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美玲
摘 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號)政策文件規定,從2015年起,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的新建道路要根據功能需求,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在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機遇期的大背景下,論述目前綜合管廊運營管理中遇到的困境,并通過建設智能化子系統及智慧化綜合管理平臺等對策措施,實現城鎮綜合管廊的“管、控、營一體化”智慧運營。
關鍵詞:綜合管廊;大背景;困境;對策
1引言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綜合管線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凸現,一些城市相繼發生大雨內澇、管線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嚴重影響著城鎮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和城市正常運行秩序。隨著國家不斷出臺新政策大力支持,綜合管廊如雨后春筍般啟動試點工程建設,目標是到2020年建成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城鎮地下綜合管廊并投入運營使用。
2城鎮綜合管廊簡介
綜合管廊建設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納兩類及以上市政管線的構筑物及附屬設施。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電力、通信,燃氣、供熱、給排水等各種工程管線集于一體,因地制宜設置綜合艙、電力艙、燃氣艙、雨污艙。并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設備間和監測系統,實施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和管理,是保障城市安全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地下動脈”。
3城鎮綜合管廊運營管理的困境
綜合管廊內容納了不少于2種市政管線,并布設了各種附屬設施設備,包括管廊內的送排風、給排水、照明等機電設備,以及監控、消防、通信、環控等弱電智能儀器儀表。同時,各子系統的產品來自不同的廠商,在數據交換中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管廊內接口眾多、訪問性差,信息孤島給運營管理單位帶來很大的困境:
(1)傳統監控采用人工管理模式,運營管理成本高,管理水平與管理質量也無法得到有力保障:
(2)政府多頭管理、分散操作易產生各種問題;
(3)解決事故發生時易相互推諉、扯皮;
(4)管廊監控視頻、監控數據類別不一,各系統間信息孤島導致相關部門決策困難。
4對策措施與建議
4.1建設智能化子系統實現智慧管控
綜合管廊內容納了多種市政管線,其內部必須是一個安全、穩定、可持續的健康環境,為保障管廊內管線的安全、巡檢人員的安全、各種機電設備的安全,必須建設一個智能化監控與報警系統,包含安防系統、環控系統、預警與報警系統、通信系統、GIS等子系統。
通過安全防范系統實現管廊內7*24小時的全天候視頻監控,讓運營管理人員實時掌控管廊內部情況,輔助運營管理單位實現事前預警、事中控制、事后取證的閉環管理。
通過環控系統實現管廊內空氣質量的實時監測,并根據監測到的氣體濃度值自動啟停風機,根據集水井液位高低聯動水泵的開關,為管廊內部環境的安全保駕護航。
通過通信系統實現管廊內線、外線通話,在發生緊急情況下通過廊內固定電話實現一鍵報警和廣播。
通過預警與報警系統實現管廊內火災自動報警系統、自動滅火系統、可燃氣體探測系統、電氣火災監控系統、防火門監控系統等智能化管控。
通過GIS系統實現管廊走向和定位的宏觀把控,發生告警時輔助運營管理人員正確決策。
4.2建設統一綜合管理平臺實現智慧運營
通過建設統一綜合管理平臺,采用人工管理+智慧運營的模式將原來幾十人運營管理團隊濃縮到十幾人,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另外統一的綜合管理平臺攻破了信息孤立壁壘,實現各子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及智能管控,有效解決政府部門決策難的問題。并在綜合平臺上設置不同的訪問層級權限,滿足運營單位項目級監控權限、區級的部分數據監測權限,市級的全數據監測權限。通過統一運營管理,多層級查看的模式,有效規避多頭管理、分散操作出現解決事故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
5結語
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對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間資源有著重要意義,并且地下綜合管廊具有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目前處于起步階段,為解決其運營存在的管控難、管理難、運營難等問題,應建設智能化子系統,改變傳統單一的人工管理模式,采用人工管理+智慧平臺的運營方式構建智慧管廊的信息化管理。通過以上對策措施,實現我國綜合管廊的信息協同、智能管控和創新服務的智慧運營。
參考文獻:
[1]童林旭.地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2.
[2]丁曉敏,張季超,龐永師等.廣州大學城共同溝建設與管理探討[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S1):1385-1389.
[3]王平.蘇州城市地下綜合管理廊的建設經驗[J].建筑經濟.
[4]鄭豐收,陶為翔,潘良波等.城市地下管線智慧化管理平臺建設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5,11(增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