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玉倉
中國當代雕塑:開啟“物”的時代
○ 李玉倉

圖1 隋建國《赤土》
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主流,宗教雕塑、陵墓與明器雕塑,盡管表現主題和社會功能不同,但它們多是以人物、動物為題材并作為基本形象呈示的。中國現代雕塑階段,囿于當時歷史情景,社會各領域的名人、英雄模范和被神話的人成為雕塑表現的主角兒,勾描出這一時期雕塑的基本樣貌。
中國當代雕塑的創(chuàng)作實踐,除了人與動物題材及其形象塑造外,自然物象、日常物品廣泛進入雕塑藝術的視野,成為雕塑家表達現實關切、傳遞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雕塑家對材料物性的關注也成為這一時期雕塑對“物”探索的重要向度。
中國雕塑新視野,即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新時期,中國雕塑轉向人與動物之外的它物世界。雕塑語境中的它物,大體說來,可分為自然物與日常物。
名詞的自然,指所有天然生成的東西和整個物質世界;作為形容詞,指非由人工制造的、天然形成的。自然物,即天然生成之物,天然存在、沒經過人類加工的物品。自然物可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如人類、禽獸、礦物等。由于人物和動物是中國雕塑藝術既成的兩大主體形象,本文所涉的自然物指向(除人和動物之外的)自然界中的山、水、云、樹、花、石等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以藝術的名義作用于這些自然物的行為與過程。

圖2 許正龍《刨鋸》
名詞的日常,即平日、平時;作為形容詞,即平時的、屬于平時的。日常物即屬于平時的、為日常生活使用和服務的事物。它不同于巫術、宗教中的神物、法器或某種具有特定含義的精神象征物,凸顯世俗性。日常物可分為工業(yè)產品、日常什物、現成物品、日常景物等,相對而言,日常物多屬人工造物。本文所涉日常物指向上述內容,以及以藝術的名義作用于這些日常物的行為與過程。
在人類的童年時期,石塊、貝殼、獸骨、樹木等自然物成為人類最初對三維空間和美的探知對象,并由此向自然表達了人類最樸素的敬意。進入階級社會,雕塑成為統(tǒng)治和教化的工具。在以神權和皇權為主題的時代,自然物題材雕塑充其量為烘托主題服務??梢哉f,傳統(tǒng)雕塑中,自然物為題材雕塑,要么作為“人—神”雕塑的道具、背景存在,要么成為建筑或功能性物件上的裝飾,它們也多以浮雕的形式呈現,體現出裝飾價值。

圖3 傅中望《消失的木構》
這種情形,對于日常物題材雕塑大體相似。歷史上出土的明器雕塑中,那些食器、酒器、炊器、燈具、面具等使用器物類的雕塑是作為對生的世界的模仿而制作的,它們本來就是墓主在世時日常生活之物。傳統(tǒng)雕塑中像這樣的日常物題材雕塑是多于自然物雕塑的,在表現方式上,這類雕塑也多是獨立的圓雕。日常物題材雕塑與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大多具有現實的使用價值,為日常生活服務。還有一些日常物題材雕塑超越了器物角色,成為具有獨立玩賞價值的工藝品。整體看,傳統(tǒng)雕塑中的自然物和日常物題材雕塑具有較強的依附性和服務性。這是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和雕塑藝術的他律決定的。

圖4 商長虹《警花5》
現代民主社會,雕塑藝術成為獨立表達現代思想訴求的精神形式,雕塑的自身形態(tài)和與社會的關系展示出更多的可能性。盡管現代雕塑以來,人的境遇依然是雕塑關切的重大主題,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對現代化的思辨,使自然物和日常物獲得了雕塑的特殊觀照。
進一步說,自然物和日常物雕塑題材成為現當代雕塑明顯趨勢。
觀其大象,現當代以來的自然物和日常物題材雕塑主要表現了:人與自然、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問題;現代化的發(fā)展和人的異化問題;商品、欲望、消費和日常;個人、社群、族群、國家及相互關系;物與我、心與物關系;傳統(tǒng)文化、技藝承襲革變問題;民族、地方文化精神斷裂與蛻變問題;雕塑自律問題。顯然,其中的大部分問題是這個時代突出的,即使像人與自然這樣的老話題,也因這個時代賦予它新的視角和內涵。

圖5 王思順《不確定資本》
這些問題的背后,是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導致的物質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巨變。工業(yè)化大生產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產品,并使人從傳統(tǒng)勞動力中解放出來。在商品經濟的邏輯之下,這些豐富的物質產品催生出一個以消費為特征的新型“人—物”關系。工業(yè)化浪潮還沒有退去,信息化浪潮便接踵而至。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智慧地球把人拋入一個虛擬的世界。世界的物質性和虛擬性在人的指尖和鍵盤中來回拉扯,“人—物”關系呈現新的張力。

圖6 李銘燃《饕餮》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改變生活。但科技畢竟是手段,一切的發(fā)展都將是為人的發(fā)展,如果失去人的目標,那么,工具和手段需要重新思量。以科技主導的現代文明創(chuàng)造了神話,卻同時走進手段的王國。啟蒙運動把神趕下神壇,但現代化卻又把科技推上神壇?,F代性是現代化所體現的內在精神與價值。當現代化所要求的效率和標準化日益摧殘生活方式及文化多樣性的時候,現代性的普適性遭到質疑,現代化的理由和根據遭到質疑。正是現代化的另一個結果:人的異化,有人說這是一個不再需要詩人的時代,是人類整體拒斥烏托邦的時代。懷想的自然世界和浸淫的俗世生活世界渲染人們審視現代文明的雙重底色。自然物、日常物成為人們坐定觀照最充分的理由和媒介。
西方現當代雕塑把物的藝術推向新的高度,達達、波普、極簡、大地藝術等創(chuàng)作實踐,探索了物的深度,更開拓藝術的可能向度。從方法論的角度,西方現當代藝術關于物的創(chuàng)作實踐給中國當代雕塑中自然物和日常物題材雕塑提供了模本、范式?,F成品的使用、寫實放大、材料的觀念、行為及過程的導入等為我們廣泛借鑒。盡管如此,但在自然物與日常物題材雕塑生成邏輯和對它的解釋路徑卻是中西有異。這種差異,直指文化傳統(tǒng)、現實問題及雕塑自身的演化。

圖7 沈烈毅《雨聲》
西方以科學、數理、邏輯見長的文化傳統(tǒng)在對物的看法上逐漸形成一套嚴謹的知識體系,重分析、重實證。人與物、主體與客體關系是二元結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物的認識上強調物我和一、心物合一和整體觀照。雖然中國科學精神萌芽較早,但終未形成像西方那樣的知識體。這就不難理解以科學技術和科學精神為核心的工業(yè)和信息革命首先在西方爆發(fā)并漸次波及世界的。西方現當代雕塑中聲光電等科學手段的導入,以及對藝術物的釋讀所使用的物性、運動、表皮等詞匯都富科學與分析色彩。而中國對藝術物的呈示和描述講究“情”“意”“境”。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既有現代化進程中普遍性的問題,又有中國自身特有的問題。商品房、高鐵、網購、自媒體、霧霾、爆堵、地溝油、城鄉(xiāng)一體化、西部大開發(fā)、一帶一路、互聯(lián)網+等,這些詞匯足以描繪中國的現代化情景。人們的喜怒哀樂也自然投射在這些現代化的物及與它們的相互關系之上,也映照于現代化的空間拓展與想象之中。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自然物和日常物題材雕塑記錄了現代化境遇中的人們的精神動態(tài),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精神氣象,成為一部現代化中國的精神圖志。

圖8 楊必廣《數沙子》
從現代中國雕塑人(如江小鶼、陳孝崗、李金發(fā)等)赴西洋、東洋學藝回國的20世紀10年代中期算起,作為舶來品的雕塑至今已走過百年歷程。就像歷史上作為舶來品的佛教和佛教造像,經過漫長的改造過程,才成為一種具有中國意味的精神形式。作為先進文化學來的這套迥異于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理念、方法、技術也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中國雕塑人習來的西方雕塑本領,的確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但也出現了對西方的盲目模仿和照搬。彎路難免要走,好在還是找到了如何和中國現實結合的方法,并創(chuàng)造了與時代契合的精神樣式。

圖9 焦興濤《真實的膺品之一》
西方雕塑自身演化的邏輯完整而清晰,而中國傳統(tǒng)與現當代雕塑文化邏輯是斷裂的。但中國傳統(tǒng)雕塑中的思想、方法、技巧也需重新審視。中國傳統(tǒng)雕塑中對待自然的思想和在對日常空間詩性的營塑、器物的工藝價值方面更是值得追索。
中國人對自然、日常和物質世界的看法有獨特的智慧。自然物與日常物題材雕塑無非是這些智慧的形式外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尤其老莊哲學、佛學禪宗、心學、儒學等,為我們理解日益豐盈的物質世界和信息化的虛擬世界提供了思想依憑,再假以西方的科學分析方法和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視野,將能引導我們更合情合理的探索物的奧妙。

圖10 宋東《物盡其用》局部
中國當代雕塑視野轉向自然物和日常物世界,它們何以成為當代雕塑表現的明顯現象,它們與西方現當代雕塑是怎樣的關聯(lián),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接,對中國當代雕塑產生什么影響,又映射出怎樣的文化精神。在全球文化趨同的境況和西方雕塑引入中國百年的當口,進一步追問何以成就雕塑的中國風格,這恐怕是當代中國雕塑人不容回避的時代命題,恐怕也不僅僅是雕塑的理論問題。
這些正有待我們去探究。
如此,即從物始。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農學院)
本欄目責任編輯 孫 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