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森 韋曉娟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歷史文化街區的地域性改造策略研究
林 森 韋曉娟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通過對桂林市東西巷的設計與改造的分析,探討其文化延續與活力提升的方式與手段,并從形態和業態兩方面提出了保護策略,對桂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開發具有積極的意義。
歷史街區,東西巷,地域性,改造策略
東西巷是桂林明清時遺留下的唯一的歷史街巷,總占地面積約為2.94 hm2,空間尺度宜人,是桂林古歷史風貌的觀景區,這其中含有正陽街東巷,江南巷,蘭井巷等桂林傳統街巷。因此,東西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桂林的一張名片,是桂林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一個城市構成的重要元素,一個城市的知名度和競爭力,不僅僅在于其經濟實力還包括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而對于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桂林而言,東西巷就是曾經光輝歲月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是桂林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時代發展,東西巷內的建筑損壞嚴重,基礎設施和內部道路交通系統嚴重落后,巷子內部居民的生活質量長時間無法改善(見圖1)。因此,當東西巷逐漸的滯后于時代的發展時,對其進行系統性的改造就變得十分的緊迫,而對于歷史街區而言,改造并不是簡單的修補或者重建,還關系到城市文脈的延續,街區功能的定位以及原住居民的搬遷和歷史建筑的保護與修繕等諸多的問題,每一個細節都將關系到項目的進展以及對周邊環境所帶來的影響。而本文將從地域性視角來解讀東西巷的改造工程以及后期的維護和運作。
1.1 文化遺產保護所遵循的宗旨與理念
歷史文化街區屬于一個城市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而文化遺產的保護要講求一定的規律和方法,對其保護是一個不斷擴展和再認識的過程。《雅典憲章》中明確指出“保存好代表某一時期的,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1963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的《威尼斯憲章》提出“必須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當作專門注意的對象。要保護他們的整體性,要保證用恰當的方式清理和展示他們。”[1]而在1987年由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提出的《華盛頓憲章》,將歷史古跡保護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提出了學術屆目前通用的歷史地段與歷史城區的概念,認為環境是體現真實性的一部分。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又陸續提出了“文化景觀”和文化路線等新概念。
相對于國外,國內的理論發展要晚一些,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概念體系成熟的也相對晚一些。從最開始的文物建筑的保護,逐漸發展形成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跡保護體系。而在2005年12月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第一次以正式的文件將“文化遺產”代替了過去常用的“文物古跡”。“適應了國際上文化遺產保護概念不斷細化與拓展的趨勢”。
這些概念和法律法規的成熟讓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理念有了更多可行的方法,也拓寬了人們的思維,可以使人們嘗試更多的可能性。能讓人們對一座城市的一些歷史的建筑,街道,群落進行系統的保護。
1.2 歷史文化街區地域性保護與開發原則
“小規模、漸進式的是一種被學術界普遍認可的一種理想模式”。符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實際需要,對東西巷的改造也是同樣的可行。在漸進式原則下進行改造與保護的實踐活動,有利于保持原有社會體現的穩定與長久發展,也有利于今后商業化的平穩介入,歷史文化街區融入更多的商業元素雖然存在著將打破原有文化價值體現的風險,但是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為其原有場所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很短的時間內重新恢復生機,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人們的視野,而在后期的運作若想繼續保持繁榮則需要更多宏觀上以及細節上的規劃與管理。
首先,在保護和改造的過程中,要遵循著“修舊如舊”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對于街區要重點改造的地面鋪裝,道路中應考慮以青石作為主要材料,建筑的立面也應最大限度的還原其原本的狀態,體現獨有的地域特色,而街區的建筑布局和內部規劃也要盡量與城市自身的整體風貌相協調,使歷史文化街區成為每個城市獨有的名片,而不是單純乏味的商業開發與抄襲。其次,舊城區的改造應該是一種非激進式的方式,更強調一種自然生長,有機演進的過程。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項目在全國很多地區都有紅火的開展,但不乏大拆大建的情況,原有的建筑肌理與文化印跡隨著改造而消失。正確的方法是在漸進式原則的指導下保留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而對損壞的建筑部位進行局部的修繕,所用的建筑材料也應該和原有的建筑材料相仿或者相近。在建筑結構或者建筑布局上也不應有太大變動,對于正在逐漸消失的結構和工藝需要著重的恢復。在“修舊如舊”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東西巷小規模的,漸進式的更新和改造可以更好的協調整個區域的發展,由于受到相鄰建筑空間環境的有利制約,使其可以很好的維持街區原有的格局和風貌。能更好的體現出“整體性和原真性”,不致讓原有的歷史文化信息在新一輪的改造中過快的消失[3]。再者,對于原住居民生活上的安置也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應該在最大程度上讓居民參與到社區的建設當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將原住民盡量安置在原有的生活區域當中,使其成為歷史街區文化的一部分,不僅增加了原始區域的文化底蘊還有利于減少強制拆遷所帶來的利益糾紛。
2.1 空間形態發展策略
2.1.1 改造中的建筑空間修復問題
在建筑的處理上,要尊重歷史建筑原有的肌理和結構特點,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和修繕。在大的空間和環境中做到時代風格和建筑風格的統一,而在小的細節上卻要有不同的變化,既要維護歷史建筑和街區的原真性和整體性又能增加整個空間的趣味,使其內部的元素更加的多樣化。比如東西巷內的“馬啟邦故居”(見圖2),其民國時期的西洋式建筑風格和立面造型就完全不同于整個巷子清末時期的徽派建筑形態,但是作為巷子內部的重要的文物卻需要重點保存和維護,在建筑色彩上也進行了很大的區分,這使東西巷擁有了更多可觀賞的點既增加了內涵豐富了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空間的多樣性,使整個東西巷在保護的同時得到發展。

2.1.2 增加公共設施及景觀節點
東西巷作為一個現代文化歷史街區的改造項目,必將是一個集商業、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因此,在重點改造東西巷建筑和空間形態的同時,也應該關注東西巷內的公共設施以及一些相應的景觀小品,如在人員流動較多的區域設置符合東西巷主題的垃圾桶,在相對開敞的地段放置方便人們休息的座椅等。使之能最大限度的方便人們的行為活動,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來匯集更多的人氣,從而實現在文化教育和商業發展上的雙重效益。
2.1.3 拓展東西巷的保護途徑
首先,東西巷保護的宗旨之一是意在保護東西巷原有的歷史底蘊,在實際項目中也在開闊處保留了一塊原始的地基遺存意在彰顯其追根溯源的理念。但是這樣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顯得過于封閉和刻意,在強調交互設計和人本設計的時代,應該轉換方式,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真實歷史的多維空間中,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二維平面上。
再者,類似想法也可以運用于東西巷附近的古城墻的開發與保護上,這樣是否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兩個歷史空間割裂,讓單純的歷史文化街區的再開發成為一個古城區區域的保護(見圖3)。
最后,可以對該地區特有的生活特色,風味小吃,傳統工藝和傳統民俗活動等資源的利用,通過地域性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擴大東西巷的影響力。
2.2 業態發展策略
2.2.1 拓寬東西巷的業態分布
目前而言,東西巷內的業態分布不具有特別的吸引力,內部的業態資源和形態風貌沒有得到有效的結合,由于各種商業因素都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態當中,而且商業類型的種類也相對欠缺。因此,在東西巷內部步行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與之相匹配的業態配置。
所以,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增加業態的分布:1)業態的發展要以滿足旅游消費為最終的目的,在保護的基礎上與商業相結合,才是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的最終出路。2)在傳統旅游商業的基礎上發展文化產業,如:可以在東西巷內開設有特色的藝術創作工作室,畫廊,美術展館等相關營利性商業體系,提升東西巷的文化層次和消費品味,也能更好的增加巷內的人氣。3)可以在東西巷的江南巷內開設一些年輕人所喜愛的商業場所,如:酒pubclub等吸引年輕人的業態配置,既增加區域內活力,也為整個東西巷的商業發展帶來良性循環(見圖4)[4]。

2.2.2 合理布置東西巷內的交通
由于歷史文化街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東西巷內主要的交通方式應該以步行為主,但可在較為寬闊的地段適當允許如電動車之類的輕便交通工具通行。但是考慮到東西巷的地理位置在桂林市的中心區域,而現代城市的交通方式又以車行導向為主,所以要在出入口處規劃出較為空曠的地區用于機動車停泊與周轉,從而方便東西巷內部的交通疏導,營造出宜人的空間環境,促進其內部和周邊的商業發展。
2.3 其他城市的歷史商業街區的經驗借鑒
東西巷是桂林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在全國范圍內這種項目也并不少見。比如蘇州的山塘街(如圖5所示)和成都的寬窄巷子。與東西巷相比,山塘街注重在原來舊址上的修繕,強調“修舊如舊”的理念,在細節上也有更精確的把握。對街內的商業開發也更為成熟,不僅有古典的元素也有更加時尚的店面,在業態分布上更加的多樣化。更為重要的是,山塘街在改造過程中保留了原先的原住民,并沒有將他們遷出,而東西巷則將其原有的居民遷出。

從這一點上看來,無疑山塘街的運作手法更加的高明,因為這樣更能保留古街區原有的風情,而東西巷則在這一點上顯得生硬,老巷子內的居民都遷移出去,只是在外圍保留了少數90年代入住的居民,使整個街區在文化底蘊的沉淀上略顯不足。
用探討東西巷重新修繕的過程對實現歷史文化街區更好的保護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可以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催化出更多更好的舉措去滿足技術和文化兩個層面的需要。“功能重組是為了激發街區的活力,空間維護是為了延續文化,空間重構則是為了適應功能重組的需求”。
東西巷的改造項目雖然是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甚至有些是所謂的“敗筆”。但是這并不影響修繕一新的東西巷在桂林市中的地位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畢竟,現階段所有的改造項目都是商業和歷史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時間與空間上的矛盾無時無刻不在發生,但是即使是包括東西巷在內的已經完成了的類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項目也不能抗拒時間所帶來的巨大作用。而今后東西巷也將面臨著利益各方相互權衡,互相妥協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1] 張志彬,張 琦,陶 韜.無錫小婁巷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維護與重塑[J].現代城市研究,2010(8):90-92.
[2] 時湘斌,廖宇航,曾國惠,等.南寧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保護與更新策略[J].規劃師,2015(2):86-89.
[3] 沈 池.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另類思考[A].城市發展與規劃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9.
[4] 高啟新.溫州歷史文化街區的特性與有機更新路徑[J].中國名城——城市文化資本,2015(2):73-78.
[5] 曾 崢,楊 靜.中山市崇善坊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規劃[J].規劃師,2015(16):48-49.
[6] 洪善德.桂林市傳統歷史街巷保護路徑研究[J].中國名城——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2015(3):26-28.
A study on the region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Lin Sen Wei Xiaojuan
(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sign and renovation of Dongxi Lane of Guil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continuation and vitality,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tection strategy from the aspects of form and format, which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l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historic district, Dongxi Lane, regionalism,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1009-6825(2017)22-0003-03
2017-05-25
林 森(1991- ),男,在讀碩士
TU984.1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