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英
摘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關鍵是課堂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要融洽。就課堂教學來說,教學主要是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情感投入,教者會無精打采,學者會興味索然,要使課堂有聲有色,必然要走師生情感交流之路,讓師生在互動中體味到語文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效率;教學策略
初中語文應把課堂變為學生“自由發揮、暢所欲言”的天地,尊重學生自己獨到的見解,改變以往相當一部分學生“話未出聲臉先紅”的情況,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研一節課”,讓素質教育真正走進語文課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下面我就“同研一節課”拋磚引玉,談一談自己在課堂中落實素質教育的幾點做法。
一、變“部分發展”為“全員參與”
以往的課堂往往為中等以上學生提供一個發揮的空間,而中等以下,尤其是后進生則較少照顧到。而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具體到語文課堂上,即要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為此我采取以下措施:
1.興趣第一,鼓勵全員參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這句話向我們揭示了學習的秘訣就在于對學習的熱愛。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上最重要的是要調動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積極性。
2.有效的評價機制,保證全員參與對抗員PK制——“只要勝過你的對手”。我把全班同學按照原有的成績兩人一組做為對抗員,讓其互相競爭。只要贏過對手即是勝利者,可以獲得獎勵,比如少寫作業、加分,等等。因為雙方都是水平相差無幾的,勝過對手是每個學生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保證了全員參與。PK的形式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及時間采取“五局三勝制”或“三局兩勝制”或“一局定勝負”,PK的內容則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安排。對于語文教學中比較瑣碎的字詞,這個方法最適合。并且,PK制既可以用在課前導入部分,也可以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在《鶴群翔空》這一課,課前PK了兩局“字詞”、“有關鶴的成語”,第三局則放在品讀課文部分,讓學生PK積累的語言。
對抗員PK制既面向全體,也承認個體差異。讓兩個水平差不多的同學PK,目標小、易達到,利用了初一學生好勝好動的心理,在競爭中,讓雙方共同進步。
二、變“知識學習”為“情感體驗”
全面發展要求讓孩子在成長中接受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具體到語文教學的課堂中,我覺得就是要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接受或者德育或者美育等方面的教育。每節課對孩子進行一點品德等方面的教育,時間長了,自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正如杜甫詩云:“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變“教法實施”為“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動發展要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與以往的解決如何“教”相比,我更注意解決學生如何“學”的問題。與以往的課堂相比,更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即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性。
2.質疑法。讀課文過程中,對于有疑問的地方也標劃出來,畫上問號。讀完首先由小組合作解決這個疑難問題。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再由老師點撥。教給學生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往往使學生受益終身。由點及面,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四、變“讀寫分離”為“讀寫結合”
許多同學覺得寫作文難,老師進行作文指導也往往先找范文,反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編者精選的,我從每一篇課文中找一個可以指導學生寫作的切入點,促進讀寫結合。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的基礎上,充分欣賞體會課文中優美的語言,進行寫作,把“讀書”和“下筆”的距離大大地縮短,直接在課堂上把“讀書”經過學生的品味、老師的點撥,變為“下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對百草園的描寫,有聲有色有趣,“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句式更是獨具特色,是仿寫的范本。提醒學生:用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用形容詞、動詞抓住事物特點;用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并且給出一段范文:“不必說那一望無際的大海、萬里無云的藍天、連綿不斷的青山,也不必說歷史悠久的劉公島、風光秀麗的環翠樓、高聳入云的幸福門,單是我家門前的小花園,就有無限風光。”學生的思維得到開闊,有寫中國的整體到威海局部的,有寫齊魯大地的,也有寫城里中學校園的。
在《最后一課》學會用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來塑造人物,并且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猜猜他(她)是誰?要求:用兩種以上所學描寫方法,來寫班上的一位同學,不許出現名字。第二天,讓同學們猜。猜出來的,即為成功的作文。寫自己熟悉的同學,學生都很有興趣寫。
在《土地的誓言》中學會抓住有地域特征的景物,來描寫家鄉。指導學生寫威海的四季……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提高。
五、變“講讀”為“導讀”
在鄒校長的帶動下,我們初一級部把語文課堂由“講讀”變為“自讀”和“導讀”,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聽老師講的終究是暫時的,只有學生自己體會領悟到的東西,才會印象深刻。
六、變“以聽為主”為“聽說并重”
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做出讓學生充分體驗、充分發表自己見解的設計。我經常在課堂上穿插一個小小的辯論賽,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我仿照“全國大專辯論賽”的模式,做了小小的改變。把班上同學分為兩大組,做為正反兩方。第一輪,先請正反兩方陳述各自觀點及論據,限時半分鐘。第二輪,請雙方辯手自由發言(將二辯三辯四辯擴展為全班同學)。第三輪,請正反兩方選一個代表做總結性發言。每一輪,我都根據學生的表現,做出及時的評價及簡短的點評。必要的時候,也會裝做場外援助,對弱勢方做出支援。比如說:“第一輪,正方勝,正方辯手的論據更充分,同學們的掌聲更熱烈!”平時不起眼的10分鐘以內的小辯論,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見效最快。在第五單元《馬》,我安排學生辯論:“我更欣賞天然野生的馬,我更欣賞人工馴養的馬”;《森林中的紳士》我安排的辯題是:“我們應該采用積極進取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采用懶散悠閑的生活方式”。在綜合性學習中安排辯題:“千里馬與伯樂的關系——正方:伯樂更重要;反方:千里馬更重要”。我給出了30分鐘的時間,學生的辯論,就初一的孩子來說,就相當精彩了。
參考文獻:
[1]潘越飛;關于學校現行素質教育的調查報告[J];青蘋果;2005年01期
[2]徐海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1年56期
[3]馮麗雙;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1年14期
[4]劉月峰;論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學[J];文教資料;2011年1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