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瓊
安徽省黟縣黨校
立足黟縣,切實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胡艷瓊
安徽省黟縣黨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本文旨在通過對黟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相應的改革對策。
農業側改革;受精供給側結構
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以問題為導向,從“三農”工作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立足特色推進改革。優美的生態和底蘊深厚的徽文化就是黃山的金字招牌,是黟縣的金山銀山,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立足這兩大優勢和特色。
一是農業生產資源環境壓力增大。全縣耕地以山地、丘陵為主,高質量的農田所占不例不高,耕地單位產出水平較低。雖然我縣的生態環境優美,但是三十多年來的近乎掠奪式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村面源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土壤酸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雖然財政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逐年增長,但由于農業投入的歷史欠賬較多,農田水利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仍然是比較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所引發的自然災害能力較弱,也成為各種經營主體擴大發展的困難之一。
二是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缺乏有效手段。近年來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適度規模經營也不斷壯大,但是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往前推進,存在很多的制約因素,如家庭農場的數量多,但是真正經營好的不多。土地流轉越來越難,擴大規模經營的困難重重。大部分合作社的組建者缺乏研判市場的能力、組織農民的能力和從事特色農業生產的技術能力,無法真正起到引領作用,很多農業合作社名存實亡。
三是農產品結構較為單一。全縣農產品仍以大宗初級產品為主,產業化水平低,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農產品整體競爭力不強。特色農產品產量小,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主要原因是農業內部結構仍欠合理。我縣農業傳統農產品生產仍然居于主導地位,優勢特色農產品品種多,規模小。“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總量少,名牌產品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強。
四是農業空心化、兼業化矛盾突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建設,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縣農村青壯年大量進城務工,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現象日趨明顯,農村勞動力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同時并存的問題突出。加之絕大多數留守農民文化程度低,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手段,整體素質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一是要加快推進全縣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通過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推進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特別要加大對各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強化各種惠農政策的落實。三是要把政策導向放在結構調整、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村組織水平和農民素質等方面。按照“統籌規劃、集中開發、連點成片”的思路,調整特色農業發展布局,將資金、項目、技術等要素向特定區域傾斜,形成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生產要素集中、規模優勢明顯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四是要建立健全科技人員激勵機制,鼓勵農業科技人員科研創新和示范推廣新技術,切實加大對職業農民的培訓。
一是建立全縣農村土地流轉中心,匯集土地使用權委托流轉和受讓的信息,統籌管理全縣的土地流轉事宜。二是探索和加強村集體在新一輪土地改革中的主導作用,可以在放活土地經營權上有所作為。試點推廣土地股份合作形式,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經營方式。如今年我縣試點的田川土地股份合作形式,較好地實現了農業增效、企業增利、農民增收、集體增值的目標。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優勢,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品牌化。要在深厚的徽文化上做文章,挖掘特色農產品的文化內涵,講好產品故事,賦予產品的情懷價值,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食品和功能休閑食品,增加競爭能力。二是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科技服務和技術轉化能力,從生產源頭保證農產品的安全。三是要盡快指導農民實行耕地輪作休耕,讓土地休養生息。四是發展特色精致農業。如中草藥、花卉、藍莓等,走高端化的路子,做到精、特、稀,提高附加值。
一是支持地方性電商平臺建設。可以由相關部門牽頭成立電子商務協會,整合全縣農產品資源,及時便捷地在平臺銷售,以品種多而特為優勢,破解量小的難題。二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大農村信息網絡和物流網點建設,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三是打造電商園區,支持龍頭企業建設電商平臺,培育和樹立一批具有引領示范作用的農業電子商務企業。
休閑農業的發展一定要走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避免同質化的現象,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一是發展農業觀光業,注重品牌的打造。要通過賞花游、攝影游、賽事游等新的業態推進農業生態觀光游。二是發展創意休閑農業。要打好黟縣的生態牌,把休閑、養生、養老融為一體。如南山小鎮。要打好黟縣的文化牌。融合黟縣的文化遺存、歷史記憶、農耕文化、風俗人情、地域特點、自然風光等,以民俗表演,飲食、娛樂、體驗等形式鮮活起來,打造各具特色的民宿和農莊。要打好黟縣的鄉情牌,打造現代人的心靈家園。正如習總書記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游客在古黟的鄉土文明和徽文化中去找到濃濃的人情味、純真的笑容、質樸的笑容和鄉土氣。三是加快特色小鎮建設,要按照五大發展理念,結合自身特質,找準產業定位,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形成“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促進文化、農業、旅游業的結合和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