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東 盧亮
摘 要:贛南民歌是贛南人們藝術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贛南人民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通過不斷的傳播創作形成了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歌風格。本文將贛南民歌作為研究贛南音樂文化的材料,分析其音樂形態特征,對贛南民歌的旋律和調式、曲式結構、音腔、節奏、節拍特征展開研究,旨在展示贛南民歌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贛南民歌;音樂形態;特征
民歌是勞動人民生活和思想的真實寫照,體現了他們的藝術審美追求。贛南地區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且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贛南民歌具有豐富的體裁表現形式,例如:山歌、號子、小調等。在贛南地區秀美和田園風光和壯麗的山野特色背景下,產生了贛南民歌這一藝術形式,其作為贛南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展示了當地的文化特色,豐富祖國的藝術寶庫。本文主要研究贛南民歌的音樂形態,分析其中的旋律和調式、曲式結構、音腔、節奏和節拍特征,進一步把握贛南民歌的藝術特征,為世界了解贛南音樂文化打開窗口。
1贛南民歌的旋律和調式特征
旋律也稱曲調,贛南民歌的旋律形態獨特且多樣,受當地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的影響,贛南民歌的旋律和調式形成了鮮明的風格。贛南民歌將sol la do re四個音節作為主要音列,以宮商角徵羽五聲音階的級進為主,安遠的《作田要作大丘》、崇義的《走寧都》是主要代表作品。贛南民歌獨特的旋律展現了民歌細膩且激情的音樂特征。在贛南民歌中的山歌體裁,其調式以徵調為主,其次是羽調。徵調式的贛南山歌將音商作為高音點的長拖腔或者句子的起落音,并通過音型的起落展示主音,羽音也是徵調式的贛南山歌音階的重要組成部分。龍南的《過山溜》將羽音作為其主旋律,最終落音于徵音。贛南民歌中的羽調式山歌主要是興國山歌,其基本音列為la do re mi,最終落音于主音上,其以商音為主。贛南地區的邊緣縣市也流行羽調式山歌。受語言特征的影響,宮調式山歌在贛南地區略為少見,由于宮調式山歌的音高不穩,常出現變宮現象,便下滑至羽音,信豐的《問聲哥哥哪久來》即代表作。由于贛南地區地勢較高,山林形態豐富,為增強民歌的傳播性,將民歌的最高音放在首句,達到呼喚的表達效果,高揚的音調和悠長的音律成為贛南民歌獨有的音樂表現形態。贛南民歌還善于運用詩歌中的“賦比興”等修辭。唱法包括本嗓、假嗓、細嗓,本嗓則以其復雜多變的潤腔運用于贛南民歌的即興對歌中,贛南山歌多運用真假嗓結合的唱法,細嗓婉轉的音調適合婦女吟唱,號子中運用本嗓和假嗓的唱法在頭尾加上“嗬、喂”。
2贛南民歌的曲式結構特征
贛南民歌的曲式結構短小,主要由兩個樂句構成,由于演唱具有即興性,樂段的結構也具有變化性,也可形成四句體。其中敘事性贛南山歌全曲由兩個樂句組成,通過反復歌唱分節歌完成。贛南民歌中的山歌主要由四個樂句組成,根據傳統的起承轉合原則,或者由兩個樂句的第二句重復變化形成四句式贛南山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喊錯別人晤要怪》、《實在要歸歸哩來》。贛南民歌的曲式結構主要以樂句的對比結構為主,上下句相對應,或四樂句構成復樂段,通過相同的節奏或結音方式展現不同的贛南民歌體裁。
3贛南民歌的音腔、節奏、節拍特征
受贛南地區獨特的語言風格和地域文化影響,其音腔和節奏豐富多彩,主要分為拖腔山歌、高腔山歌和念唱性山歌三類。其中拖腔山歌的音調高揚,具有自由的節奏特點,在第一樂句的尾字上帶有虛長的拖腔,通過潤腔音展示贛南拖腔山歌的嘹亮悠揚,拖腔山歌主要出現在南康、寧都、瑞金、石城等地,其中石城的拖腔山歌在第二樂句中出現三拍,將整首歌曲的節奏拉長,而《行路晤當妹帶頭》中有所改變,將拖音放在第一小節后,展現出贛南拖腔山歌粗獷的情緒。高腔山歌具有高音區且速度自由的特點,在贛南地區豐富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最具代表性的高腔山歌當屬龍南的《細妹拾柴過該來》。念唱性山歌一字一音,其音腔和結構簡單明了,表現贛南地區農民對事情的直接敘述,其中代表作品為南康的《長工歌》。在豐富的贛南民歌中,混合交替節拍類型的歌曲占一半比例,其中四分音符分為2/4拍、3/4拍、4/4拍、5/4拍等多種混合交替節拍,八分音符分為2/8拍、3/8拍、4/8拍等多種混合交替節拍,贛南民歌的節拍特征以“節拍交替”為主。贛南民歌變化的節拍與客家方言具有緊密聯系,贛南民歌中由“四三音節”組成七字四句體的民歌格律,構成其主要的音樂節奏形式,并由襯詞和襯腔形成節拍的混合交替,例如山歌的末尾帶有“喂打喂”、嗬、喂”的號子,通過打亂固定的節拍,展示贛南民歌節拍的混合交替性。贛南民歌是以腔從詞的古老歌曲,具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特征,民歌中的音符與歌詞息息相關,贛南民歌在創作過程中根據語音的需要添加裝飾音,充分展現了贛南民歌的藝術形式。
4結語
民歌作為我國音樂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濃厚的本土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贛南民歌也不例外,在贛南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濃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是贛南地區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寫照,也是社會發展的動態體現。為更好的宣揚和傳播贛南民歌,本文對其音樂形態特征展開分析,從贛南民歌的旋律和調式、曲式結構、音腔、節奏、節拍特征角度出發,展示贛南民歌的獨特魅力,為更多同仁對贛南民歌的研究提供參考,促進我國地區音樂事業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書琴.滄源佤族民歌音樂形態特征分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1,30(2):93-96.
[2]高麗琴.贛南民歌中“節拍交替”現象及其成因[J].大舞臺,2012(5):22-23.
[3]夏郁.區域文化視野下的贛南民歌探析[J].戲劇之家,2013(11):135-135.
作者簡介:謝東 ,新余學院藝術學院2015級音樂學本科班學生,專業主項:聲樂;盧亮,新余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