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陽市老促會 孟津縣老促會
【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報道】
貧困戶“精神貧困”的病根是“怕”,怕豐收了無效益;怕不懂技術顆粒無收。怕是懶的根源。“懶人”關鍵是要有人去帶,要有人真心去扶,組織“懶人”抱團成群進產業,提高分散經營產業的組織化程度,才能變懶為勤。
河南省孟津縣蔡愛云五年前還是靠低保過生活,村里動員他建大棚時還說:“俺這號無用的人脫貧致富會那么容易?國家有低保政策,也能吃飽穿暖,湊合著過就可以了。”
如今他家五年內建了10個大棚。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
孟津縣橫水鎮閆莊村是革命老區村,也是省定貧困村。地處偏遠的丘陵山區,94戶貧困戶靠救濟、靠低保、靠打短工維持生活。
種種原因造成貧困戶在脫貧攻堅的大環境中喪失了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患上了“等著給,躺著要”的“貧窮依賴癥”。駐村干部對一些有勞力無資金的貧困戶一次性給予5000元到6000元的增收資金幫扶外,把“大兜底”作為扶貧法寶。
針對這種心理,孟津老促會在該村定了10戶作為養兔幫扶示范戶,送1公3母一組“脫貧”兔。
為了保障養兔戶脫貧,經縣老促會牽頭,10戶示范戶與陽光兔業合作社簽約,簽約內容是養兔籠、飼料由合作社提供,交售成兔后按成本價還款,每星期一合作社董事長張全應到戶講授解答技術疑問,免費打防疫針,成兔按市場收購價收購等。
10戶養殖戶不到一個月就看到了收獲的希望。
第一次動員當示范戶的喬欣是村里的“懶人”,動員時就問:“政府能給多少錢?給兔不干,給錢可以。”無論咋動員都不干。看到了示范戶的作為,他主動找老促會要求給一組兔子養養試試看,試的結果1公3母一組兔子從2016年10月到今年8月共繁殖了300多只,預計收入可達到2.7萬元。
精準服務增強了脫貧信心,也扶起了脫貧志氣。
全村20戶貧困戶今年都和陽光專業合作社簽訂了養兔合同,并加入了陽光養兔專業合作社,養兔成了閆莊村的主導產業。
2016年,白鶴鎮牛王村的貧困戶李學鋒參加了牛王村的貧困互助會,獲得擔保貸款,建起了養殖場,目前養肉鵝1500只和1000余只肉鴿。愿意用擔保貸款入股的貧困戶,按貸款款額購買的肉鵝、肉鴿數交李學鋒代養,年底按收益比例分紅。愿意在養殖廠打工的,每人每月1500元。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2戶貧困戶在養殖場工作,他們說:“這樣干下去,2017年底我們能脫貧!”
現在,李學鋒不僅帶頭脫了貧,還還清了貸款,并幫助2戶貧困戶也養起了肉鵝、肉鴿,這兩戶貧困戶說:養肉鵝、肉鴿技術簡單易掌握,成本低、見效快,預計年底我們能脫貧。
麻屯鎮柏樹溝村是革命老區村,全村1280人,310戶,7個村民組,分居在一溝三坡上,貧困戶20戶,74人,全村耕地1700余畝,2012年成為縣老促會的扶貧聯系點。
該村的經濟主要靠“秋麥夏玉米春栽紅薯種雜糧、散養豬雞羊、打點零工養家糊口”,經濟發展還處在大包干時期的自然生態經濟時代,過著苦熬的日子,有點商品意識的個別戶,也是“提籃叫賣”。習慣成了自然,臨近村靠種大面積櫻桃都已紅遍了洛陽,他們卻視而不見,無動于衷。
縣老促會駐村調查,有幾戶說:想干不懂技術,樹苗從哪兒弄?櫻桃賣到哪?櫻桃不耐放,爛了怎么辦?縣老促會和鄉村干部商量,采取三個措施幫柏樹溝村種櫻桃脫貧。
一是聘請林科所專家駐村搞育苗示范。林科所當年供應苗木搞栽培示范園,挑選骨干戶15家在示范園學栽培管理技術,2013年一年見成效,眼見為實,全村人動起來了,一下子種了800多畝櫻桃。二是聘請縣農業局專家,組織村兩委班子和種植大戶學習國家制定的專業合作社章程指導意見,結合本村實際,草擬本村章程交群眾討論,組建村專業合作社,為群眾提供商品信息,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服務。三是組織開展“黨員+合作社+貧困戶”全覆蓋活動,讓黨員與貧困戶結對子。貧困戶技術上有難題黨員手把手教;貧困戶需貸款黨員資產擔保;貧困戶農忙時勞力不夠,黨員出工幫助;果子銷售難,由黨員負責交合作社現金兌付。
67歲的貧困戶李圈,看著采滿筐的櫻桃高興地說:“我老兩口種了三畝半櫻桃,已收入1.2萬元啦!”貧困戶王振謙說:“東奔西跑打工忙,不如田里‘建銀行’” 。該村除了900畝櫻桃,還種了“錢”景看好的黑核桃林350畝、花椒30畝、牡丹30畝。
孟津縣開展精準脫貧攻堅以來,縣委、縣政府創造性地提出“政府+市場主體+銀行+保險+貧困戶”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探索出具有孟津特色的“穩、準、新”產業精準扶貧路子,采用“黨建+貧困戶”“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大戶+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家庭農場+貧困戶”等幫扶聯接模式,形成了產業精準扶貧大合唱。
據送莊鎮梁凹村黨支部書記高玉飛介紹,在精準扶貧攻堅戰役中,該村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品”的發展思路,采取“黨建引領+支部帶動+合作社推動+農戶參與+貧困戶全覆蓋+整村推進”的模式,建立了“慧林源果蔬合作社”,培育果蔬產業基地,建日光溫室大棚1000余個,家家建了沼氣池,初步形成以無公害蔬菜、草莓、袖珍西瓜、葡萄、食用菌等為主的特色有機農業產業集群,使貧困戶深度融入產業發展之中,率先在全縣脫貧。

致富帶頭人在草莓園技術指導。 圖片提供/洛陽市老促會
會盟鎮小集村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中,采用“企業+能人+貧困戶+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分紅”的模式,撐起致富艷陽天。
小集村天下秀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養牛場,養牛6000余頭,年出欄成品牛4000余頭,企業的負責人由村里的幾位能人擔任,企業將全村的貧困戶每戶6000元入股養牛場,以年分紅每戶1000元為條件,目前有30余戶貧困戶把補助金入股養牛場。入股的貧困戶在養牛場打工掙工資,學技術,既做股東,又當員工,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
孟津縣鑫洛農牧集團有限公司推出了“公司+養殖小區+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模式。依據貧困戶的需求,實施精準幫扶。一是扶持貧困戶發展家庭養殖。對貧困戶有發展家庭養殖的意愿,但缺種羊、缺技術、缺銷路、怕賠本的,財政部門負責貸款貼息;公司為貧困戶提供種羊;養殖小區技術人員為貧困戶提供技術培訓和全程服務,幫助貧困戶養得成;養殖小區依托公司回收貧困戶出欄的商品羊,市場行情好隨行就市回收,市場行情差,按保護價回收。二是支持貧困戶到養殖小區就業。對有就業愿望的貧困戶,小區提供就業崗位,目前400余名附近的貧困群眾在公司養殖小區就業。公司現在正在籌備建設年出欄20萬只商品羊扶貧示范項目,投產后將幫助100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