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王優
摘要: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改革思想的基礎上,結合當今國情所發起的新一輪的改革,二者既一脈相承,又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來闡釋二者之間的異同,以及鄧小平改革思想對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啟示。
關鍵詞:鄧小平;改革開放;深化改革
一、鄧小平的改革思想
鄧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鄧小平在指導我國改革實踐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鄧小平改革思想包括了改革的性質、改革的全面性、改革的目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以及改革風險等方面的內容。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以新時期的國情為基礎,適應當時和平與發展的主題,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的一場關于國家發展主要是經濟發展的革命。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的方法下,中國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全面深化改革是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關于中國方方面面的改革,著力于解決改革開放以來遺留的舊問題以及出現的新問題,以改革促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繼承,同時又結合新時期的國情、民情進行了更加細致、更加深入的內化。
(一)關于改革地位論:鄧小平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 習近平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在這兩句話中,均提到了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所不同的是習近平認為改革是當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兩個100年、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同樣說的是“中國命運”,而習近平則把它更加具體化、明確化。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在繼承鄧小平改革思想的同時,又賦予了改革新的時代內涵。
(二)關于改革性質論:鄧小平指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化” 。習近平指出:“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這表明,中國的改革一定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改革,而不是改革社會制度。
(三)關于改革目標論:鄧小平指出:“改革的目標就是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 ”習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值得一提的是,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談話時提出一個大膽論斷,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總目標的確立,正是對鄧小平改革逐步定型思想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總目標的確立,較之以前有了更加深層次、更富有時代性的內涵,更加強調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而不僅僅局限于某一領域的民主化、現代化。
(四)關于改革方法論:鄧小平在其改革生涯中,提出了三大理論,“過河論”(摸著石頭過河);“貓論”(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不爭論”,不爭是為了爭取時間干,一爭論就浪費了時間,就沒有時間搞建設,最后什么也干不成。雖然提出了三大理論,但歸根到底,其方法論是尊重客觀規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習近平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注意正確使用方法,尊重客觀規律,他強調在改革中應該處理好五大關系,即“處理好思想解放與實事求是的關系、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膽子大與步子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五)關于改革特征論:鄧小平認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僅僅是經濟體制改革,也包括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 他認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過也僅僅只是不同的經濟手段,仍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所進行的一系列恢復經濟及發展經濟的措施。對于政治體制改革,其目的是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調動人民和基層單位的積極性,處理好法治和人治的關系,處理好黨和政府的關系。對于當今的改革來說,從字面來看,全民深化改革集中體現了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是囊括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是各領域改革的集成。另一方面,習近平指出,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改革中進行改革,在改革中發現問題,再針對問題進行改革,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改革的過程,改革沒有終點,只有在改革中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而更好的實現中國夢。
(六)關于改革風險論:鄧小平認為來自于三個方面,其一是來自于理論層面的風險。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提到過中國應該怎樣改革,沒有明確的方法論,中國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摸著石頭過河”,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其二是源自于實踐層面的風險。改革是個新事物,沒有規律可尋,不可避免的會走彎路,改革是一次很大的試驗,既然是試驗,那么就不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是有風險的;其三是來源于社會變革層面的風險。 一方面,在改革初期,觸碰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難免會遇到一些比較棘手的問題,一些復雜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改革開放,一些西方事物、西方思想的傳入使得民眾思想方面發生動搖,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今的改革處于一個深水區,處于一個瓶頸區,面臨的問題更多,風險更大,但習近平多次強調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要敢于面對風險解決風險,問題越多,越要堅定攻堅克難的決心,要敢于拼,要勇于拼,要迎難而上,風險越大,機遇越大。
全面深化改革是對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并不僅僅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面,也集中體現在改革的內容,改革的形式,改革的目的等等諸多方面。
三、鄧小平改革思想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啟示
(一)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只有解放思想,endprint
人民才敢于邁開步子,敢于拼,敢于闖;思想不解放,看不到問題癥結所在,很難找到突破口;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了解民眾需求、了解當地情況、了解某個行業發展情況,只有這樣,才能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問題。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基于當今國情、民情的基礎上進行的一次大變動。
(二)始終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的思想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以我們改革的重點仍是經濟改革,集中優勢力量大力發展經濟,使我國早日成為經濟強國,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突出經濟改革重點的同時,也需要兼顧其他方面的改革,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一個協調發展,經濟改革的快速發展,從而為其他領域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終達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一個協調發展,從而達到一個全面深化的目的。
(三)始終堅持主動應變、保持穩定的思想方法。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是對舊問題的解決,是我國自己主動針對歷史遺留問題所采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這是應變之一;應變之二就是對現實變化的主動調試,雖說現在有些制度在當時情況下是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已經不符合現在的時代潮流,需要與時俱進,尋求改變。例如,鄧小平的“不爭論”在現如今就有點不合時宜,對當今來說,我們也要求不爭,踏實干,但是一味的不爭論,不說清楚我們所進行的努力,讓世人有所懷疑,而對西方文化有所傾向,抵制本國文化。另一方面,在穩定發展的情況下,才能尋求改革,力保改革順利進行。平穩前進就是說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有順序、有規劃、有條理的進行穩步改革。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2]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2013 (22).
[3]鄭又賢.鄧小平的思想方法及其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啟迪[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05).
[4]蘇濤. 論鄧小平改革風險觀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影響力[J]. 江漢論壇,2014,(09).
[5]路克利,陳曉杰. “全面深化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研討會”紀要[J]. 教學與研究,2014,(09).
[6]楊根喬. 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及其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啟示[J]. 中州學刊,2014,(09).
[7]王健. 全面深化改革視閾下的鄧小平改革理論[J]. 科學社會主義,2014,(04).
[8]包心鑒. 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從鄧小平改革思想到習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J]. 科學社會主義,2014,(04).
[9]何強,冉婷. 關于全面深化體育改革幾個基本問題的研究[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4,(02).
[10]賈高建. 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性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視角[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01).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368頁.
2.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 2013 .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142頁.
4.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 2013 .
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
6.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J].求是, 2013 .
7.《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237頁.
8.蘇濤. 論鄧小平改革風險觀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影響力[J].江漢論壇,2014,(09)第18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