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達娃潘多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和綜合國力的提高,漢語在中國乃至于在全世界已成為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市場經濟逐步一體化,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加快的時期,較低的漢語文水平對藏區長期經濟社會發展不利,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藏區雙語教育背景下的小學漢語文教學。
1加強藏區小學漢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
加強藏小學漢語文教學,這對提高學生的漢語文水平,提高學生社交、升學、就業能力,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提高藏區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水平,促進個人收入增加和藏區經濟發展,提高物質資本水平,促進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1.1有利于提高藏區的人力資本水平
首先,良好的漢語文水平有利于學好藏文類科目。因此,學生掌握了良好的漢語文有助于順利學好這些課程,同時,良好的漢語水平對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也有較大的幫助。其次,良好的漢語文水平有利于學生較好掌握職業教育的知識和技能。目前藏區開始大力發展適合本地區本民族的職業教育,如西藏藏區已開始推行“9+3”免費教育計劃,即通過9年免費小學和初中的基礎知識學習后,把藏族學生,主要是農牧區的學生集中到本地或內地職業學校進行免費的3年職業教育,快速培養藏區發展人才。因此,對這些學生來說,沒有良好的漢語水平很難較好地接受目前還主要以漢語文授課為主的職業教育。第三,良好的漢語文水平可促進藏區農牧區勞動力的轉移。對藏區農牧區的學生來說,掌握了較好的職業技能,尤其是非農技能后,有較好的漢語文水平,就能順利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或到內地工作,降低藏區的二元結構矛盾。較好的漢語文水平有助于藏文專業就讀的大學生較好與人溝通,獲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知識,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漢語水平,畢業后可在全國各地就業,即使回到藏區工作,有良好雙語水平,也能較好就業,并能在也有其他民族雜居的藏區勝任各項管理和技術工作。
1.2有利于提高藏區的社會資本水平
加強藏區農牧區學生漢語文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他們通過各種形式同其他地區、其他民族聯系,延伸目前的社區交往范圍,能在較大的社會網絡平臺中獲得更多友誼、理解、合作和幫助,能把自己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更好利地用起來,影響并帶動本地區形成外向擴散性的社會網絡,整體促進社區與多元文化,尤其是漢文化的交流,促進思想進步,經濟發展。因此,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強中學漢語文教學。
2加強藏區小學漢語文教學的對策建議
加強漢語文教學,提高學生漢語文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應通過合理定位漢語文教學,推廣并完善專門教材,培養專業教師,創新教學方法等來促進漢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
2.1合理定位漢語文教學
漢語文教學要達到“民漢兼通”,漢語文作為第二語言,如何進行定位呢?根據國家小學漢語文教學大綱精神和藏區教育的具體特征,應將其定位為基礎性、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課程。小學漢語文課是基礎課程,它的任務不是培養專業人才,而是為學生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必需的基礎。有些學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學漢語文,啟蒙遲,影響以后的學習。因此,應從小學一年級正式開始學習漢語文,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從幼兒園開始啟蒙漢語文教學。
2.2全面推行并完善專門教材
目前主要是在推廣藏區雙語教育下的漢語文教材。漢語文教材應體現這些特性:一是基礎性和工具性。漢語文教材在小學階段進行基本的字詞句訓練,進行簡單的聽力、對話和短小的課文閱讀訓練。教材最好配有朗讀、知識講析磁帶或光盤,并建立相關網站,教師、學生可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在網絡的輔導下教師提高備課質量,有條件的學生也能自學。
2.3創新有效教學方法
教學中可通過對話練習、討論或講故事來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小作文、寫周記或日記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課堂閱讀或指定課外讀物,并讓學生在上課時講解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階段,教師可以靈活地安排,適當參與到和學生共同欣賞、分析文學作品,聯系實際談感受或把作品編排為短劇表演,使學生從中獲得思想和人文素質的熏陶。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多媒體教學,把聲音、圖片、視頻立體呈現給學生,用各種感官刺激學生,提高教學效果。此外,應鼓勵學生課后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多組織學生同其它模式的學生進行漢語交流,到漢文化相對集中的地方進行社會實踐。針對藏族學生在漢語文方面個體興趣和特長的差異,可舉辦興趣小組等作為漢語文的延伸課程,因材施教地培養學生的漢語文演講,寫作、書法等特長,機動靈活地培養學生的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欣賞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漢語文水平和人文素質。
此外,應積極推行寄宿制教育,通過集中規模辦學,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漢語文的教學質量。在小學通過科學合理的統考制度,檢驗學生掌握漢語文的情況,督促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民族漢語文考試應突出考查學生漢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該考試制度來明確漢語文教學的具體目標,檢驗學生漢語文水平掌握程度,促進漢語文教學水平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