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公
學習荀子的“參省”功夫
◎林立公
“參省”一詞,出自戰國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著作《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意為“征驗”;省,意為“察”。參省,就是說君子閱讀古代圣王經典著作之后,需要征驗自己的實際加以考察,“參驗反省”,而不能只是簡單搬弄經典教條。
荀子上承孔子,卻與較早于自己的孟子不同,比較重視社會生活和人的實際情況。儒家的基本思維方法都是歷史法,即從文獻當中發現一個古代大同世界,而將這個大同世界的歷史經驗作為現實的目標。“周兼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這一思想體系的大目標,自孔子提了出來,后儒都接納了。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基本方法則有所側重。到底是依靠統治者的心性修養,還是依靠禮制的強制規范,孟、荀之間各有側重。對現實世界的實際情況變遷的高度重視,是荀子的一個特點。這也許跟他所處時代已經是局面大變化的前奏,秦帝國即將開啟中國兩千年中央集權政治的時代關系密切。
儒家把讀書放在重要地位,所謂“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關于讀書的態度,儒家早有論斷。孔子說:要以學為主,“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還要學、思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反躬自省也是儒家的基本功夫。關于“省”,《論語》記載了曾子的名言:“吾日三省吾身”。而孟子的“存夜氣”、“養吾浩然之氣”的方法講解,更使內省這一儒門功夫臻于完善。孟子的方法傾向于在寧靜的心態下,人的仁義禮智諸“善端”的覺醒和發揚;而荀子的方法則更關注實際,他的參省之說,有很大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意味——既把學習“先王之言”作為第一位的事情來做,又要在“先王之言”與自己所處的實際之間進行往返驗證省察。
這是一種既高度重視已有文明成果,又自覺地以實際情況為理論對象的思維方法。這種對待理論和實際關系的態度,構成了中華傳統智慧的內在生命力,使中華民族能夠在天下格局發生劇變的態勢下及時找到新的思想資源。
馬克思主義學說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指南,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化。毛澤東提出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強調在熟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把通過讀書獲得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及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應用到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指導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
重視讀書、重視“參省”,是中國人的優秀傳統。我們要學習毛澤東對待讀書、學習的態度。否則,很容易搞成不了解實際情況閉門造車的“教條主義”。今天,突出的教條主義就是對美歐時髦理論的盲目追崇,即“洋教條”。面對無孔不入的形形色色的洋教條,玩味荀子的“參省”功夫,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