設計和市場開發階段,企業要對項目的融資成本、風險等進行科學的分析,有針對性地編制項目融資方案。秉承互利共贏的理念,與金融機構、投資主體、當地合作伙伴、咨詢機構進行深度融合互動,組建“資本運作+投資建設+運行維護”多方參與的聯合體,發揮產業資本、金融資本和實體企業的各自優勢,真正做到資金融通、人才流動、資源合理配置,共同對項目進行培育、評估和篩選,做好股權結構的設計、金融業務的選擇、資產規模的控制、關鍵環節的風險防控,最終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互利共贏。
未來,基礎設施市場依然是全球各國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國企業要有全球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內外形勢的變化,堅持國際化經營的道路,加快投融資能力的提升,嘗試小額拉動投資的方式參與基建項目投資,參與PPP模式項目,理性投資、合法投資、規范投資,有效控制風險,提高投資收益,形成并持有一批優質資產,以恒產堅定恒心,推進海外基礎設施投資業務做實做強做優,在企業全球化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