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才軒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是我國高等教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的高技能應用型專門人才。隨著建筑業的迅速發展,建筑業已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建筑市場的快速發展,對高技能建筑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培養高技能應用型建筑人才將是高職院校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主要任務。但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工程管理專業受到傳統“專業化”教育的影響,對學生創新素質方面的培養重視不夠,專業教育凸顯出“工程化”不足、工程體系缺乏系統優化等問題,培養出的管理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暴露出很多問題和不足。
關鍵詞:建筑工程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引言
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對建筑工程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為適應教育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不斷探索和實踐建筑工程管理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產學合作新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育學生實踐性創新性能力、探索與國際接軌的教育新模式等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內容,也需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1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1.1堅持調查研究,更新教育觀念
努力探索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建筑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構成的新要求,近年來,我們進行廣泛的社會調研,走訪了市內外相關重點高校,以及各類相關省內企業。一方面學習借鑒省內外高校的辦學經驗,另一方面了解社會和企業對建筑工程管理類管理人才的需求,再結合我校實際進行分析,發現新時期用人單位對建筑工程管理類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了與傳統模式不同的全新要求。于是,我們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建筑工程管理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新觀念,對專業人才培養進行科學定位,并以專業建設工程為抓手,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強化教學管理,狠抓內涵建設,推進素質教育,探索出人才培養新模式,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1.2實踐教學課程開發原則
實踐教學課程開發應以“一條主線,雙基雙技,立足雙情,實踐第一”為原則,一條主線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雙基即基本理論、基本知識,雙技即通用技能、專業技能,雙情即學情、社情,實踐第一即通過師生協同、分組對抗、技能大賽等教學環節、手段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建筑工程管理是對工程建設全過程的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過程,作為工程管理專業的應用型人才來說,崗位升遷、職稱晉升、資格證書的考取均需要一定的技能,如編制項目策劃報告,編制項目建議書及科研報告,編制項目管理規劃大綱及實施計劃,編制招標投標文件,編寫工程合同文件等技能,而這些技能只有通過實踐環節才能得到,因此,實踐性教學必須圍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安排相應教學環節和內容。
1.3實踐教學課程編制
實踐建筑工程管理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從用人單位對工程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來看,具有極高的操作動手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期望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能夠盡快地投入工作,為企業創造效益。這就要求工程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工程實際,以實際工程需要的能力為導向,從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計劃的實施等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中,都應從工程實際需要出發,實驗、設計、實習等教學環節圍繞實際工程進行,堅持突出應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培養為主線,培養實際工程需要的人才。
1.4針對專業特點,努力探索建筑工程管理類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不斷完善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完善并優化適應我省經濟建設和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就是將上述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要求進行系統運籌,協調配置。具體是把課堂教學、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調研等教學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協調地培養學生優良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是按照“厚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高素質”對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以及各種相關人文知識與其動態發展方面進行優化。建筑工程管理類專業設置了公共基礎必修課、及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方向選擇必修課和相關專業知識選修課來優化課程結構體系,適應新時代特色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優化課程組合并強調科學知識轉化為建筑工程管理生產崗位實際操作的技能。根據學生掌握知識、轉化能力情況,將有關課程進行分解或整合。這樣,從專業知識、能力、素質方面,整體優化了課程設置,從而進一步優化了人才培養方案。
堅持教育可持續發展,建立新的教育教學平臺通過科學教育發展觀學習,認識到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體現在培養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通過深化教學改革,努力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現課程結構變革,建立新的教育教學平臺,創建各層次精品課程,加強學生實踐性、創新能力的培育訓練,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5努力加強學生實踐性、創新性能力的培育
將教育教學改革成果落實到人才培養目標上實施“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在“基礎、實踐、能力、創新”教學模式的指導下,實踐“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該計劃項目的實施,是探索并建立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旨在倡導以本科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逐漸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其創新實踐的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組項目負責人和成員為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每個項目組配備一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碩士以上學位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對項
目的理論研究、實驗方案設計、實施和安全工作等進行指導,定期組織研討,注重過程的實踐研討,并監管與指導。通過開展實施計劃項目,帶動廣大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科學研究與發明創造的實際訓練,進一步加強學生培養過程中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推廣研究性學習和個性化培養的教學方式,形成創新教育的氛圍與建設創新文化,進一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1.6應用科技手段,進行科學合理、快速編制
我們教學能應用現代科技手段、模擬實際工程,讓學生通過軟件對“現實工程”進行設計、招投標、施工予決算、竣工驗收的建設工程全過程的工程造價管理技能科學管理訓練。學生得到全面鍛煉,充分發揮潛能和創新能力,受到學生熱烈反響和好評。
1.7與國際接軌的建筑工程管理類專業教學新理念和新內容
當前,經濟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我國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日益與國際接軌,教育也要與國際接軌,從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育,向以培養能力為中心的方向轉變。基于此,我們提出了“以扎實的基礎、開闊的視野、競爭的能力、合作的精神為培養目標,努力為社會培養高層次、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的教學新理念,利用自身優勢,積極借鑒和引進世界優秀大學的先進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以及適應國際建筑工程管理類教學的新內容。
1.8有一套高效精準的教學模式
現有培養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方案,由于學生可以選修的課程增加,過去培養施工員一個方向用3年時間,現在每個同學相當于選修了2個專業方向。但是,3年總周數和每周周學時數基本不能改變。因此,相對于過去而言,現有培養方案每門課程總學時減少較多,這就要求課程教學模式要精準高效。所謂精準是指所學內容要實用;所謂高效是指課堂教學要事半功倍。例如,建筑識圖與繪圖這門專業最基礎、最重要的課程,函蓋了原有課程體系中建筑制圖、建筑構造、建筑CAD、建筑制圖課程設計等4門課程,共計350學時。現在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課堂上學生通過算量識圖、畫圖識圖、建模識圖等多種方法,用100左右學時就達到了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改變,教學效率二重天。
2結語
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新態勢給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高等工程院校肩負著培養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戰略使命。因此,必須努力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在科學教育發展觀指導下,積極探索建筑工程管理類專業有特色、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新模式。實踐教學是高等學校專業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