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摘要:苗族作為民族歷史上一個長期遷徙的民族,歷代王朝對于苗族先民的征討從未停止過,長期的戰爭使得苗族祖先不得不離開故土,流離失所,導致了民族文字的丟失。智慧的苗族先民則用自己的雙手以針為媒,在服裝上記錄了苗族的遷徙歷史、民族圖騰信仰、民族情感以及審美取向,因而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本文以臺江縣的苗族服飾為例,對苗族服飾的特征、產業化優勢、市場現狀等方面綜合分析,進行苗族服飾文化產業化發展思考。
關鍵詞: 服飾文化;產業化優勢;市場現狀
一、臺江縣自然情況介紹
臺江縣地處云貴高原東部苗嶺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土地面積1108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縣城駐地距州府凱里市48公里,距省府貴陽市218公里,65號高速公路、320國道線穿縣而過。該地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包括豐富的水能、礦產、以及植物資源。其中苗族人口占全縣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七,是全國苗族人口聚集比例最高的省份,有方糾、方南、方秀等九個苗族支系,因而享有“天下苗族第一縣”的美譽。作為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孕育了許多節日風俗,如姊妹節、獨木龍舟節、敬橋節、開秧節等民族節慶成為了第三產業發展的助動力。
二、臺江縣苗族服飾特點
在貴州地區,由于不同的苗族支系生活環境所造就的不同民族的文化、語言、信仰等各個方面的差異,導致了苗族各個支系在服裝制作上不同的用料、工藝、色彩、圖案造型上的各具特色,從而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服裝特色。各支系間苗族服飾的區分往往是和地域、語言聯系在一起的,因而在劃分貴州苗族服飾類型的時候按方言區和次方言區分為黔東南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和湘西型。
(一)苗族服飾分類
在《貴州各地苗族服飾圖案中的圖騰符號差異》一文中,作者對貴州省上述四大苗族服飾特征做了闡述:
黔東南型服飾,主要流行于黔東南州各縣市,男子服飾基本相同,婦女服飾差異較大,上衣有大領對襟和右衽半身,下半身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百褶裙長短不一,長達腳背或短至腿根,并佩戴各式各樣的圍腰和綁腿,這一服飾類型的支系繁雜,人數較多,遍布于貴州省內各個地區,其中的款式多達四十來種。黔中南型服飾,主要流行于花溪、龍里、貴定、惠水等地。主要特點是以黑、白、藍三色線來繡織衣裙或用蠟染圖案裝飾,其他則與黔東南型大同小異。婦女穿大領對襟衣、百褶裙,包頭帕或頭巾。川黔滇型服飾,主要流行于黔西、黔西北地區。這一地區服飾的特點是以麻布為主要衣料、服裝色調較淺,蠟染工藝的使用比較普遍。湘西型服飾,主要流行于銅仁市與湘西接壤的地方。由于長期與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融合,原始苗服的特點已經趨于漢化。婦女服飾以藍色為主,除了有多樣的頭帕花色和式樣外,服裝差異較小。
(二)苗族服飾圖案
苗族先民因戰爭而遷徙,為避免流失走散以及民族識別,不同地域、不同經濟條件的支系就用不同的刺繡圖案及服裝款式來標識他們的身份,在定居后形成大雜居小聚居分布格局以后,形成了各苗族支系不同的刺繡圖案和服裝款式并被世代傳承。就苗族服飾的圖案的歷史淵源來說,主要包括圖騰崇拜以及苗族歷史神話傳說。圖騰崇拜是在人類發展歷史的早期,由于人們不能理解自然的規律與作用,以及對世間萬事萬物力量、精神的崇拜,認為萬物有靈,將一切自然變化歸于自然神靈的變化,這種對自然的崇拜因而產生了圖騰崇拜以及模仿。另一方面的刺繡圖案的來源便是苗族的民族傳說,例如苗族蝴蝶媽媽的傳說,蝴蝶崇拜使得在苗族服飾上蝴蝶處處可見,苗族女領袖蘭娟衣的傳說、以及蚩尤打敗炎黃二帝的傳說等都是苗族刺繡的母題。在《黔東南地區苗族服飾刺繡圖案研究》,作者對這些傳說進行了介紹。
在苗族服飾的幾何圖案中,大都具有象征或抽象的含義在里面,而這些圖案都是苗族人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以及觀察得來的,比如在苗族服裝中有一些象征太陽、石頭,表達了苗族先民對于自然的崇拜之情。在一些苗族婦女的披肩上會有兩道刺繡的橫道,代表著長江與黃河,而這種說法則來自于苗族領袖蘭娟的傳說,表達了苗族人民對故土的眷戀之情。
(三)苗族服飾工藝
《后漢書.南蠻傳》記載,秦漢時期苗族先民“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尚斑爛?!泵缱宓拇汤C技藝若從秦漢時期算起,約有兩千年的歷史。不同的苗族支系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之下,產生了適應環境的具有社會身份識別作用的不同服飾。雖然其服飾種類千差萬別,但其制作工藝一脈相承。苗族婦女始終保持著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手法,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采用挑中帶繡、繡中帶織、染繡相結合的手法,并配以或多或少的銀飾,使得整體服裝花團錦簇、富麗堂皇,彰顯了民族特色及民族韻味。
苗族的染技有蠟染,以黔東南講西部方言的苗族為例,婦女多穿蠟染的麻布花裙,相比之下,服裝色彩較淡,服飾花飾較少。且蠟染技藝即便在一個省內,也存在許多地域差異。在《論苗族服飾中龍紋圖案染織繡技藝之美》一文中,作者指出了較為有特色的以榕江縣為中心的“榕江型”蠟染,比較具有代表特色的便是榕江縣十三年一次的鼓藏節所使用的蠟染的長幡,上面有蠶龍、葉龍以及蜈蚣龍,此幡的作用是喚醒祖靈,送祖靈歸天,保佑子孫平安、五谷豐登。
苗族的織花技藝多呈現在圍腰之上,織花種類繁多,織花技藝基本相同,基本上以單色的棉麻線為經,以彩線為緯線編織而成??椈▓D案多以幾何圖案以及花鳥圖案為主。
苗族的刺繡技藝不僅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獨特的刺繡手法以及獨特的造型可以說是無與倫比,極具民族特色。苗族刺繡主要的手法有平繡、辮繡、鄒繡、鎖繡等。以鄒繡為例,鄒繡首先是用織辮機將絲線編織成辮,然后按照剪紙形狀,用單針穿線,將絲辮折成小折,由內而外填充,填充過后整體的效果更加立體、飽滿。
三、臺江發展苗族服飾文化產業資源和市場的優勢條件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域旅游,充分發揮旅游+的聯動效應,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應當充分發揮地方的自然、文化、旅游等優勢。在臺江縣大力發展民族節慶旅游業的同時,應當充分發掘當地的自然、人文等各個方面的優勢,形成全域旅游規模,發揮旅游業的聯動效應,帶動服務業、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endprint
(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臺江地處云貴高原東部苗嶺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境內地形地貌奇特,高山、盆地、河谷錯落有致,相輔相存,臺江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6.5℃,氣候適宜。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植物、礦產、以及水力資源。臺江境內植被保存完整,森林覆蓋率達60%,是貴州的十大林區縣之一。樹種以松、杉為主,針、闊葉等多種珍稀樹木及植物交錯并存,中藥材有天麻、人參、銀耳、杜仲、靈芝、黃柏等;山中有金山猴、獼猴和蟒、蛇及穿山甲等多種動物繁衍棲息。地下有鉛、鋅、銅、鐵和硅等多種金屬及重晶石、大理石、磷、粘土、石灰石等非金屬礦產。臺江有近百條溪河分別流入清水江、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水質清澈無污染,水能蘊藏量大、開發潛力大。目前開發的翁密河漂流河道段位于南宮省級森林公園內,此外,紅陽萬畝草場位于南宮森林公園紅陽景區西南部,草場占地面積10000多畝,草場主要為山地灌叢林草地,四周分布有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每當旭日東升、夕陽晚照、蒼山如海、云移峰動、雪景、雨淞出現之時,是觀草場景觀、森林景觀、天象景觀的良好場所。
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動植物、人類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正是在這種悠然自得、自己自足的生活環境中,孕育了苗族人民積極樂觀的性格,在這土地上與自然和諧、融洽的生存法則,使得苗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
(二)豐富的人文資源
人文景觀是臺江旅游的一大產品,境內無跡不古,是貴州東線旅游線路上的一朵奇葩。有編在歷史教科書上的、歷經十八年的反清英雄張秀眉領導的苗族人民起義遺跡、遺址,有建筑風格異彩紛呈的古軍事重鎮--施洞古鎮,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處,有寒武紀時代古生物化石群遺址及博物館、山清水秀的自然景區、有千姿百態的大塘溶洞群。紅陽萬畝草場內由甕翁往土城遺址、掌水坪古戰場等自然景點和苗族英雄包利王的墳墓、著名抗清名將張秀眉練兵場、蓮花屯土城址、古戰壕等人文景觀組成。
(三)民族旅游資源的多樣性
臺江縣作為多個苗族聚居的地方,擁有著豐富的苗族特色民俗文化資源:崇尚文明的禮儀風范—祭祖節(每次過3年時間),有“世界最古老的情人節”——姊妹節(也稱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有“世界唯一的獨木龍舟節”——施洞龍舟節,有常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的、遐邇聞名的“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有榮獲2003年度西部民歌大賽金獎的苗族大歌——反排多聲部、方里是歌是情與愛的世界,有“文化藏在身上,史書從頭讀起”之說。每一個節日、每一次活動,都包涵著沉積厚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被聯合國列為全球一等“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人文旅游景區之一。此外,苗族蠟染(丹寨縣)、苗族服飾文化(雷山縣)、苗族銀飾工藝(雷山縣)、苗族蘆笙文化(雷山縣)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旅游活動、人文景觀旅游的開展,為第三產業的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非遺的申請-對于民族文化品牌的建立具有良好的帶動作用。以上幾種旅游產業的發展,相應的帶動了民族服裝以及手工藝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可觀的前景。但是由于過度功利化、市場機制、民族品牌的缺乏,使得服裝生產行業的混亂,價格參差不齊,民族服裝的生產應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民族文化精髓,否則服裝的產業化將寸步難行。
四、臺江苗族服飾行業發展現狀
臺江苗族服飾大致可以分為方你型、方糾型、方南型、方翁型、方黎型、方白型、方秀型、翁芒型、后哨型等九大類型100多種款式,分布在臺江縣境內八個鄉鎮180多個苗族村寨及周邊相鄰縣市的苗族村寨。臺江的苗族服包括了苗族長裙、中裙和短裙三大系列的絕大部分亞系列。方南支系以臺江施洞鎮為中心的中裙系施洞式服飾,服裝由于年齡以及身份變化而變化。隨著成年以后服裝顏色由艷逐漸變暗,即紅、紫、深藍。衣服主題圖案隨年齡由戀愛生育為主題轉向祈福納祥轉變,紋樣多為民間傳說與歷史故事。方你支系是以臺拱鎮為中心的長裙系臺拱式服飾,服裝樣式圖案受漢化影響,衣藍黑裙為基本用色格調。喜綠色絲線,青年人藍衣紅底布綠繡線,中老年以黑衣紅底布墨綠繡線為主。紋樣關于苗族歷史與文化意義的幾何紋樣,動植物為主,如蝴蝶、魚、龍等圖案。方翁是以劍河縣革東鎮為中心的長裙系革東式服飾,即苗族的“方翁”支系。服飾特點與施洞較為接近。尤其是頭飾與上衣。裙子長度與裝飾不同于施洞,裙子中部到底端用紅色系條紋織錦帶裝飾,生育后則變成由一條馬蹄紋和3條水紋及1圈刺繡花紋百褶裙取代,以及一條繡花圍裙作裝飾,同時也可以做背帶 。
綜上所述,臺江縣苗族支系服飾樣式繁多,服裝圖案內容多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動植物幾何圖案以及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創造型圖案如蠶龍、葉龍等;從服飾的形式來看,有性別、年齡盛裝以及便裝之分。無論是從服裝的樣式還是服裝圖案來看,男裝相對于女裝趨于簡單。對于女裝來說,年輕女子服裝顏色艷麗,服裝刺繡華麗多樣,尤其是女子婚嫁服裝,最為莊重華麗。隨著年齡的增加,女子服飾顏色逐漸趨于暗色,且服裝刺繡簡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節慶旅游活動的推進,人們看到了民族服裝以及其他手工藝的可觀的利潤,加之機械生產的普及,使得服裝傳統手工藝市場空間受到擠壓,機械化服裝市場缺乏市場機制,服裝粗制濫造,為迎合市場需求,產生同質化現象,缺乏民族特色。并且隨著外來經濟的沖擊,受漢服影響,人民日常衣著基本漢化,民族服裝基本上成為節日性服裝。
五臺江苗族服飾產業發展的思考
臺江縣苗族服飾,作為民族民間審美、民間信仰、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民族特色最大限度呈現在了服裝上,可以充分利用服裝上民族特色元素,將其發揮到藝術、影視、游戲軟件等各個行業領域,以點帶面,一方面推進民族特色元素在各個領域中的運用,結合民族文化內涵,讓民族特色元素成為創意產業的生產點,使之為廣大群體所接受,實現從窄群體到平價大眾群體;另一方面,實現民族服飾生產的精準定位,針對不同的消費需求,實現民族服裝的品牌化。endprint
(一)民族元素解構、重組
上世紀80年代,以日本設計師三宅一生為首的“解構主義”倡導者,采用披掛、層疊、褶皺、包纏等方式演繹著新的服裝設計風格?,F在還被許多亞洲服裝設計師熱衷的設計手法,在貴州苗族服飾形態中已能找到明顯痕跡。在苗族傳統服飾中,有許多的民族符號、民族元素有著豐富的民族內涵、民族特色,可將這些民族元素進行加工重組,運用到不同領域和行業中,例如蝴蝶、魚紋多子多福的吉祥意蘊,可以運用到雕刻、裝飾等領域當中去,此外,苗族少數民族有許多民族民間故事,可以利用該資源進行民族形象以及產品的推廣,也可以投入到影視行業,做成短小的微電影。利用小細節進行苗族形象品牌推廣,使之為廣大消費群體所接受。
此外,應當跟隨時代潮流,部分民族產品可以完全商品化,站在旅游消費者的角度,跟隨時尚潮流,將當下潮流元素加入服裝、銀飾等各個方面產品加工,稍稍融入民族元素在里面,進行產品銷售。
(二)精確的產品定位
現當下苗族服裝產業生產面臨產品生產市場混亂,手工與機械生產魚龍混雜,產品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作為旅游紀念產品的開發,應當進行明確的定位,產品市場進行精確細致的分工,以旅游消費者主體為例,一些年輕消費主體,消費能力有限,基本的消費觀念是實用且稍有特色,針對這些消費群體,可推出一些小件機繡產品:如小包,手袋,掛件等,以及一些現代性服飾上帶有簡單的民族性元素。針對一些消費能力較強的群體,推出特色性產品,例如服裝的私人訂制,一些現代性服裝的特色民族手工刺繡,并且將機繡以及手繡明確區分開來。并進行一系列旅游服裝的推出。
綜上所述,作為民族旅游所帶動的產業發展,應當充分發揮其聯動效應,推出民族特色性服裝,充分利用民族元素進行現代化生產,將民族元素進行重組,融入到各個行業、領域,實現其產業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練方.貴州各地區苗族服飾圖案中的圖騰符號差異[J].民族文化研究所
[2]陳雪英.貴州省雷山西江苗族服飾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9.11
[3]馬麗亞 .王先桃.貴州省苗族服飾刺繡藝術淺析[J].貴州大學學報2016.12
[4]李潔.貴州苗族服飾的審美功能與文化價值[J].美術大觀2013
[5]梁練方.貴州苗族服飾中的圖騰符號簡析[J].民族文化研究所
[6]蔡紅燕.苗族服飾的歷史記憶表達[J].保山學院報2016.6
[7]陳曼青.黔東南地區苗族服飾刺繡圖案研究[J].大眾文藝
[8]吳曉東.苗族圖騰與神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
[9]尹紅.廣西融水苗族服飾文化創意產業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3.1
[10]韋夷.吳儷蓉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產業化探析[J].文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