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勛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30)
濟南濱河新區市民中心設計
張 勛
(深圳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廣東 深圳 518030)
以濟南市濱河新區核心區市民文化服務中心為例,探討了其規劃特色,并從形態、功能、環保等方面,闡述了濟南市濱河新區核心區市民文化服務中心的建筑特點,希望能夠為濟南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濱河新區,市民文化服務中心,規劃,建筑方案
濟南市濱河新區核心區市民文化服務中心在濟南市“一城三區”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而,對其規劃以及建筑方案設計應給予高度重視,以保證進一步推動濟南市的可持續發展。
1.1 總體布局
根據濱河新區核心區的中軸線,建筑采用了東西兩塔樓對稱布局模式,中部通透且開放,使軸線得以北延,視覺通廊亦可延伸,而沿中軸對稱的兩棟塔樓同樣可以取得大氣平衡的空間效果,使得城市軸線的延續感不斷增強,與行政建筑莊重沉穩的表情特征相吻合[1]。
環抱式的布局打破了以往行政建筑排的性格,強調了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以及互動,體現了和諧親民的執政理念,這種方式符合濟南向北發展所要求的開放與大氣,城市設計的總體布局在此也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1.2 功能組織
1)公共性。基于基地所處的特殊區位,小清河及南側的北湖公園為主要的開放空間,也是基地主要景觀資源,因此為民服務大廳、禮儀入口等公共性空間結合市民文化廣場南向布置,形成開放的“城市客廳”,面向小清河及北湖公園,體現和諧親民的怡人感受。
2)私密性。東西兩側及北部則安排辦公、會議及后勤服務等較為私密的功能。總體形成“前廳后院”的功能格局,清晰明確,互不干擾。
1.3 高強建設
將區委、區政府、人大、政協四套辦公板塊集中設置于沿中軸對稱的兩棟100 m高層辦公塔樓中,將會議、為民服務大廳等配套功能集中設置于兩棟塔樓底層裙樓及地下空間中,對基地北側用地展開高強度建設,而將南側用地完全空出留給市民廣場,空間集約緊湊,高效利用了有限的用地[2]。而相對集中的各項配套設施也十分方便使用,利于形成高效的空間組織,創造便捷的服務系統。
1.4 道路交通
內部機動車交通由東西兩側出入,與南北兩端人行出入口互不干擾,有序組織。機動車道圍繞建筑形成環路,并于建筑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四角設置地下車庫出入口,機動車可方便進出,避免過多車流量對南北行人出入口的影響。基地北側設置部分地面生態停車場,供訪客臨時停車。內部辦公人員由東西側直接進入辦公樓的電梯廳,南部設置禮儀及市民文化廣場入口,人們可由基地南側進入公共開放的區域,分區設置的出入口使人流互不干擾,便于管理,提高了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也不影響辦公的空間秩序。發散式的交通組織與城市路網有機銜接,使人流、車流組織流暢、合理[3]。
2.1 形態特點
基地南向為開闊的小清河景觀及北湖公園,東、西、北三側均為超高層建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環境條件,形成獨特的建筑形態。東西兩棟建筑與中部的開放軸線相結合,形似漢字“水”,猶如兩處涌泉,象征著泉城濟南獨特“水韻”之靈動、“濱河”之寓意。雖本項目建筑僅100 m高,但通過自身極具個性的形態表達,在超高層林立的環境中也能夠充分彰顯其核心地位。
塔樓立面采用豎向石材線條,突出簡潔挺拔的現代氣息;南側裙樓面向市民文化廣場設計為極具氣勢的弧形柱廊,與廣場及南側水系、湖景形成包容的態勢,北側會議中心則利用虛實對比的體塊穿插創造強烈的建筑觀感。圓角處理的建筑形式較好的與核心區周邊環境相協調。總體造型莊重、大方,呈現出“石之靜美”,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感染力[4]。
建筑頂部南低北高,天際線柔和舒緩,面向小清河與北湖公園形成跌落的景觀面,豐富靈動的建筑造型,進而改變傳統行政辦公樓方正刻板的形象,充分體現了具有北國江南之稱的泉城濟南的獨特魅力,同樣契合了濱河新區核心區塑造泉城特色城市中心風貌區的定位要求。而中軸對稱的建筑組合形式取得靜態平衡的空間效果。
依據《濟南市中心城色彩規劃》,本項目位于濱河帶,色彩主旋律的關鍵詞為“雅灰淡彩”,本項目建筑立面色彩表情淡雅明快,主色調為淺灰色系。
2.2 功能特點
建筑考慮豎向交通需求,將人流量大的會議及對外服務較多的功能置于1層、2層。人流量小的功能置于上層,具體布局如圖1所示。
南區首層南側大堂面向市民廣場,分別設置禮儀大廳、行政審批中心、為民服務大廳,出入口獨立設置,兩塔樓四翼設四套班子入口,中部設置共用禮儀入口[5]。
東側塔樓首層設智能網絡管理中心,西側塔樓首層設文件交換中心,兩棟塔樓中部正對大堂設主要垂直交通體系,兩端設垂直疏散交通。2層裙樓南側設展廳,兩翼為圖書館、檔案館,通過中庭自動扶梯與首層相連;塔樓3層~26層為各級標準的辦公室、會議室,四套班子分為四區,相對獨立,北部兩翼為人大、政協辦公區,南部兩翼為區委、區政府辦公區,平面中間部位布置會議室等公共用房,為各部門共同使用,節省了空間。
北區首層為會議中心,布置各種會議功能。首層設新聞發布中心、100座及200座電視電話會議室,同時配套接待、設備等輔助用房;2層及3層設800座報告廳、接待室等。
生活服務中心置于地下1層,包括餐廳及廚房等,通過下沉庭院獲得自然采光和通風。

2.3 環保特點
塔樓從18層開始逐級形成退臺屋頂花園,頂層設置觀光接待室,體現生態景觀式辦公的同時形成豐富第五立面,立體綠化系統充分與南部河道、湖面相連接。
塔樓平面外側視野開闊,向南面向小清河及北湖公園城市景觀,向北面向城市開放空間軸,因此將辦公空間布置于此,體現景觀生態辦公概念。內側轉角處距離較近,故布置資料室、會議室、交通筒、衛生間等輔助空間,避免對視干擾。
在窗墻比控制、自然通風、自然采光、噪聲控制、空調節能和再生能源利用等各個層面都進行了計算分析,保證方案設計的合理性。
通過以上研究與分析可以發現,核心區市民文化服務中心對于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而在規劃與建筑方案方面應當給予高度重視。文章將濟南市濱河新區核心區市民文化服務中心作為重點研究對象,針對其規劃特色與建筑特點展開了深入地研究與探討,希望能夠為濟南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 李孝敏.加快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5(21):66-69.
[2] 王 萍.文化產業對城市經濟轉型發展的影響研究——以西安為例[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5.
[3] 張 瑾,袁飛龍,程 璐,等.傳統城鎮形態的整合與發展規劃——安吉報福鎮行政服務中心與旅游集散中心詳細規劃[J].建筑與文化,2014(10):142-143.
[4] 李世敏.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背景下農家書屋的轉型——湖北省Y市的調查思考[J].圖書館建設,2015(5):65-71.
[5] 高 青.文化與城市規劃建設——鄭佳明教授專題講座[J].中外建筑,2012(5):14-15.
On design for Citizen Center in Binhe New District of Jinan City
Zhang Xun
(Shenzhen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Co.,Ltd,Shenzhen518030,China)
Taking the Citizen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the core part of Binhe New District in Jinan City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explores its planning features, and illustrate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for the Citizen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the core part of Binhe New District in Jinan City from the forms, functions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o as to ensur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nan City.
Binhe New District, Citizen Cultural Service Center, planning, architectural scheme
1009-6825(2017)22-0016-02
2017-05-27
張 勛(1983- ),男,工程師
TU98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