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珊
在斗門,城市功能日漸完備,積極改善民生,新農村建設也各自豐盈,產業交通城市建設在后續繁盛的工業中不斷壯大,在新舊之間構筑城市的靈魂。而斗門,也可以提供外來者一種更新更深入的經歷:體會斗門歷史古老與現代相交融的脈搏,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項目正在向世人展示一個新發展中的斗門。2017年,斗門將會突出城市功能品質,堅持組團開發、整體推動、建管并重,將斗門打造成為低碳、智慧、生態、濱水、宜居之城。
斗門地處南海之濱,2016年榮獲國家生態區、“六五”普法“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區”等稱號,是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國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中國海鱸之鄉,以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和良好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斗門在穩步前進的發展中,以出色的基礎設施、特色旅游和新城建設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延續了百年的明清老建筑,春季無處不在的鮮花簇擁,隨時隨地犒賞自己一個的美食之旅,多元融合的新農村風貌……到斗門,去感受城市里比比皆是的發展和變化。
美麗斗門魅力彰顯 城市功能日趨完備
斗門堅持加快產業交通城市建設,將產業、交通、城市三點發展融合,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內暢外聯新網絡、濱江田園生態新城。斗門鎮獲評省文明鎮,南澳村獲評省文明村。交通網絡更加便捷。全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初步編制完成,廣佛江珠城軌、通用機場、香海大橋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省道S272線蓮洲至井岸段路面改造、井岸大橋加固維修工程竣工,中興路提升改造二標段基本完工,珠峰大道改造工程動工建設。完成93條鄉村道路硬底化建設,總長度達57公里。
加快發展高端產業。強力推進“三大園區”和“四大園中園”規劃建設、服務提升、擴能增效,發展壯大“五大產業集群”。做大高端制造業,重點發展智能制造、軌道交通、電子電器設備、海洋工程裝備等,培育一批帶動力強的龍頭骨干企業,孵化一批高、精、專的“小巨人”企業。做強高新技術產業,搶抓“互聯網+”等戰略機遇,布局物聯網、大數據、新材料等支撐未來發展的產業,推動機器人、生物醫藥等產業從點狀突破到集群式爆發。做優高端服務業,推進金融服務、現代物流、會展經濟等加快發展,拓展工業設計、科技服務、健康服務等,實現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轉變。做精現代農業,依托珠海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實施國家食品安全斗門創新工程,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和健康農業,提升現代農業發展實力。
加快交通網絡完善。積極融入珠三角西部大交通網絡,主動對接港珠澳大橋路網配套建設主線,配合推進廣佛江珠城際軌道斗門段、通用機場、香海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打造聯系珠中江、輻射粵西、溝通港澳的一體化交通體系和區域1小時時空圈。完善城市交通骨干網絡,完成珠峰大道提升改造,加快雙湖路跨雞啼門特大橋、禾益圍及尖峰南片區二期、園區市政道路等項目建設,提升斗門新城、富山新城路網配套水平。繼續開展低標準縣道升級改造和50人以上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建設,打通公交巴士與各園區、村居微循環。優化街區路網結構,改造提升道路節點,提高城區道路通達性和智能交通管理水平,破解城區交通擁堵難題。

加快城市提質升級。強化城市規劃,年內基本實現近期建設規劃范圍控制性詳細規劃全覆蓋,塑造城市特色風貌。強化城市建設,統籌推進城市交通、能源、給排水、綜合管廊、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加快“三舊改造”和城市更新。強化公共服務配套,實施斗門新城和富山新城一批市政設施、產城融合、海綿城市、生態低碳工程,著力推進區旅游發展中心、展覽中心、市民公園、建粵國際商務中心等建設。強化生態宜居建設,保護好山體、河流、濕地、植被,推進尖峰山公園二期、黃楊河濕地公園、白藤湖整治提升綜合開發等項目。繼續實施美麗斗門行動計劃和美化綠化提升行動,做好省道S272線、黃楊大道等重點道路、城市節點美化綠化,打造四季常綠的綠城、四季花開的花城。集中力量做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推進8條黑臭河涌水生態修復,完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解決歷史欠賬問題。強化城市治理創新,提高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法治化水平,加強違法用地和違法建筑的整治,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整合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農業、智慧旅游和數字城管系統,建立大數據綜合平臺,推動智慧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集成應用,打造城市升級版。
提升斗門旅游品牌 新農村建設呈亮點
抓好生態旅游發展是斗門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以打造珠江水系嶺南鄉村風情旅游示范區為目標,加快珠海(斗門)鄉村風情帶、逸豐生態養生園、十里蓮江等建設,積極開展農業觀光游、特色鄉村游、文化體驗游、溫泉養生游和健身休閑游。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為重點,壯大發展旅游龍頭企業,加快游客服務中心等建設,提升服務配套水平。以“大數據+旅游”為核心,搭建管理服務支撐、大數據分析展示等平臺,打造智慧旅游發展模式。以宣傳營銷為抓手,充分利用新媒體推介斗門,擦亮斗門旅游品牌。
斗門生態農業體驗線路被評為全國十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水上婚嫁”“裝泥魚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太祖趙匡胤之弟趙匡美等南宋皇族后裔趙氏子孫聚居于斗門鎮,并留下明清古院建筑代表作、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菉猗堂”。

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也是斗門將生態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一大亮點。鄉村旅游品牌越擦越亮,成功舉辦鄉村旅游節、鄉村音樂節,4家單位獲評廣東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加快資源相當、產業相近的新農村連片發展,推動蓮洲、斗門、白蕉鎮3個省、市級新農村示范片區建設,實現以點帶片、以片促面新突破。深入推進“六大工程”,著力加快低壓電網、危橋、道路等改造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產業發展,推進農業綜合體建設,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專業特色鎮、特色品種村和無公害、有機農產品基地。抓好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抓好中央農辦農村改革試驗聯系點建設,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社區型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政經分離”,完善“三資”交易監管平臺。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自然村全覆蓋,提升凈化、美化、綠化、亮化水平。
此外,斗門還推動蓮洲、斗門、白蕉鎮等3個省、市級新農村示范片區建設,力爭新創建市級生態村6條。出臺農村房屋建設指導意見,打造一批凸顯嶺南風貌、水鄉特色和田園風格的示范村居。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之年。斗門的發展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區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第八次黨代會部署,團結帶領全區人民,狠抓從嚴治黨,強化改革創新,著力提質增效,加快新城建設,積極改善民生,經濟社會和黨的建設在新常態中取得顯著成效。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之年,斗門也將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粵港澳休閑旅游目的地、濱江田園生態新城,奮力開創斗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