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老促會
科學幫扶“扶貧第一村”全面奔小康
福鼎市老促會
福鼎市磻溪鎮赤溪村是畬族行政村,30年前集“老、少、邊、窮”于一體,280多戶村民分散居住在12個“五不通”的偏遠自然村。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登王紹據的“讀者來信”,反映赤溪村畬族群眾貧困狀況,引起了各級重視,拉開了全國大規模、有組織扶貧的帷幕,赤溪村也因此稱為“扶貧第一村”。
歷經十年“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旅游+產業扶貧的艱苦歷程,赤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4年的166元增長到2016年的1.36萬元,人均住房面積從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級為人均36.5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房,通村公路從無到有,總里程達58.6公里,自然村數由14個減至1個中心村和2個自然村,村財從1984年的負債10多萬元變為2016年村財收入30多萬元。
發揮地處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西南麓的優勢,主動融入“環太姥山旅游經濟圈”,實施“生態立村、旅游富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引進萬博華、耕樂源等旅游公司,投資7800多萬元建設旅游景區,開發生態(峽谷)運動樂園、七彩農場、野趣園等項目,引進品品香等龍頭農企建設有機茶、名優果蔬、珍稀苗木等7類休閑農業基地,積極打造“全國旅游扶貧試點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品牌。2016年共接待游客15萬多人次,日游客量最多時近萬人。隨著大量游客的紛至沓來,村民依靠旅游業增收的路子越來越寬,從單一農業,增加到山地農業、農家體驗、餐飲住宿、勞務服務等多種類型的收入渠道。一是經營收入,村民的36家特產店、12家農家樂、18家小超市,去年人均經營收入4300元;二是固定資產收入,全村1400畝水田80%得到流轉,村民每畝每年收取500元租金,還有20多戶村民出租店面實現每年2000-3000元的店租收入;三是工資收入,210多名村民在旅游公司、合作社就業務工,去年人均工資收入4250元。
一是改善交通“拔窮根”。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推動建設桑園水電站為契機,1993年修通了第一條可通車的公路,而后陸續修通連接太姥山、福鼎市區的水泥公路,帶來了旅游業的起步。去年7月建成通車的“楊赤公路”及“太姥山—霞浦龍亭—赤溪”旅游公路,更是將赤溪融入了全市的“旅游產業圈”。二是造福搬遷“挪窮窩”。以1994年下山溪22戶88名畬族群眾實施全省首批“造福工程”整村搬遷為先導,將周邊12個自然村280多戶村民整村搬遷至中心村,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逐步完善基礎設施,落實后續發展措施,使中心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提升。三是民族特色“顯魅力”。依托省民宗廳三年掛鉤幫扶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及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的機遇,實施村莊立面改造、畬族風情購物街、畬鄉山水木屋維修、防洪堤與沿溪景觀帶等建設項目,致力打造閩東畬族特色村寨。
堅持“政府、群眾、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積極引導工商企業、鄉賢及社會組織參與扶貧。福建青拓集團捐贈100萬元設立“赤溪村農民產業扶貧基金”。同時,從幫助制定脫貧計劃、落實幫扶資金、解決就業、發展致富項目、推銷農產品等方面,著力提高脫貧精準度。建立貧困戶因災致貧救助、子女就學幫扶、大病補助等差別化保障制度。組建了一支30人“大手牽小手”幫扶特困戶的志愿者隊伍,常態化開展志愿活動。截至目前,全村共有貧困戶38戶59人,其中五保戶16戶16人,由政府按每月526元的標準供養,60歲以上老人領取每月100元的養老保險金;低保戶16戶22人,每人每月領取127元至192元不等的低保金,加上自己的收入,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497元;還有2戶7人因病因學收入低,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管理給予重點幫扶。
堅持辦好基礎教育,培養脫貧致富新生代,避免隔代貧窮。各方捐資200多萬元建設村中心小學、開辦幼兒園,在校生由原來僅60人左右增加到現在的118人。得益于幾十年來對教育的重視,村里現有60多名大學生,其中有30多名大學生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葉加工廠,發展電子商務等,全村共有大學生創業點5個。成立青年農民創業就業指導中心、農業技術服務隊、農民文化學校等,對接金融部門信貸服務,引導村民發展特色種養、農家樂等創業致富項目。尤其是對接旅游市場,傳承“鳳凰節”、篝火歌舞等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畬族特色商品、餐飲。此外,還成立婦女中心、青年中心、老人活動中心,完善寬帶網絡、廣播電視、農家書屋、扶貧歷史展示廳、生態文化主題公園等設施,豐富群眾文體生活,開拓脫貧致富視野。
選拔一批優秀民族干部,將經濟能人、種養大戶、科技致富帶頭人選入村“兩委”班子,并以上級下派2位駐村第一書記及選派3名優秀大學生村官到村工作為契機,聘用5名返鄉大學生加強村“兩委”工作力量,完善婦代會、團支部等組織建設,構筑引領扶貧開發奔小康的組織核心。成立了村委會控股的赤溪生態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村基礎設施投入為資本,與旅游公司股份合作,增強村財“造血”功能,今年預計可達36萬余元;婦代會建立一支28人“巾幗志愿者隊伍”,幫助婦女申請小額資金貸款,組織開展扶貧幫困、衛生整治、糾紛化解、“最美家庭”評比等活動,營造畬漢群眾團結友愛互助、攜手奔小康的良好氛圍。
扶貧開發30年,而今邁步從頭越。赤溪村下一步加快發展的目標定位是:堅持“生態立村、旅游富村、黨建強村”戰略,激發內生動力,挖掘產業潛力,到2018年底實現全面小康,人均收入突破2萬元,村財穩定增收,建設生態優美、創新創業、經濟發展、群眾富裕、村企文明的旅游小康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