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韻霖
【摘 要】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古希臘戲劇是歐洲戲劇史上的一座豐碑,而古希臘悲劇的出現標志著歐洲戲劇史的開始。本文將淺析戲劇巨匠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從人物性格的轉化、戲劇情節的跌宕、蘊含的人文思想等幾個方面,解析《哈姆雷特》的美學與人文意義。
【關鍵詞】悲劇;詩學;《哈姆雷特》;崇高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023-02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也是其享譽世界的悲劇作品。雖然“一千個讀者心目當中,有著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即《哈姆雷特》是一部偉大的悲劇杰作,其中所塑造的哈姆雷特王子,是永恒的悲劇英雄形象。
一、人物性格轉化與現實變遷的關系
哈姆雷特是丹麥王子,就讀于德國威登堡大學,浸潤在這個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環境中,使得哈姆雷特王子成為了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他心中充滿了對人類的美好期望,懷著對人類的熱情與理想,是文藝復興時期崇高理想的代表。
“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劇開始于命運的突然變化。父親的突然去世,母親再婚嫁給了叔叔,王位被篡奪,年輕的哈姆雷特無能為力。他的內心受到了極大沖擊,他開始意識到現實與他的理想是相悖的。
“原以為美好的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濁的瘴氣的集合。”
“原來理想的天神一般的人類,現在看來,不過是泥土塑成的生命。”
哈姆雷特得知父親去世的真相后,決定為父報仇。他裝癡賣傻,放棄了與奧菲莉亞的愛情,流亡英國。他沒有失去意志,但內心的矛盾讓他的報復之路更加曲折。他與自我抗爭,與外界抗爭。
“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
哈姆雷特一次次感受到現實的黑暗與自己的力不從心,他開始重新審視自我與世界,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命運與對社會的抗爭緊密聯系在一起。于是,他沖破了原本的內心,發出了代表著整個時代、整個人類的新的吶喊。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
當現實一次次打擊著哈姆雷特,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掙扎和痛苦中,原本的信念被徹底顛覆。他憤懣、思索、躊躇、茫然,直至最后一擊。
“此境乃無人知曉之邦,自古無返者。”
二、情節的跌宕
哈姆雷特的愛情也是跌宕的。面對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哈姆雷特的命運被改寫,他的愛情也卷入了這場復仇中,最終走向悲劇。奧菲利亞與哈姆雷特的愛情是熱烈而純潔的。
“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陽會轉移,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話,可是我的愛永沒有變。”
這是哈姆雷特對奧菲利亞熱烈的表白,是當哈姆雷特懷著人本主義純潔而熱烈的思想面對世界時的愛。當命運改變,內心遭受重創,哈姆雷特內心受到了極大傷害,他殘酷地傷害了奧菲利亞。
“你貞潔嗎?你美麗嗎?要是你既貞潔又美麗,那么頂好不要讓你的貞潔跟你的美麗來往。”
“為什么你要生養一群罪人出來呢?……我們都是一些十足的壞人,一個也不要相信我們,進尼姑庵去吧!”
哈姆雷特的裝瘋來自命運突變對他的打擊,而他對奧菲利亞的態度轉變,也是因為其母的不貞。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哈姆雷特的母親改嫁給其叔,是亂倫的行為,是為哈姆雷特內心所不容的。他將內心的痛苦轉換成對奧菲利亞的傷害,而奧菲利亞面對其兄長、父親的利用,同樣無法抗爭,成為了犧牲品。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與奧菲利亞的愛情最終走向悲劇。
哈姆雷特的復仇是跌宕的。他從一開始以理想的人文主義者出現,直至命運發生轉變。哈姆雷特決心為父報仇時,他內心的掙扎與性格的悲劇,錯過了復仇的機會。哈姆雷特性格軟弱、內心充滿理想主義,現實的黑暗與自身力量的弱小,使得他的復仇過程充滿了矛盾,內因與外因構造了一個矛盾的哈姆雷特,他不再是一個被塑造的王子,他是莎士比亞筆下一個鮮活的人,亦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代表,他在挑戰舊勢力的戰斗中痛苦而躊躇,最終,哈姆雷特的復仇并不能算成功,他沒能以一己之力戰勝黑暗,但仍與黑暗同歸于盡。哈姆雷特王子的復仇充滿了悲劇,他塑造了一個光輝的悲劇形象。
三、《哈姆雷特》的人文主義思想及其意義
所謂的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因為它本身就是美的東西,所以,即使是悲劇也是一種美的體驗;是一種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美的感受。
哈姆雷特是一位具有先進理想和勤奮思想的人文主義者。他的理想和苛刻的現實已經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危機的精神、理想的爆發,讓他悲傷和憤慨,促使他繼續思考,加深對社會的認識。他看到了現實中的社會問題,有很強的責任感,但只相信個人,強調思想的力量,從而使思維多于行動,總是感到郁悶。
哈姆雷特在本可以報仇之際卻猶豫不決,被后世稱作“延宕的王子”。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對峙強大的封建舊勢力,力量顯然不足。
最終,他與敵人同歸于盡。他所篤信的正義沒有戰勝邪惡,那么這場復仇也以悲劇告終。
哈姆雷特的悲劇代表著人文主義的悲劇。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時,也正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興起,劇中哈姆雷特的失敗也代表了人文主義精神與理想、與現實的距離與矛盾。
哈姆雷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學習時,浸潤在典型的人文主義思想環境中,使他成為了典型的人文主義思想代表人物。哈姆雷特的悲劇是崇高的,他高貴的品格、崇高的思想,是對舊制度、舊思想、舊勢力的抗爭,成為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珍貴的精神財富。
四、莎士比亞悲劇的探索意義
莎士比亞的創作時期在16-17世紀,當時是伊麗莎白女王統治后期。貴族與封建統治者試圖維系舊思想、舊勢力,以保全封建王權。而那個時代思想的先鋒圍繞著皇室繼承制度,站在了舊勢力的對立面。新興資產階級的崛起,也帶來了人文主義思想的崛起,莎士比亞通過戲劇表現出對人文的關懷。莎士比亞的作品展現出人性的輝煌,依然深刻影響著現代社會,人類對人文主義的探索也將繼續下去。
以悲劇《哈姆雷特》為例,哈姆雷特王子的悲劇,體現了人文主義對峙舊封建思想的崇高,表現了莎士比亞對人文主義的思考與贊譽。從黑暗的中世紀到充滿曙光的文藝復興時期,這是整個人類思想進步的階段,也是莎士比亞探索人類精神有力的抗爭。
亞里士多德說:“悲劇可以引起觀眾對情緒的恐懼和同情,也給觀眾帶來美學樂趣,悲劇可以引起觀眾的美感。”在莎士比亞創作的悲劇中,《哈姆雷特》突出體現了主人公的命運和性格悲劇。命運永遠是核心的悲劇意圖。
參考文獻:
[1]朱生豪.莎士比亞微劇集[M].北京:燕京出版社,2000.
[2]亞里士多德.詩學[M].香港商務印刷館,2005.
[3]邵雪萍.《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劇》與后現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謀殺案》為解讀莎劇開辟新思路[J].戲劇文學,2011(3).
[4]夏倩.永遠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見[J].時代文學(上),2010(3).
[5]劉翼斌.《哈姆雷特》主題之辨[J].貴州社會科學,201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