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揚
最恰如其分的友情
■蘇小揚

剛認識曦小姐時,是十幾歲的年紀,我和她臭味相投,才剛認識第二天,便“出雙入對”,天天膩在一起,一起上課、一起吃飯、一起上廁所。那時,所有人習慣于看到我們兩個在一起,如果有一個不見了,旁人必然會問另一個去哪兒了。我們也戲言:“我的左手只牽你的右手。”
然而一年半載后,忘記發生了什么小事,兩個人鬧得很不開心,又陸陸續續吵過幾次,慢慢地我們不再是“黃金拍檔”,開始分開和其他人玩。兩個個性太強的人,便會像兩只刺猬,一不小心就越過界,劍拔弩張。有趣的是,當我們不再膩在一起后,關系反而變得更好,本就互相欣賞的兩個人,隔著距離,缺點就沒那么明顯了。
對此,我們的官方解釋是:當時太年輕,沒有給彼此空間,一下子靠得太近,缺點暴露得太快,所以一刺就直眉怒目。很多朋友都笑說,我們說得像在談戀愛。當然,友情也可以是見到你心生歡喜,也想得到你的獨家寵愛。
后來,我們考上不同城市的學校,遇見不同的人,經歷不一樣的事,但每一次見面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總能在彼此身上發現新的亮點。更感動的是,盡管際遇不同,我們成長的步調卻基本一致,能夠了解當下對方的心境和困惑,因為自己也正經歷或有過同樣的困境。或許,這是我和曦小姐的感情能夠歷久彌新的原因吧。
而我身邊卻有更多朋友只能相伴一程。月姑娘曾經是我從小玩到大的小伙伴,被分隔在異地求學時,彼此每周通一封信,而且每封信都要用掉三四張信紙。我們聊最近看的書,想象自己的未來是什么樣,聊喜歡的那個人今天和自己說了什么話……后來,卻因各種原因,兩個人的圈子越來越不同,也再難說起多少。每次面對她的郁悶,我只能簡單寬慰幾句。不僅是因為生活軌跡大不相同,也因為生活重心不一樣,難以感同身受,這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吧。曾經以為會好一輩子的人,原來還是會變的。
這幾年,很害怕聽到久未聯系的朋友突然問“最近過得怎樣”,如果曾經只是泛泛之交,也還回應得過去。但若是曾經的好朋友,這個問題就太過宏大。在分開后,我們缺席彼此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時刻,也未能及時分享,如回“還好”“可以”,都覺得太過敷衍,太對不起當初的情誼,若要認真回復,卻不知從何說起。
我想,可能很多朋友就像相交線,在某個時刻相交出燦爛的回憶,一起經歷快樂和傷心,之后分開,朝向各自的方向努力成長,以后也難是同路人。而最恰如其分的友情應該是平行線,我們不需要交集得多么轟轟烈烈,只留一點距離感給彼此,多一些尊重與欣賞。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道上變化、前進,然而我們仍是平行線,不過分疏離,也不過分靠近,保持各自的個性,卻又是同一類人。
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琦殿的話:“最難得的朋友是什么樣的?即使在分別后各自經歷人生,再重逢時,發現彼此依然是熟悉的。這份熟悉感不來自于怎樣相似的經歷,而是你們已經在不同的生活里變成了更好的人,而且永遠是同一種人。成長即是默契。”最恰如其分的友情應該就是這樣吧:有默契地各自成長,并能在不同的環境里共享同樣的心境和感受。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