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和
每個人都有一筆巨大的財富:一個會思考的大腦。美國學者瑪格麗特·米德認為,大腦資源的95%沒有開發。前蘇聯學者伊凡·葉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潛力之大令人震驚,我們迫使大腦開足一半馬力,我們能毫不費力學會40種語言,把蘇聯百科全書從頭到尾背下,完成幾十個大學的課程。”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能成為偉人式的人物。但在現實生活中,小到一個班集體,大到一個國家機構,我們會發現人盡其力的事實并不存在,是大家不想建功立業嗎?不,所有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成為被需要的人。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做不到專注和持久,過早地放棄了。
記得有一個看圖作文,圖中一個人挖井找水,在地上挖了很多坑,深淺不一,有的地方都快要挖到水了,但因為他淺嘗輒止,沒有在任何一個地方持久地挖下去,結果是他一點水也沒有挖到。其實,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瑣碎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組成的。要把事做成,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把一個事情做得非常深入。
什么是持之以恒?簡單地說就是重復。有一本書叫《異類》,它提出“一萬個小時定律”,很多成功人士,無論是比爾·蓋茨,還是打高爾夫的泰格·伍茲,要想成為高手中的高手,在某個領域成為杰出的專家,一萬小時是最基本的投入。如果以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勤能補拙是良訓。清華大學的一個學生,他的GRE(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考了滿分。有人問他為什么GRE能考滿分,他說:“原因其實很簡單,我認為自己并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我都會比別人多花一點時間。一篇課文別人看一遍,我通常要看三遍,這樣我就比別人熟練一些,最后我就考進了清華大學。我當時考GRE的時候是先學習了四個月,結果和周圍同學一樣只能考到210多分,沒有競爭優勢。然后我就想如果我再學習四個月,分數一定會更高,于是就又學習了四個月,最后走進GRE考場,比較輕松就拿到了滿分的好成績。”
在別人還沒有開始時,你已經著手在做了;在別人都已停止前進時,你仍然堅持著;在別人都已失望放棄時,你仍然進行著,這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的。使你得到比別人較高的位置、較多的成功,使你超乎尋常的,正是這種專注和持久的能力。
(選自《洛陽日報》)
【賞析】
定下一個固定的目標,然后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實現目標。不管情形如何,堅定意志,總能忍耐著重復著,你就已經具備了成功的要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