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區位于青海南山華力西、印支復合造山帶西傾山古陸塊體北緣,北鄰同德—澤庫早印支造山亞帶,屬西秦嶺南亞帶的西延部分。本文對研究區地層、構造、巖漿巖及礦體特征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對礦床成因、找礦標志、找礦潛力進行深入研究,對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青海省;夏日孜地區;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1 地層特征
研究區出露地層較簡單,三疊系在研究區大面積出露,主要為中—上三疊統,部分地區被第四系覆蓋。
1.1 中—上三疊統(T2-3)
在研究區大面積分布,由一套板巖、薄層灰巖互層夾粉砂巖組成。整體走向為100°—110°,傾向北北東,傾角56°—59°,厚度大于4km。根據沉積韻律、巖石組合及結構、構造等特征可將中—上三疊統(T2-3)a巖組劃分為四個巖性段。
第一巖性段(T2-3a-1):分布在研究區南部,由中—薄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質板巖組成。走向為南東東向,傾向北北東,傾角一般65°左右,厚度大于1.4km。
第二巖性段(T2-3a-2):分布在研究區南部,由薄層狀灰巖和薄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夾板巖。走向為南東東向,傾向北北東,傾角一般65°左右,厚度697m。含金礦化石英脈即在該層中。
第三巖性段(T2-3a-3):分布在研究區中南部,由薄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和粉砂質板巖互層組成。走向為南東東向,傾向北北東,傾角一般61°左右,厚度大于1.9km。
第四巖性段(T2-3a-4):分布在研究區北部,由中—薄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組成。走向為南東東,傾向北北東,傾角54—61°,厚度大于2km。
1.2 巖石特征敘述如下
長石石英砂巖(SS2-2):各層中均有見到,常構成沉積旋回的下部、中部。灰綠色,中細粒砂狀結構,顆粒大小一般由0.38—0.7mm,孔隙式膠結。巖石由50%石英、15%長石、5%巖屑、2%白云母、1%金屬礦物及25%膠結物(綠泥石、絹云母、高嶺石等)組成。
細砂巖(SS):灰綠色,粉砂狀—細粒砂狀結構,顆粒度都在0.1—0.2mm,屬細砂級,小部分<0.1mm,為粉砂組。碎屑顆粒多呈棱角狀—次棱角狀,磨圓度較差。巖石中碎屑物占70%,以石英、黑云母為主,白云母、長石、巖屑次之、膠結物占30%,以方解石為主、絹云母、石英次之。
砂質板巖(Sl):灰色,變余泥狀花崗鱗片變晶結構,礦物顆粒細小,最大粒徑為0.01mm,巖石由45%絹云母、30%石英、10%方解石、3%黑云母、4%綠泥石、3%磁鐵礦、3%白鈦礦及2%磷灰石等組成。
灰巖(Ls):隱晶質—顯微晶質結構,巖石主要由〈90%之方解石組成,其次為5%石英、5%絹云母。
第四系區內主要為殘-坡積層、洪積—沖積砂礫石層及植物生長層,厚度在2m以上。
2 構造特征
研究區位于西傾山古陸塊體瓦日雜蓋讓復式向斜北翼。區內為一傾向北東的單斜構造,出露地層為三疊系,地層走向北西西—南東東向,傾向北東,地層傾角56°~60°。研究區內北西(F1、F2)、北東向(F3)兩組裂隙發育,裂隙中石英脈發育,其控礦作用明顯。
3 巖漿活動
巖漿侵入活動在本區表現較微弱,研究區中南部可見印支期石英閃長巖體,呈不規則的巖枝狀近北東—南西向分布,在其圍巖的石英脈中見有金礦化。石英閃長巖呈小巖枝狀,灰—淺灰色,中細粒半自形粒狀結構。巖石由斜長石(65—70%)、黑云母(15%)、石英(15%),次為角閃石(5%)等組成。
4 礦化體特征
礦化體特征:區內礦化地段地表不明顯,在開挖的探槽中,礦化均與斷裂構造有關,圍巖多為褐鐵礦化石英砂巖,據肉眼觀察,初步認為為斷裂構造內的蝕變巖及穿插的細小石英脈為含礦體,部分石英脈發育蜂窩狀構造具黃鐵礦蝕變淋濾假象。蝕變主要為硅化(圖1)。
4.1 Ⅰ號金礦化點
樣品采于礦區南側發育在三疊系中上三疊統第二層薄層狀灰巖、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互層夾板巖中的斷裂構造內,構造傾向70°走向340°,主要巖性為含石英脈的蝕變碎裂巖,乳白色-黃褐色,碎裂結構,條帶狀構造、蜂窩狀構造,表面多裂隙,單帶寬0.5-1.0mm,裂隙呈網狀、條帶狀,見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蝕變,施工槽探工程TC19揭露控制,樣品分析TC19-H3,化驗分析Au含量為1.44g/t,達到邊界品位,第四系覆蓋較厚,出露長度不詳。
4.2 Ⅱ號金礦化點
樣品采于礦區南側三疊系中上三疊統第一中-薄層狀長石石英砂巖夾粉砂質板巖中,該處第四系覆蓋較厚,經施工槽探工程(TC23),在風化層位置揀塊取樣樣品分析TC19-H3,化驗分析Au含量為1.33g/t,達到邊界品位,第四系覆蓋較厚(大于4米,無法繼續施工槽探揭露),出露長度、產狀不詳,有待于進一步施工揭露。揀塊樣品主要巖性為蜂窩狀的石英脈,見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
5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5.1 礦床成因
通過對區域成礦條件研究并結合研究區的地質特征、控礦條件,區內礦(化)體都發育于構造蝕變帶內,其分布嚴格受北西向構造控制。所以認為:區內形成的金礦化屬于中低溫熱液石英脈型和構造蝕變巖型。
5.2 找礦標志
①構造標志:北西向主斷裂破碎蝕變帶及其兩側所形成的與其基本平行的次級層間斷層構造以及節理裂隙帶是成礦的有利部位。
②蝕變標志:黃鐵礦化、硅化、碎裂巖化等蝕變和構造行跡,黃鐵礦化、等金屬礦化直接標志。
③地球化學標志:Au、As組合異常中具明顯的濃集中心且套合較好的異常是重要的找金地球化學標志。
5.3 找礦潛力分析
含金礦化體主要產于發育在斷裂構造蝕變帶內及石英脈發育地段。
①夏日孜地區位于西秦嶺南帶迭部—武都金礦帶西端與工作區東側的甘青交界處,與大水、中曲、拉爾瑪等金礦床同處一個成礦帶。地質背景、構造位置極為相似,中上三疊統是本礦帶的主要含礦層之一。
②具有區域性的深大斷裂構造:北西西向的區域性哈拉塘斷裂帶從本區穿過,該帶的中東段有大水、忠曲、巴西等大型金礦床分布,西沿至本區也有金、多金屬礦點分布,受該斷裂的影響,區內發育一系列的斷裂裂隙與其形成一套完整的構造體系,為成礦流體的運移、定位提供了空間。
本區處在重要的金礦成礦帶上,區域構造發育,中上三疊統是本礦帶的主要含礦層,具有較好的金異常,基于上述的認識,研究區內具有良好的找礦潛力,應該加強地質勘探的力度,有望在該區取得重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青海省地質礦產局.青海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1.
[2]劉增乾.青藏高原大地構造與形成演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0.
[3]陳根.青海省多彩地瑪地區鉛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地質找礦論叢,2016(1).
[4]趙志逸.青海省雪水溝鉛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淺析[J].青海科技,2011(2).
作者簡介:
朱德全(1984- ),男,漢族,籍貫:山東莒縣,本科,地質礦產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礦產勘查及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