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林
近幾年來年,多套高考語文試卷和中考語文試卷中都含有撰寫對聯的題目。可以說,這是語文試題的亮點之一。對聯試題的出現,意味著高考中考在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方面又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對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語文課堂教育教學中,適時、恰當運用對聯藝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與欣賞能力。對聯藝術的運用,對學生思想品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培養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閱讀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1恰當運用對聯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
優秀的對聯能潛移默化地培植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他們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情趣,使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筆者在教學《石壕吏》這一課時,開始不介紹作家,僅對“安史之亂”的史實作必要的交代。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筆者板書對聯:“歌吟總帶憂民淚,顛沛仍懷愛國心。”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形成懸念:作者因何而憂?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待欣賞完課文后,才回頭評價作家。這副對聯高度總結評價了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詩人杜甫。筆者在“總”和“仍”字上稍加點撥,學生們便豁然開朗,興味盎然。他們對“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所留下的空曠、寂寥和茫然的畫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明白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深深的同情。然后,筆者不失時機的板書郭沫若先生在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撰寫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者;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更進一步讓學生弄懂了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的寬廣內容和深刻主題,弄懂了杜甫本人的偉大和崇高之處,學生們的靈魂經受了洗禮,情操得到了陶冶。他們也許還不能說出許多大道理,但對作家杜甫,對《石壕吏》等作品已經刻骨銘心了。
2恰當運用對聯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講語文課,筆者經常就用后人評價作者或作品的一些膾炙人口的對聯,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導語,讓學生受到熏陶,幫助他們了解作者和作品。這樣做,學生興趣倍增,求知欲陡漲。
筆者給學生講解《狼》一棵,介紹《聊齋志異》時,沒有按照教參的提示照本宣科,而是另辟蹊徑,將郭沫若先生評價《聊齋志異》的一幅對聯先作介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此聯雖僅有十六字,但對蒲松齡的創作和《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而充分的評價。上聯從藝術表現手法方面評價,指出“高人一等”,下聯則從主題思想上著手,諷刺揭露統治階級的貪婪,真是“入骨三分”。此處“入骨三分”化用了成語“入木三分”,相比之下,“入骨”比“入木”諷刺更深刻。再如要讓學生了解魯迅及其代表作《吶喊》、《彷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筆者選用了美國作家斯諾與劇作家姚克合寫的一幅悼念魯迅先生的對聯“譯著尚未成功,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板書此聯于黑板,進而圍繞此聯,提出質疑。隕星何意?吶喊、彷徨指什么?等等。抓住關鍵詞語進行評析,讓學生了解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民族英雄。《吶喊》、《彷徨》是他的兩本小說集,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之作,是中國小說現代化的卓越開端。以此導入新課,別具一格,既使學生了解了作者及文章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無比景仰之情。這樣有意識有目的的把文學作品與對聯聯系起來,讓學生學得有趣,,氣氛活躍,記憶深刻。
3恰當運用對聯可以幫助學生感悟博大的家國情懷
我國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祖國各地。這些名勝古跡在很多古詩文里曾提到過,在講古詩文時,筆者感情充沛,精神煥發,并以此感染學生,帶領他們跨越時空,追溯歷史上下五千年,神游祖國河山千萬里。學生心馳神往,情動而意隨。一節課,有如作了一次免費旅行。如講《出師表》一文,自然要論及諸葛亮為報先帝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心。為此,筆者“帶領”學生來到古隆中,品讀杜甫題書的對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再到河南南陽武侯祠,欣賞清代顧嘉蘅的對聯:“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兩聯一比較,諸葛亮勤勤懇懇,忠心耿耿的形象躍然紙上。
身居一室之內,心游大江南北,短短的對聯的引用和講解,教師這樣通過對古跡名勝,人文景觀,名人事跡的介紹,像導游一樣講解,引導學生展開聯想,使教學內容有了立體感,使學生從把握文章內容進入到自然審美形式,再由精美的語言形式進入到壯美的人文景觀,既凈化了心靈,又陶冶了情操,真是一舉兩得。
4恰當運用對聯可以培養學生較強的閱讀能力
在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師恰當的不失時機的運用對聯,會產生高度概括言簡意賅的藝術效果。能產生以少勝多,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對激發學生的藝術想象力,更好地領會作品精髓起到積極的誘導效果。
實踐證明,恰當的將對聯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的理解,提高對作品藝術特點的概括能力。筆者在上《周總理你在哪里》這首詩的時候,用“青山含悲聲聲淚,聲聲呼總理;碧水長歌字字血,字字哭忠魂”這副對聯作開場白,用以介紹背景,營造氣氛,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思緒拉入到那難忘的一九七六年,取得了一錘定音的效果。又用對聯“千秋青史,不忍歸去;寸草春暉,難報恩來”作課文的穿插,展現人民對周恩來的著戀愛戴之情。“寸草春暉”讓學生油然回憶起唐代詩人孟郊《游子吟》“誰言寸草心,報的三春暉”的詩句,擴大了作品的容量,讓學生理解人民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是何等的熱愛。新世紀的學生終于體會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人民大眾的情感。政治抒情詩歌教學終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以情傳情,以情感人不再是空話。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把對聯藝術有選擇的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有趣、實用,深受學生歡迎,同時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大力倡導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強化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把對聯藝術引進語文的課堂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語文教學的領域,豐富語文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