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保國
鳳凰山茶場是為安置知青成立的。知青陸續返城后,這里曾十分蕭條冷落,院內是半人高的野草,一片荒涼。
2000年,新洲區舊街街清水塘村農民徐從德承包了鳳凰山茶場,作為殘疾人的他,起早貪黑,帶著妻子一起干,人手不夠時,在村里請幾個勞力幫忙,日子倒也過得過去,除去承包費用和開支外,每年略有盈余。但茶場發展緩慢,步履艱難,變化不大。
最揪心的是承包茶場后,徐從德夫婦搬到茶場的危房中居住,整日提心吊擔,尤其是遇到刮風下雨的天氣,就總是擔心房子垮了。
2013年初,武漢市、新洲區老促會和殘聯,對殘疾人創業進行幫扶,給徐從德送來了3萬元資金。當年4月,區老促會幫助徐從德以鳳凰山茶場為基礎,成立了新洲區香惠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共有成員30人,并吸納了部分殘疾人為社員。
2013年底,武漢市老促會和市殘聯聯合發文,在全市革命老區選取了10余戶專業合作社予以重點扶持。要求每個合作社必須吸收殘疾人10(戶)人,并幫扶帶動合作社之外的殘疾人20(戶)人,以利被選取的合作社健康發展的同時實現對殘疾人幫扶,使殘疾人與正常農戶同步致富。從2014年起連續3年,每年給予被支持的合作社補助10萬元。
那一次,香惠茶葉種植合作社被列為了支持對象。
武漢市老促會為了把幫扶活動扎扎實實地開展好,確定老促會的一名領導聯系一個合作社。武漢市政協原副主席白元初為聯系香惠茶葉種植合作社的老促會領導。
其次,實踐操作層面,我們的積淀不多,起點較低,操作的系統性、專業性和針對性不強,更多時候是在依靠想象和慣性做事,教育工作中缺少情感教育的意識和情感的“味道”,以致一些活動和舉措顯得有點粗糙和牽強,但我們不會因此而停滯、畏縮。因為我們相信,在理論學習和不斷深入探索的同時,實踐質量會逐漸得到改善,境界和內涵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2014年4月15日,武漢市老促會會長袁善臘、副會長白元初帶領市直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到香惠茶葉種植合作社調研時,他們都被眼前的景象震驚了:
破舊的土磚房,已經倒塌一間,未倒的用木柱支撐著,可里面還住著人。茶園雖然有茶樹,但雜草長得比茶樹還高。
在現場,每個人的心靈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看到徐從德,他雖然殘疾在身,但一眼就看得出是個勤快人,臉上明顯有發展的期盼。袁善臘會長當時對他說,不要緊,老徐,我們來幫你。
隨即,老促會領導帶領市直部門負責人到舊街街道辦事處會議室召開會議。會上街道辦事處負責人介紹了香惠茶葉種植合作社的情況,也不用市老領導再動員,市直部門負責人紛紛表態,積極支持合作社的發展。
武漢市農業集團支持20萬元,市發改委和市林業局支持36萬元,再加上市老促會和市殘聯扶持的10萬元,合作社自籌資金35萬元,共計101萬元。
合作社用這筆資金購買生產資料,并主要用于興建茶葉加工廠房200余平方米,修建用于辦公、培訓、生活的兩層樓房一棟,共720平方米。院內全部進行硬化,整個面貌徹底改觀,煥然一新。

徐從德夫婦在茶場勞動。
合作社到紅色旅游通道約有1.5公里,這一段路沒有硬化,新洲區老促會會長漆維成親自到區交通局爭取支持。區交通局領導現場察看后,把道路硬化列入了當年的計劃并予以實施,解決了合作社出進不方便的問題。
市、區老促會和市、區殘聯的幫助和支持,極大地調動了徐從德開發茶園的信心,懷著感恩和創業的激情,他帶領合作社的全部社員,邁上了新的發展之路。
原來沒有加工能力,只好賣鮮葉,利潤微薄,有了加工廠房和設備,為茶葉的生產打下了發展基礎。徐從德在接下來的兩個年頭里,在生產上采取了幾個措施:將原來的茶園全面進行改造升級;茶園面積由200畝擴大到530畝;引進新品種;擴大帶動范圍,與周邊70余戶茶農形成“四統一分”的合作關系,帶動了周邊茶農生產,并促使當地擴大了300多畝茶園。
對于鄰近合作社的幾個村的困難戶,徐從德盡自己的能力,能幫一把的就幫一把,做到盡心盡力。有的農戶購買茶苗缺資金,徐從德就無償提供茶苗。近兩年,他一共向20戶困難農戶提供茶苗5萬余株,共計1.3萬元。徐從德還免除了困難茶農的茶葉加工費。
改造老茶園,管理出效益。徐從德從區林業局請來專家現場指導。通過臺割、整枝修剪等手段,改造老茶園200多畝,以增施有機肥20多噸等辦法加強茶園管理。
改造升級后,合作社生產的有機茶,已經成為當地的品牌,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新洲區老促會會長漆維成(左一)帶領工作人員現場辦公。
香惠茶葉種植合作社經過近3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合作社建立了新的經營機制,轉變了發展方式。
合作社成立后,力量壯大了,提高了再生產能力,過去的小作坊式生產,變成了現代化的機械加工,生產效率提高了,產品品質提升了。
香惠茶葉種植合作社如今已形成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合作社+基地+茶農”的生產組織形式,顯示了較強的活力。
合作社的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也得到了顯著提高。經營機制和發展方式的轉變,煥發了合作社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增強了徐從德和社員們的市場意識,提高了合作社的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改造后的老茶園青茶產量翻番,生產的“孔嘆橋”有機茶,由于質量過硬,已形成品牌效應,市場銷售行情看好,當年生產的產品銷售一空。加工設備的升級和技能的提高,使加工出的茶葉提升了檔次,售價比原來提高了75%,產量也由建社前的800多斤,提高到2016年的2000余斤,產值增加了四倍。
合作社建立了茶葉加工車間,不但解決了本社茶葉的加工問題,還結束了周圍茶農賣鮮葉的歷史,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增加了茶農收入。原來茶農賣鮮葉,每畝收益1500元,現在賣加工成品,每畝可收益6000~8000元。
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讓合作社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社員的收入逐年增加,特別是帶動了殘疾人共同致富,入社的殘疾人每年分紅的收入比其他社員多5%,經濟收入一年一個新臺階。合作社每年安排12個殘疾人季節性打工,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帶動周邊殘疾人18人(戶)和70多戶茶農發展生產,戶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