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興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畜牧獸醫局735000)
土著菌與乳酸菌對豬發酵床發酵效果對比觀察
劉國興
(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畜牧獸醫局735000)
發酵床養豬技術是一種新型環保養殖技術,制作發酵床選擇菌種非常重要,菌種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發酵床的發酵效果和使用年限。好的菌種具有性能穩定,操作技術簡單,發酵效果良好,使用年限長等優點。本試驗的目的就是選擇本地容易得的玉米秸稈、玉米芯、作為發酵床墊料,加入自主培養出的野生土著菌種和購買的菌種進行對比試驗,根據不同菌種發酵床核心層20cm處溫度測定及發酵床下沉距離數據對比,綜合評定出自主培育出的野生土著菌種具有更優良的發酵性能。
肅州區;野生土著菌;乳酸菌;發酵效果;對比觀察
2016年3月15日~6月15日。
試驗點選在肅州區鏵尖鄉正中生態養殖場,選2個35m3的發酵床,建設條件均相同,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墊料選擇:原料是玉米秸稈、玉米芯,價格低廉容易得到。玉米秸稈、玉米芯具有疏松、透氣、吸水性強等優點。
發酵床墊料組成:1組、2組相同:墊料為玉米秸稈50%:玉米芯50%=1:1
菌種:1組-肅州區野生土著菌種;2組-乳酸菌種是北京大北農生產,500g/瓶。
墊料處理:墊料要求干凈,無腐敗變質的玉米秸稈切成2寸長,玉米芯粉碎。
1組墊料:玉米秸稈、玉米芯與配制好的發酵原料比例1:1加入肅州區野生菌種,攪拌均勻備用。
2組墊料:玉米秸稈、玉米芯中按250g/m3加入乳酸菌,攪拌均勻備用。
墊料鋪設:發酵床采用地下式,在豬舍內向地面以下深挖80~100cm,周圍采用24cm磚墻,底部為自然土壤,有利于透氣,墊料填充可分下層和上層兩部分。
1組底層:底層有2㎝長的玉米秸稈鋪50㎝厚,上面鋪混合發酵好的玉米芯粉末;上層有50%玉米秸稈粉+50%玉米芯粉與配制好的發酵原料比例1:1,混合發酵后鋪成40㎝厚,構成總厚度90㎝的生態健康發酵床。
2組底層同1組,上層玉米秸稈50%+玉米芯50%按250g/m3加入乳酸菌,攪拌均勻混合發酵后鋪成40㎝厚,構成總厚度90㎝的生態健康發酵床。
夏天自然發酵3~5d, 冬天7~10d后聞到酒香味,即發酵成功,可以使用。
用手抓一把墊料有酒香味,證明發酵成功,可以進豬。觀察發酵床面以下20cm處,不同部位的溫度共7d,每天記錄溫度至少測5個點,測床面下降距離。
從表1看出,1組發酵床面以下20cm處的溫度隨發酵時間延長逐漸上升,到第5天后緩慢下降,進入平穩;2組發酵床面20㎝處的溫度隨發酵時間延長上升較快,并且比1組床平均高出1.88℃。
從表2可看出,發酵床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床面逐漸下降,1組床面下降速度緩慢,2組床面下降速度較快。
從上述試驗數據得出試驗組發酵床,發酵過程中溫度較穩定,隨著使用時間延長,床面下沉速度緩慢,發酵床表面不易板結 (墊料手搓易碎),可延長發酵床的使用年限。證明肅州區自主培養的--肅州區野生土著發酵菌種,是適宜肅州區發酵床養豬的優良菌種。

表1 發酵床平均溫度 (單位:℃)

表2 發酵床下降距離 (單位:cm)
劉國興 (1985-),男,甘肅省酒泉市人,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