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
不必普遍做防癌體檢
◎菠蘿

效果較好的防癌體檢分為兩大類,有些針對大眾,而更多的只針對“高危人群”。下面是目前主要推薦的一些檢查項目(不完全列表):
乳腺癌:女性,40歲開始,每年乳房X線篩查。
宮頸癌:女性,20歲以后開始,3~5年做一次宮頸刮片或HPV篩查。
結/直腸癌:男性和女性,50歲開始,每年一次糞潛血檢查;每10年做1次結腸鏡檢查。
肝癌:有酗酒史、乙肝或丙肝病毒攜帶者,應該在35歲以后每半年進行一次甲胎蛋白(AFP)和腹部超聲檢查。
胃癌:有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或家族胃癌史的,應該在40歲以后進行定期胃鏡或其他檢查。
肺癌:吸煙者或者戒煙不超過15年者,應該在55歲以后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掃描。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幾點:
1.很多癌癥目前仍然沒有很好的篩查方式,包括致死率很高的腦瘤、胰腺癌等。
2.每種有效的癌癥篩查針對的人群和使用的檢查方式都是嚴格限定的,沒有任何篩查適合所有人,也沒有任何篩查適合兩種以上的癌癥。
3.針對肝癌、胃癌、肺癌的篩查僅限于高危人群,并不推薦普通大眾去做篩查。原因我會在后面詳細講。
4.這里面沒有任何特別昂貴的檢查項目,比如PET-CT,比如基因檢測(這個我相信未來會有,但目前還不成熟),肯定不是越貴越好。
一句話,普通人靠體檢項目查出全部,甚至多數癌癥,現在還是幻想。有效的辦法,是首先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某種癌癥高危人群,然后再進行定向的檢查和篩查。
為何普通大眾做很昂貴的防癌體檢基本無效?主要是因為“假陰性”和“假陽性”。“假陰性”是指有病但檢查結果正常,而“假陽性”是指沒病但檢查異常。
醫(yī)學上,沒有任何檢測是100%準確的,醫(yī)院做的各種測試,無論是血糖檢測還是艾滋病病毒檢測,都有一定的假陰性和假陽性概率,只是這個概率非常低。
先看兩個故事:小A體檢,發(fā)現腫瘤標記物上升,但無法判斷腫瘤在哪里,個人和全家都極度緊張。又花了上萬元,進行多項檢查后,沒有在肺、肝、腸、胃等地方發(fā)現任何腫瘤,醫(yī)生推測可能是假陽性。小A一直懸著一顆心過了很多年,經常失眠,胡思亂想。小B體檢,發(fā)現腫瘤標記物上升,但無法判斷腫瘤在哪里,個人和全家都極度緊張。又花了上萬元,進行多項檢查后,沒有在肺、肝、腸、胃等地方發(fā)現任何腫瘤,醫(yī)生推測可能是假陽性。小B終于放心,照常生活,不料一年后,突發(fā)淋巴瘤。
這兩個故事生動展現了目前癌癥篩查的痛點:由于高假陰性和假陽性,篩查結果無法準確預測是否患癌,無法真正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防癌體檢對普通人無效,主要是因為“假陽性”實在太多,導致絕大多數時候明明很健康的人被檢查出“陽性”,嚇了個半死,直到花錢做更多檢查以后,才被證明是虛驚一場。
我挺喜歡的網絡作家馬伯庸曾寫了一篇文章《關于癌癥,跟大家說幾句》。他不吸煙不喝酒,但莫名其妙被人叫去做了個“螺旋CT肺癌篩查”,結果居然發(fā)現了陰影,呈現檢查陽性,過了幾個月他又做了個CT,才確定了陰影不是癌癥,虛驚一場。
這就像前面故事里的小A,是一個典型的由于防癌檢測“假陽性”而導致過度醫(yī)療的案例。我前面就說了,目前只推薦吸煙者或者戒煙不超過15年者,在55歲以后每年進行低劑量螺旋CT掃描。對于馬伯庸這種不吸煙、沒有家族遺傳史的年輕人,根本沒必要去做螺旋CT。
因為即使他被檢查出是陽性,那99%以上可能性是假陽性。對他來說,身體完全健康,本來應該無憂無慮地生活著,但由于選擇做了這個不靠譜的CT體檢,他付出的代價是花了幾千塊錢,做了兩次CT,自己和家人擔憂了好幾個月。
我不是反對癌癥篩查,而是反對過度使用無效的“篩查手段”。
目前看來,如果你不是高危人群,可以繼續(xù)在體檢的時候做一些常規(guī)、便宜的癌癥篩查。至于那些很貴的防癌體檢,等以后發(fā)展得更準確、更可靠了再說吧。
摘自《癌癥·真相:醫(yī)生也在讀》
清華大學出版社 圖/梁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