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藝
【摘 要】作為全球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的美國,試圖通過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進行后殖民主義文化入侵的企圖已是昭然若揭。好萊塢通過對其傳統明星制度的重新建構,在影片中加入越來越多的中國明星,以期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價值觀滲透,并最終實現其電影產業的全球制霸。面對這一事實,華語電影也應做出相應改變,使中國電影產業在與好萊塢的競爭中獲得商業與藝術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電影;好萊塢;霸權;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096-02
自21世紀以來,各國在經濟、貿易、政治、文化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全球化的趨勢不斷加快。在電影產業、電影文化的語境內,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似乎成為了全球化戰略中的主宰,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而其他國家的影片卻很難進入美國電影市場,或是在美國電影市場獲得較大成功。在華語電影與好萊塢影片的維度內進行比較(暫且拋開像李安這樣少數華人導演成功進入好萊塢的個例不談),我們看到的是,在美國電影市場中,華語電影長久以來從無斬獲,甚至在中國電影市場中,華語電影也難以做到與好萊塢電影平起平坐。盡管好萊塢電影進駐中國市場受到了種種政策上的限制,但也并未阻止其俘獲無數中國狂熱影迷。
好萊塢電影在中國所獲得的成功對其而言是一件“一箭雙雕”的事情,不僅在中國電影市場撈取了大量票房,同時對于其本國文化在中國的植入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美國試圖通過電影產業在全球的制霸來進行后殖民主義的文化輸出戰略,其為此而制定的戰略與政策種類繁多,本文主要在好萊塢明星制度與中國明星的維度內進行簡要分析。
近年來,在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影片中,出現了許多中國人熟悉的東方面孔,在由眾多西方明星所組成的好萊塢豪華影片陣容中,中國明星的加入,似乎給中國觀眾帶來更多的觀影、審美期待。明星制度在好萊塢的電影傳統中有著悠久的歷史,而在有著更多目標追求與文化企圖的今天,美國似乎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重構了這一傳統。
一、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明星制度的延承與嬗變
好萊塢的明星制度始于20世紀20年代,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明星制度已然發展成為一個完整、成熟的制度體系。在早期的美國電影工業中,明星的存在,于消費結構的語境中更多為一種經濟現象而非文化現象。自美國電影制片廠發現明星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后,便變本加厲加大對好萊塢演員(明星)的資本主義壓榨,以及對明星的挖掘與培養,直至20世紀50年代明星制度發生變革,明星紛紛解除與制片廠的協定而成為自由人。
然而,無論明星制度發生怎樣的變革,我們管窺到的是美國人對于電影產業的商業化運作。明星通過自身的娛樂特性吸引觀眾,觀眾出于對明星的關注買票來到電影院觀影,“觀眾們熟悉的是好萊塢的明星,明星們光彩照人的公眾生活為觀眾們瞥見夢工廠魔幻般的世界提供了途徑。”[1]可以說,明星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來源于電影本身的內在需求和觀眾的社會需求。明星出演電影,既可以滿足各類觀眾對于異于現實世界的審美和獵奇需求,又可以將制片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如果商品緊跟著電影,明星則是向導,教他的影迷們如何使用新產品。” [2]而對于明星而言,在好萊塢揚名則可以名利雙收,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心懷明星夢的普通人,還是來自其他國家小有名氣的演員,都來到好萊塢片場附近的酒吧、飯館打工,一方面是維持生計;另一方面,以期某天能獲得獵星公司的發現而一夜成名。
因此,好萊塢的明星制度“平衡”了電影公司、明星本身、觀眾三方之間的需求,才使得其能夠一直延續至今。不論是大片場時代的秀蘭·鄧波兒、克拉克·蓋博,還是當代的安妮·海瑟薇、湯姆·克魯斯,好萊塢所制造的大批明星利用其自身對觀眾的吸引力,為美國電影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上個世紀,中國影星李小龍、成龍等人征戰好萊塢,好萊塢生產了一批如《唐山大兄》《A計劃》等影片。作為東方功夫的代表,二人在好萊塢的闖蕩獲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這樣的現象并非長久,很快便消失在好萊塢漫長且繁雜的明星長河中。好萊塢所拍攝的中國功夫片著實為他們帶來了一筆可觀的收入,然而動機始于此,結局也始于此。當好萊塢榨干了“雙龍”所能夠帶來的商業價值后,二人只能黯然離去。
事實上,好萊塢對于中國功夫明星的接納,僅僅局限于對他們所具備的商業潛力的接納,而他們作為一種代表東方文化的“符號”,想要在美國獲得長期生存發展的土壤,是很難做到的。“雖然跨文化、雜態共生、本土化可能會帶來不同文化的彼此轉變,但這種轉變常常包括相互作用的文化之間不平等的經濟實力關系。” [3]
進入21世紀,安定、和平的世界大環境催生了經濟、政治、文化的全球化。美國借以電影將文化的觸角伸及至其他國家。因此,明星制度則可看作經濟與文化的雙重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頻繁在影片中加入中國明星、中國元素,院線中上映的好萊塢影片不再是清一色的美國本土影星,中國觀眾在滿是英文對白的影片中看到熟知的中國明星,獲得了一種新奇、興奮的觀影體驗。
二、文化與政治的同謀:明星制度的重構
縱觀近年來中國明星參演的好萊塢影片,不難發現,中國明星在影片中往往扮演著配角或者無關劇情主線的龍套角色,有些甚至是在一晃而過的搖鏡頭中露個臉。我們不禁要發問:中國明星的出演是否出于劇情的需要?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好萊塢此舉是在討好中國觀眾。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在好萊塢看來,這里有著巨大的撈金機會,在影片中加入中國明星,或者說中國元素,可以調動中國觀眾對于好萊塢影片的觀看期待與樂趣,吸引觀眾來消費好萊塢電影,從而促進自身的商業收益。
在美國尚未成為全球經濟、文化中心之時,好萊塢的電影產業尚未有像現在這樣稱霸全球的能力,他們無法接受中國文化以電影的方式在美國傳播,同時他們也暫且無力將美國文化以電影的方式強力輸出給中國,因此,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們幾乎很難在好萊塢的明星體制下看到中國明星的長期存在。endprint
而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大與美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在其經濟已經稱霸全球的情況下,美國自然企圖將自身的文化與價值體系包裹在本就實力強大的電影產業中,對中國進行文化入侵。“新聞和娛樂與美國具有高度影響力的世界范圍的軍事、工業、交通和技術聯合起來,創造并維持能保持其國家利益的現狀。所有更發達的國家(‘核心國家)有運用現代傳媒技術來控制生意并在全球范圍內代表他們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價值觀。”[4]這樣一來,好萊塢電影中中國明星的頻繁加入,以及其明星制度的改變,便在此語境下幫助美國對中國進行后殖民主義入侵。
在好萊塢的電影中,我們總是可以看到美國種族、制度優越感的體現,在有中國明星參演的影片中,好萊塢完全沒有因為中國明星的參演而改變影片自身的文化價值體系內核,基本沿襲了高概念電影的創作模式,即善惡對立的二元結構與“美國人拯救世界”的故事模板。如此,我們便可看出美國電影將中國明星列入好萊塢明星制度這一現象背后的文化邏輯,即通過中國明星參與的美國文化中心論的電影,吸引更多的中國觀眾來影院觀影,在觀影過程中將美國人的價值體系潛移默化傳遞給中國觀眾,以此來實現自己文化霸權的企圖。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文化邏輯中,好萊塢明星制度得以重構。
三、中國電影產業:困境中的反思與求變
全球化的趨勢自然不可阻擋,面對美國借由好萊塢電影對中國進行文化入侵的事實,中國電影必然要做出積極與理智的反思與回應。盡管國家相關機構出臺的政策對引入好萊塢電影進行了限制,諸如“以后每年發行進口影片的數量取決于上一年度發行放映國產影片,尤其是推薦國產影片的發行業績,要認真貫徹執行進口影片與國產影片按比例發行的規定,積極支持國產影片的生產發行和放映。”[5]但是,進口好萊塢影片依舊對中國電影產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如今的華語電影也形成了中國的明星制度,我們看到,類似于《小時代》《何以笙簫默》這樣明星云集的電影越來越多,并在中國電影市場獲得了極高的票房。明星效應對電影票房的影響舉足輕重,短時間內我們無法對這樣的影片做出全面評判,然而,華語電影若只能起到單純的消費、商業功用,這必然不是中國電影產業的初始目的與最終出路。
面對好萊塢文化霸權的后殖民主義企圖,我們更應該提升華語電影的品質,將電影的商業性與藝術性結合起來,加強華語電影的國民教育與弘揚傳統文化的功用。明星制度在電影票房中的作用無需多言,電影公司在拍攝影片時選用大量明星的行為也無可厚非,然而中國電影產業若想獲得長遠且多向的發展,不應只將眼光放在眼前的商業利益上,而是在與好萊塢的競爭中,尋求華語電影的獨特優勢,形成適用于中國的明星與電影制度體系。
四、結語
在擁有著多樣化選擇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沒落成為了我們不愿卻也不得不接受的事實。面對包括好萊塢在內的西方文化的沖擊,每一個中國電影人,每一個中國觀眾都不應坐以待斃。在過去的幾年中,我們也看到了像《老炮兒》《湄公河行動》這樣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電影。中國明星并非要在好萊塢明星制度下才能發光發亮,中國電影文化也并非靠排擠外國電影才可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2]理查德·麥特白.好萊塢電影美國電影工業發展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129+135.
[3][4]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 一個全球性的途徑[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42+66.
[5]何春耕.中國電影產業與政策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