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衛國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進步,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強,宿遷普通市民對公共生活空間、場所的需求越來越高。本文針對宿遷社區民生服務設施發展現狀,從實際問題出發,提出相對應的策略,從而解決城市社區中心等民生服務設施數量不足、功能不全、使用不便、品質不高等問題,。
關鍵詞:社區民生服務設施;空間布局規劃
1.規劃背景
近年來,宿遷市城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空間擴張逐年擴大,城市空間格局不斷改變,使原有社會人文網絡、街巷空間、自然與人工的景觀環境發生大規模重組。原有的生活格局、社會網絡不斷更新,無法在短時間建立起新的居住文化環境和具有親和力的社區網絡模式,新近開發建設的城市新區由于缺乏現代居住社區規劃建設理念和經驗,致使不少小區內會所、商業等設施重復建設。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指導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有效參與,社區缺少人文關懷,養老、為老等福利設施不足,市民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
2.現狀問題
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現有常住人口約72萬人,規劃范圍351平方公里。規劃范圍內的社區服務除蘇宿工業園區外,基本上由街道辦(鄉鎮政府)和居(村)委會承擔,規劃區涉及祥和、河濱、幸福、項里、古城、黃河、古楚、下相、豫新9個街道(社區)辦事處和曉店、井頭、三棵樹、耿車、蔡集、雙莊等6個鄉鎮,97個居委會(行政村)。
2.1設施數量不足
大部分街道辦和居委會用地面積不夠,房屋狹小而內部設置的公共服務、文化娛樂設施由于數量不足、規模偏小以及開放時間等條件約束,市民使用率不高。由于資金短缺、品質不高,也都面臨著運營困難等尷尬局面。老城區14個居委會占地面積1.1公頃;建筑面積為0.46萬平方米,人均0.04平方米。僅為省標的十分之一。
2.2設施布局不合理
無論是街道辦還是居委會均存在設置規模小、服務半徑差距大、分布不均勻等問題。居委會轄區面積在25—1900公頃(大與小相差76倍)居委會現有人口規模相差5-10倍;最長服務半徑是最短服務半徑的300倍;基層社區級服務半徑在30米—3000米之間,服務半徑相差100倍。
2.3設施功能不全
正常運行的街道辦、居委會的設施配置以“一委、一居、一站、一辦”(一委即黨委,一居即居委會、一站即管理服務站、一辦即綜合治理辦公室)等行政辦公為主。功能單1活力不足,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3.規劃目標
本規劃以貫徹《宿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0)》提出的“宜居宿遷、幸福宿遷”的發展定位為著力點;以落實國家、省、市相關社區服務政策,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和體現宿遷注重民生發展理念為抓手;按照培育市民的歸屬感,增強凝聚力,體現城市特色、傳承地域文化的要求,優化整合現有公共生活服務設施。
4.規劃對策
4.1結合片區空間特征,分片研究布局思路
結合舊城、新區、經濟開發區不同的空間職能、資源條件、人口密度,分片制定社區中心的數量、功能配置(公益性、經營性公共服務設施)。
4.1.1已建成區: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高,可用空間少,社區服務提升難度大。本次規劃結合實際情況,通過保留現有社區設施、恢復社區用房原有功能、對現有基層組織進行適度優化合并以及結合居住項目開發配建等策略,增加社區中心用地面積及設施配套。
4.1.2新建區:存在民生設施配套與小區開發建設不同步、欠賬多等方面問題。規劃對現有社區中心及其公共服務設施進行配套完善,并按各自片區的控規相關要求,留足社區中心用地。
4.1.3工業園區:對生活片區內的社區中心用地要預控到位,發展空間留足。并結合人口規模、人員構成、年齡結構、產業特點、區位條件、經濟條件的差異性綜合考慮社區中心布局,合理制定公共服務設施的內容和指標。
4.2結合城市管理體系,分級研究布局重點
4.2.1分兩級:本規劃將依托宿遷中心城區的街道社區和居委會兩個層級的基層管理現狀體系,設置社區和基層社區兩個層級,并分別設社區中心和鄰里中心。
4.2.2分級規模:宿遷城市總體規劃預測規劃期末宿遷城市人口約為126萬人,規劃范圍351平方公里。區內15個街道社區優化調整為14個,將湖濱新區規模較小的祥和社區調整為鄰里中心,規劃社區中心總用地12.2公頃,約183畝(13畝/個),社區中心建筑面積約13.75萬平方米,基本建設投入約0.4億;規劃設置鄰里中心126個(平均每1萬人設1個),總用地面積約38.4公頃,576畝(4.6畝/個),建筑面積約41.5萬平方米,基本建設投入約3.4億。
4.3結合實際需求,呼應市民訴求,分期實施建設布局
按照先急后緩,分步實施的原則,本規劃的實施分為新三年行動計劃和遠期兩個階段。其中:
新三年行動計劃:指2017-2019年內,對城市建城區范圍內街道辦、居委會內的社區中心和鄰里中心共69個(社區中心7個、鄰里中心62個)項目建設全覆蓋計劃。
遠期:是指在2021年—2030年的九年間規劃建設完成社區中心7個、鄰里中心64個。
5.結語
伴隨城市發展和轉型,居民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有了新的需求,同時也帶來了變革的動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人”始終是最為關鍵也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只有通過提高城鎮化質量,才能提高市民生活質量;只有強調和維護人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推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才能體現社會公正公平,保證社會穩定健康發展,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衷心感謝宿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劉傳林、孫曉玲等《宿遷市區社區民生設施規劃》項目組其他成員的大力協助。)
參考文獻:
[1]史健潔,朱曉芳,馬強.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研究———以鎮江市潤州區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12(11):13-17.
[2]吳月靜.關于南京城市轉型與規劃創新的思考[J].現代城市研究,2009(12):21-28.
[3]武田艷,何芳.城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準設置準則探討[J].城市規劃,2011(9):13-18.
[4]趙廣君,吳光偉.上海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規劃——以上海新江灣城規劃管理為例[J].城市規劃匯刊,2004(5):59-64.
[5]周志清.城郊結合區域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的理論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08(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