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華+高亞峰
【摘 要】本文通過對錢松喦各個歷史時期繪畫作品的深入分析,得出其在繪畫作品創作中的獨特時代風格和繪畫技巧。對其臨摹寫生、兼容各家、銳意蛻變、推陳出新、老辣紛披這五個創作時期的繪畫特點、創作思路以及各時期的佳作進行了詳細研究,梳理了錢老新國畫風格的脈絡、金陵畫派的產生和發展,為我們現代國畫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有力的理論保障。
【關鍵詞】五個創作階段;新國畫;新金陵畫派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170-02
錢松喦先生創作生涯歷經了新舊兩個時代,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他的作品各有不同,從摹古到蛻變,再到出新,直至老辣,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體韻遒舉,筆無妄下。概而言之,一是有新意。筆意新、題材新、創作手法新,鮮明反映了時代的新貌,并充滿了真摯的情感。二是老而彌堅。走出高樓深院,既入山又出山,深入生活,使作品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三是敢于突破傳統。立足寫生的基礎上,突破傳統章法,創立一代新畫風。
一、臨摹寫生,初入門徑
錢老幼時學畫,從臨摹入手。用臨摹來掌握基本畫法,進而借助寫生加以融匯和提升。其臨摹的樣本包括《芥子園畫譜》《點石齋畫報》,以及近現代江南名家如任伯年、倪墨耕、沙三春、錢慧安的扇面小冊等作品。并研讀了當時他所能看到的所有古代畫論,其中清代石濤的《苦瓜和尚畫語錄》對他的影響最為深刻。在無錫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學習時,錢老掌握了鉛筆畫、水彩畫、解剖透視等西畫技法,并在恩師胡汀鷺的指導下學習了傳統繪畫。這些訓練對他以后山水畫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錢老這一時期的畫作,保存下來的并不多,《蓮塘欲雨圖》可視為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此畫為立軸,蓮花、蓮葉、水面、天空明顯融入了西畫的明暗法和水彩畫法,飛舞的蜻蜓則采用以勾勒染色為主的工筆技法,也是錢老中西畫法融匯的最初嘗試。
二、兼容各家,自成一格
從師范畢業到全國解放,在這26年的時間里,錢老教書、繪畫,勤奮揮筆,山水、人物、花鳥全面出擊??傮w看去,是守著傳統風格,轉益多師,融匯百家,用他后來的話說,就是“翻來覆去”“團團轉”。這些畫作,筆墨日益嚴謹,技巧日趨成熟,但總體缺乏鮮明和突出的個人風格。
1929年,南京政府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全國美展,錢老的《壽相者》和《山水》兩件作品入選。1929年11月出版的《美展特刊》評價:“此畫山嶺丘壑雄奇,飛瀑臨空,其下共有五只小鹿梭巡,筆墨已相當老辣?!薄肚锊ù蓤D》作于1940年,題曰:“擬元賢筆意”。錢老向往元代風格,但當時所見原作無幾,所謂“摹寫”也只能仿其大意。作于1942年的《林泉養?!泛汀端扇唠[》等,風格都十分相近,結景繁密,山重水復,有屋舍、人物置于其間。畫法上屬于細筆勾畫加淡染,極少潑墨,強調描繪性,弱化寫意性,可視為這一時期山水作品的大體風貌。
錢老的花鳥畫,多為兼工帶寫的小寫意,如1938年的《柿子》、1939年的《歲朝圖》、1945年的《種菊圖》等,以墨線畫出形狀、姿態,再賦予深淺不同的顏色,都是精細刻畫,但又非裝飾性的工筆重彩。
三、舊瓶新酒,銳意蛻變
1950年初,錢老由于生活和社會地位發生了巨變——被選為無錫市文聯主席,人大常委,所以真誠地緊跟形勢,以歌頌之情畫新事物、新生活。反映在畫法上,明顯增加了渲染,作品變得秀潤,去除了荒寒之味。
1958年,錢老也和當時許多知識分子、藝術家一樣,滿懷理想主義激情,創作了《木船機械化》《筑壩》《春風楊柳萬千條》《鹽堆》《秋耕突擊隊》《冒雨運礦石》《義務勞動》等一系列反映大躍進、大煉鋼鐵的作品,這些畫作人物和景色合二為一,場面大、人群多,顯示了畫家扎實多能的功底。其中,代表作《芙蓉湖上》,表現了大躍進時期無錫芙蓉湖一偶。遠景為林立的煙囪,高大的廠房;中景為湖心來往穿梭的船只;近景是裝卸貨物的碼頭,一派忙碌而繁榮的景象。全畫采用鳥瞰式構圖,攬萬物于眼底,狀物精微,船只、汽車、貨物、人物等都一絲不茍。整體關系虛實、聚散得當,顯得和諧又有氣勢。這幅作品可看成是錢老新山水畫步入成熟期的一個標志。
思想上銳意求新,情感上也渴望跟上時代的步伐,但手中的畫筆和相應的技巧跟不上,只能采用舊的形式來表現新的內容。盡管不和諧,但在實踐上也是一種嘗試和努力。這種矛盾的繪畫狀態,在當時被稱為“舊瓶新酒”。
四、萬里壯游,推陳出新
1959年是錢老藝術創作的一個轉折點。是年春天,他北上旅行,經北京、八達嶺到大同,創作作品四十余幅。同年11月,與余彤甫等游連云港。1960年到吳縣、太湖、東山及常熟等地寫生。同年秋,作為“江蘇省國畫工作團”成員,與傅抱石等旅行寫生,歷經洛陽、三門峽、西安、延安、華山、成都、樂山、峨眉、重慶、三峽、武漢、長沙、韶山、廣州、從化等地,行程兩萬余里,積累大量第一手素材,對山水畫的看法有了新的認識:“山水畫大有文章可做,關鍵是要抓住時代脈搏、群眾觀點、地方特色,再通過辛勤的藝術實踐,而成就新時代瑰麗偉大的山水畫。”
此后錢老又先后到山西、山東、廣東、安徽、江西等地寫生。他走到哪里就畫到哪里。此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紅巖》《常熟田》《三門峽》《三峽燈》《陜北江南》《黃陵柏》《禹王廟》《金雞嶺》《西陵峽》《榕谷歌聲》《黃山黑虎松》《大地柏》等,這些畫作弱化了《芙蓉河上》那種精致的描繪性,加強了象征意義和觀念性,在用筆方式、構圖、用色等方面有了較大轉變。如畫作《紅巖》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基調,突破傳統,推陳出新。
1962年10月,《紅巖》正式面世,各類報刊雜志爭相報道,標志著錢老的繪畫創作進入鼎盛時期。《常熟田》創作于1964年,是慶祝建國十五周年的獻禮之作。表現阡陌相通的江南水田。標題有“年年常熟”的寓意。1964年3月,在北京美術館舉行錢松喦個人畫展,華君武(時任中國美協副主席)和鄧拓(時任人民日報總編)都親自寫文章給予高度評價。華君武認為,錢松喦的畫推陳出新,為當時的美術界提供了一個樣板。而鄧拓則認為,錢松喦的新國畫解決了傳統山水畫如何反映社會主義精神風貌的問題??v觀錢老這一時期的作品,可以概括為這幾點:其一,新題材,新主題;其二,正面描寫與贊頌;其三,工整、厚重的筆墨風格與明麗熱烈的畫面氣息。
五、感慨良多,老辣天真
“文革”結束后,年逾八旬的錢老感慨良多,他發表《新春漫筆》來表達自己的創作觀點和思想。在他一生最后的八年中,創作了近二百幅作品,迎來了藝術生涯的第二個輝煌期。此時的繪畫,大致延續了“文革”前十七年的傾向和風格,但也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首先,寫生相對減少,更多是表現以前游歷或反復畫過的景色,這些題材對于錢老來說感受深刻,又脫離了寫生的束縛,可以直抒胸臆,強調筆墨。如《遵義》《青島魯迅公園一角》《古北口》《蓬萊三島》等,它們比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更自然、更放松、更富藝術性。其次,在錢老生命的最后幾年,對故鄉的回憶??M繞在心頭,每每憑兒時印象畫他心目中的故鄉山水,如《荊溪夢恬》《荊溪山水甲東南》《銅峰疊翠》《鵝溪月》等,畫面恬靜,空靈疏闊,筆觸老辣淡雅。第三,晚年的寫生狀物,逐漸淡出寓意政治或反映祖國新貌的模式,回歸緣物寄情,感觸人生,使作品更真實、更個人化,也更有深度。
六、結語
回顧錢老的藝術歷程,在風格上從“舊瓶新酒”式,轉化成革新樣板式,再到晚年的老辣天真,極富戲劇性和啟發性。就革新而言,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對新題材和歌頌性主題的選擇,呈現出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
第二,在山水畫中融入了焦點透視和光的表現形式,同時堅持傳統的筆墨厚度和形式。
第三,通過寫生獲得第一手資料和素材。他的寫生采用傳統的方法,與同時代許多融入西畫方法、對景摹寫的國畫寫生有根本的不同,這種方法,對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錢松喦.頑石樓畫語[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
[2]徐改.中國名畫家全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錢松喦,錢心梅.硯邊點滴[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