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評論員
“山型”文化為綏棱林區“強筋壯骨”
■ 本刊評論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身處莽莽林海、巍巍興安,經過近十年的實踐,黑龍江省綏棱林區形成了具有林區特色的“山型”文化體系,這一體系重點在創新上求突破,在務實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使文化深入綏林人的骨髓和血脈,蘊含在日常工作中、表現在言談舉止上、沉積于山川河流內、附著于樹木花草間、體現在生活方式上,不可磨滅,無法替代。
“山型”文化體系,依山而建,以山為名,以林區核心價值觀為山魂,以文化場所為山基,以林區精神為山峰,以文化品牌和文化標志為山脈,以文化人才為山嶺,以文化活動為山林,是綏林人政治覺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質、行為規范和工作作風的集中體現。這種獨特的文化氣質和文化符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全體綏林人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成為推動林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
文化建設,理念先行。怎樣讓文化發展產生實際效果,達到文化認同?綏棱林區在發展林區文化特別是近十年的實踐中,始終堅持思想引領,理念先行,在對文化的認識上提出了企業文化是“六劑”,即是聯系群眾的粘合劑、調動積極性的興奮劑、穩定情緒的鎮靜劑、促進和諧的潤滑劑、社會風氣的凈化劑、新思想新業態的催生劑;企業文化是“六力”,即是推動發展的生產力、鑄魂塑型的軟實力、凝聚人心的吸引力、高度自覺的執行力、創新驅動的創造力、引領發展的領導力;企業文化“六是”,即是統御發展的靈魂、傳承文明的血脈、是決定格局的基因、是共同堅守的信仰、是奮發向上的精神、是外化于形的氣質。這些對文化的認知促進了林區社會文化觀念的轉變,為更好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打下堅實的認識基礎。
綏林文化建設,做到了“頂天”,即堅持黨的領導。在綏棱林區,企業文化是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建文化也是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推進文化建設中,綏棱林區要求領導干部要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強力支持文化建設,有了扎實穩健的文化執行力,才能夠做到文化建設正規化、多元化、制度化、定量化、常態化和品牌化,讓企業的各項工作都和文化緊密聯系起來,讓文化滲透到企業各項工作之中,讓所有工作都彰顯文化特色。文化建設與黨的建設融合發展,為更好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打下深厚的政治基礎,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綏林文化建設,還做到了“立地”,即滿足綏林老百姓對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讓文化深入老百姓的心中,體驗到參與其中的快樂,品嘗到文化的甜頭。綏棱林區在文化活動開展中注重創造性、針對性、思想性、導向性、交流性、普遍性、經常性、即時性、群眾性和趣味性,讓老百姓在有形的文化活動中獲得無形的精神力量,在參與文化活動中體味獲得感和幸福感。文化建設打上了群眾的烙印,為更好發揮文化的導向作用和凝聚作用深植厚重的群眾基礎。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綏棱林區構建起的“山型”文化發展模式,使文化建設有所遵循,有序推進,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格,為林區發展“強筋壯骨”。我們相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綏棱林區將堅定前行,為全省林區文明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為黑龍江全面振興發展不斷注入強勁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