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梅
一、指揮的作用
(一)什么是指揮
指揮,就是俗稱的“打拍子”。只就形體動作講,這么說也還可以;然而,把指揮簡單地理解為“打拍子”,就不全面了,因為,指揮不僅僅是使隊員唱(奏)得音調準確、節拍整齊、速度合適以及訂正樂譜等;更重要的是,帶領隊員揭示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使歌、樂隊唱、奏得具有藝術感染力。
確切地講,用手臂、身軀動作和面部表情帶領隊員進行排練和演出的,以豐滿感情揭示,表達作品內涵的人,才算得上是個合格的指揮。
(二)指揮的作用
一個樂隊,也只有通過指揮的訓練,才能逐步提高演唱、演奏水平。
顯而易見,指揮是任何歌、樂隊不可缺少的組織者,是提高演唱(奏)水平的排練者;在歌、樂隊排演中,起著以精確語言解釋樂曲、以充沛感情帶領隊員把作品內容和感情充分表達出來的極其重要作用。
二、指揮的種類
指揮,有持棒和徒手兩種;二者,各有所長。
(一)持棒指揮
指揮棒,是指揮執行任務的工具。它既可增加指揮的手臂長度,又可擴大指揮幅度和關照面積。樂隊和大型合唱隊,多用指揮棒指揮。
指揮棒,是用有韌性的木質材料制成的。為了醒目,可在指揮棒表面涂以白油或亮油。
棒長約一尺五寸左右。由于人體高矮、手臂長短不等,指揮棒的長度也不強求一致,因人而異。具體講,以指揮者手肘至指尖的距離為指揮棒的長度為宜。
持棒方法:以棒頭抵住右手掌心,以拇、食、中指捏住棒身。
有的指揮,不以棒頭抵掌心,只用拇、食、中指捏住指揮棒頭進行指揮;也有的指揮,用五指大把攥住棒頭進行指揮。
選用哪種持棒法,不是關鍵問題,也不是原則問題,可由指揮者根據自己習慣自行決定。但,第一種持棒法,卻被大多數指揮選用。
棒的重心必須合適。握棒狀況下,松手后,中指尖托棒處成平衡點為宜;否則,需調制。棒頭過重、棒尖過輕,或相反,都會給指揮者帶來動作上的不便或手臂的疲勞。
大多數指揮用右手持指揮棒;但,也有少數指揮用左手持指揮棒。用哪只手持棒,并不是死規定。右手持棒的,居多。
在指揮極長的樂曲。歌劇或舞劇時,為減輕右手的過度負擔,也可適當地換用左手持棒。
(二)徒手指揮
徒手指揮,可以利用被解放了的手掌和手指做細膩的動作。齊唱、無伴奏合唱與由小型樂隊伴奏的合唱,多用徒手指揮。
合唱隊正式演出時,是不看歌譜的;徒手指揮則可同隊員做細膩的交流與合作,使歌曲演唱得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徒手指揮的姿勢有多種。通常采用的姿勢是,五指微張、手心向下、手掌微內斜。指揮龐大的合唱隊和有樂隊伴奏的合唱隊時,最好使用指揮棒。
三、指揮的姿態
(一)身軀的姿態
身軀,是指揮動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身軀姿態的原則,是“立直、站穩”。最初訓練時,必須堅持上述原則;基本掌握之后或實際指揮時,可從作品內容出發,適當靈活些。如,指揮強音時,身軀可微前傾,身體重心移于前腿甚至提起腳后跟;指揮弱音時,身軀可稍微后傾,身體重心移于后退;歌曲高潮處,左腳或右腳還可跨前半步。
身軀姿態中的縮脖端肩、駝背弓腰、扭動臀部、彎曲膝蓋以及腳打拍子等,都是必須防止和盡快克服的不良姿態。然而,在內容和感情需要情況下,偶爾扭動一下腰身,也不是絕對不可以的。
(二)手臂的姿態
1.手臂的基本姿態。手臂的基本姿態,是五指微張、掌心微內斜。
“五指微張”,是指在“立正”狀態下的手臂形態基礎上,掌心向下平抬至胸部后,食指輕度翹起。
2.手臂的活動范圍。手臂的活動范圍,是指指揮者的雙手應該在哪個范圍內進行活動。
(三)雙手的關系
“雙手關系”,是說指揮時雙手的同時、反向揮動和主次配合關系。
反向揮動 :指揮的雙手是同起、同落,同時反向的指揮。這種指揮給初學者帶來一定的困難,但是經過認真練習之后就能掌握了。
主次關系:指揮時雙手既要同時反向活動,又要體現主次配合關系。
配合關系:主要體現在右手擊拍左手提示方面。在某些段落不需提示情況下,左手也可暫時或一段時間完全下垂休息,而只用右手來指揮。
四、面部表情
指揮者的面部表情,特別是“以目傳情”,是很重要與必要的。指揮時除了用雙手與身軀動作帶動隊員之外,還必須明確地表達出喜、怒、哀、樂等多種感情,用以感染提示演唱(奏)者按指揮情緒表達作品的思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