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楠
【摘 要】從《山楂樹之戀》,周冬雨作為新的謀女郎就受到力捧,7年時間內,塑造了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七月與安生》的成功,周冬雨的演技得到了認可,金馬影后的標簽讓周冬雨的戲路更加寬闊,周冬雨的演技在陳可辛導演看來,更是一種自我放飛式的表演法,也正是這種自我本我的表演,周冬雨才能更多地把人物塑造貼近人設。
【關鍵詞】周冬雨;謀女郎;清純;轉型;金馬影后
中圖分類號:J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148-01
于千萬人之中,張藝謀第一眼就看中了她,干凈得像一張白紙,憂郁的眼神,清瘦的身材,說話像山泉一樣清澈透明,幾乎是現實版的“靜秋”,就是這樣一位90后的高三女生無意之中成為了眾人所關注的對象——謀女郎,而這個稱呼也成了她的一個有力標簽。隨后憑借在處女作《山楂樹之戀》中的出色表現,周冬雨斬獲多項大獎。周冬雨幾乎是一夜成名,從此正式踏入影壇。而“靜秋”人設演繹的成功,給周冬雨貼上了“清純”的標簽,曾被媒體評為史上最清純的謀女郎。
一、清純形象初涉熒屏
清純,多形容女孩清凈,單純,純真。周冬雨的外形與清純毫無違和感,她本身的年齡和樣貌就足夠清純氣質,一顰一笑具有感染力。
《山楂樹之戀》開拍之前,張藝謀導演就將它定義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片。講述的是20世紀70年代,知識青年下鄉,高中生靜秋(周冬雨飾)遇見一個名叫老三的小伙子(竇驍飾)而產生了曠世的純潔愛情故事。靜秋,一位如秋葉般靜美氣質的女孩,因為家庭成分原因,年少的靜秋比同齡的女孩多了些許憂郁。張藝謀完全啟用新人演繹,而兩位主演的表演也出人意料的干凈和單純,并沒有想象中新人在表演上的生硬和矯揉造作。電影《山楂樹之戀》給周冬雨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清純成為了周冬雨的標簽,《傾城之淚》中單純堅強的給力妹,《宮鎖沉香》中為情所癡的沉香,《湘江北去》中溫婉執著的楊開慧,《同桌的你》中可愛的周小梔,等等。四年的時間內,周冬雨憑借自己的努力打通了走向電影的道路,但是綜合這幾部影片中所塑造的角色都離不來清純二字,對于周冬雨來講,演起這類角色已輕車熟路,但是對于一個演員來講,最害怕的莫過是對一個演員的定型,怎么才能從大家根深蒂固的清純女郎轉型,成為觀眾的期待。
二、成功轉型扎根影壇
在寧浩導演的《心花路放》中,周冬雨飾演的角色讓觀眾耳目一新,成為她最早的轉型作品。一向在銀幕中以清純可人形象示人的周冬雨,在《心花路放》中飾演的角色,造型有了極大的突破。皮膚黝黑、頭發枯黃,儼然一副殺馬特形象,而此次造型轉變是成功的,也為周冬雨以后角色的塑造奠定了基礎。
轉戰小熒屏的周冬雨出演了電視劇諜戰劇《麻雀》,在《麻雀》中飾演女一號徐碧城,她成功地詮釋了一個菜鳥特工到革命戰士的完美蛻變,在愛情、友情、革命事業的抉擇中艱辛走過,將革命戰士的無畏與勇敢通過神情、動作準確地表達出來,每一個細節都把握得恰到好處。《麻雀》女主角的一路蛻變和周冬雨的經歷有些相似,從一夜成名到如今炙手可熱的90后當家花旦,她幾乎是在各種質疑的聲音中走過,但是看到如今周冬雨的一部部作品,足以讓觀眾記住了努力的她。可見,“‘謀女郎除了形象上的美,還代表了一類帶有抽象性,普遍的個性突出的人,成為了一種負載意義的表現符號”[1]。
三、實力演技加封影后
第53屆金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史無前例地出現了雙蛋黃,其實這不意外,影片《七月與安生》中,馬思純飾演的七月與周冬雨飾演的安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周冬雨在影片《七月與安生》中的表演可以說是她目前為止最出彩的一部影片,她將安生追求自由又渴望安穩的內心刻畫得淋漓盡致。七月與安生都愛著家明,第一次遇見家明,安生高傲地向家明宣示著不許辜負七月,但也讓初次相見的安生暗生情愫,當安生轉身后的那微微一笑,也是一個少女內心悸動害羞的笑。結尾七月因難產而失去生命時,周冬雨的哭戲更是讓觀眾深入人心,眼淚中包含了太多了感情,淚眼中暗藏了許多不舍。可以說,周冬雨將安生演活了。金馬影后無疑是對周冬雨演技的最大褒獎與肯定。
藝術形象是客觀與主觀、內容與形式、個性與共性的統一[2]。演員對人物性格的塑造,需要把文字轉化成活生生的直觀形象,對整個小說中所描寫的人物進行第二次加工創作,使表演達到演員與角色統一、生活與藝術統一、心理體驗與形體體現統一。在生活中,周冬雨其實屬于鬼馬精靈般的女孩,微博中的大膽自黑,各種搞怪表情包都留給觀眾一種獨特的感覺,周冬雨將自己的性格獨特性展現在影片中,與其說她在表演,不如說是她在演自己。
四、結語
從周冬雨出道到現在已經7年,7年間,從懵懂的清純謀女郎標簽到現在的實力派金馬影后的轉變,作為90后小花旦,新生代實力派演員,青春電影的票房保障,周冬雨的人氣可謂是不可忽視,如今的她,也在不斷地嘗試更新的人物角色的塑造,希望中國電影的未來之路可以有她更多的展示與出彩。
參考文獻:
[1]張紓舒.張藝謀電影海報中的東方智慧——基于DIMT模式的符號學分析[J].當代電影,2017(3).
[2]中國電影報[N].2017-4-1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