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寧
【摘 要】 《中國正在說》是東南衛視于2016年11月4日推出的一檔全新欄目,它有機融合了新聞言論、脫口秀、電視公開課、電視報告等多種形式,內容聚焦中國崛起、民生、貨幣、“一帶一路”、文化自信、長征精神等議題,凸顯黨媒的歷史責任與時代擔當,一經推出便猶如一匹黑馬闖入了人們的視線,社會反響極好,業內評價極高。
【關鍵詞】中國正在說;電視文藝;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J97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137-01
在各省衛視綜藝節目扎堆的周五黃金9點檔,東南衛視反其道而行之,2016年11月4日推出了一檔全新的節目——《中國正在說》。該欄目一經推出便猶如一匹黑馬闖入了人們的視線,社會反響極好,業內評價極高。
《中國正在說》自2016年11月4日播出至今,先后推出《中國: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帶一路”的中國智慧》、《文化自信:筑起中國精神新長城》、《不忘初心繼續長征》、《人民幣“入籃”與維護貨幣主權》、《超越西方模式·挑戰主流經濟學》6期節目。每期節目都緊扣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或大政方針,主題極其鮮明有力,每期節目的主講嘉賓都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來詮釋主題。
當今社會不缺乏奇人異事,不缺少娛樂爆點,這是經濟高速發展,各路文化大量融入所帶來的改變,青年人的耳目整日充斥著細碎的信息。青年人群體作為社會中特殊的群體,社會閱歷不足,極易輕信,極易被煽動。在青年人群體中,主流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相關信息比較少被關注,在當今新媒體時代下,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對主流文化不客觀不真實的攻擊與詆毀,這些信息的來源與目的并不明朗,而青年人群體往往對這些信息缺乏一定的常識與分辨能力。這些不良信息長期滲透極易造成他們信仰的缺失,進而對國家政策、道路、制度、甚至文化產生不理解不認同不支持的想法,而這種想法,會極大地阻礙社會的良性發展,危害國家的長治久安。
《中國正在說》這檔欄目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為青年人了解國家認識國家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欄目聚焦中國崛起、民生、貨幣、“一帶一路”、文化自信、長征精神等議題,這些選題既突出宏闊主題又注重接地氣,既是對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模式的深度探討,也與每個中國人息息相關。
以第一期節目《中國: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為例,張維為院長以大量的數據,真實的經歷、案例,淺顯易懂還不失幽默的語言,獨特的人格魅力傳播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這一核心內容,為大家帶來中國的發展歷程中最動人的篇章,感人、動人,極具說服力。這樣的故事,人人能聽懂,人人都愛聽,尤其對于青年群體來說有非凡的意義:不僅僅能建立正確的思想認知,更重要是信仰的確立、對自我身份的認同。
令筆者驚喜的是,《中國正在說》在節目環節的設置中加入了現場問答環節,嘉賓和觀眾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和內容提問,現場就可以得到專家學者的解答,極大地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而這些問題往往是針對國家、社會、民生的問題,有時較為辛辣、尖銳,但節目并沒有回避問題或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針對一個個老百姓所關心的尖銳辛辣的問題,以事實、數據為依托,進行詳細、全面的解答。“尺度”大,有深度,針砭時弊,以正視聽。
《中國正在說》有機融合了新聞言論、脫口秀、電視公開課、電視報告等多種節目形式,在節目形式上突破創新。這種節目形式能夠吸引不同社會階層、年齡層的觀眾,尤其能夠吸引青年群體收看。節目嚴肅中不失活潑、靈動,極好地平衡了不同節目形式的特點,將不同節目形式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極大增強了節目的可看性。節目在觀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充分說明這類主旋律的學術和理論類節目有很大的市場,也說明廣大群眾有濃厚樸素的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覺悟,之所以以往的節目沒有能夠取得良好的收視效果,關鍵是沒能找到合適的形式來承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如何去激發觀眾的興趣,是每個電視人都應該思考的關鍵問題。相關部門呼吁主旋律節目不僅僅是為了完成政治任務,還是社會的需要,群眾的需要,電視工作者應相信群眾的鑒賞力和鑒別力,以富有創意的形式提供優秀的內容。
最后,根據當今新媒體時代的特點,筆者想冒昧向欄目組提出一點建議:在節目中可嘗試開放性互動,利用手機直播讓不能去到現場的觀眾也能直接參與節目的錄制,可在互動環節讓手機用戶提問或與主講嘉賓、現場嘉賓進行其他互動,這樣可以極大增強節目的互動性,使得節目更加接地氣;或者可以利用微博等社交平臺在節目錄制當天開通場外互動,在錄制時,可挑選網民的問題,對主講嘉賓或現場嘉賓提問,使節目更具看點。
《中國正在說》既堅持正面發聲又注重“時效性”,凸顯黨媒的歷史責任與時代擔當。節目緊扣時代脈搏,回應理論熱點、廓清模糊認識、引領輿論走向,發揮了黨媒在思想輿論領域的“定海神針”作用。這檔節目使主流聲音更加響亮、主流價值廣為傳揚,是綜藝和獵奇盛行的電視界的一股清流,節目摒棄媚外的思想,彰顯中國價值觀,對青年人成長教育、思想引導、信心樹立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舒忠.地方電視臺文藝欄目發展現狀及對應措施[J].中國報業,2014,(16):62-63.
[2]常江.初創期中國電視文藝節目形態探析[J].中國出版,2014,(20):34-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