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長的中篇小說《死亡證明》寫的是當前都市底層人民的現(xiàn)實生活。小說圍繞著一起死亡事件展開,呈現(xiàn)了底層人民在面對警察、律師時的無力感和無奈感,更兼社會誠信的喪失直接威脅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家庭親情的淪落也使得底層人民的身心喪失了最后的退守之地,于是壓抑怨怒的情緒最終導致暴力化惡果,讓人不由得心生懼意,深長思之。
《死亡證明》中都市底層人民的生活是委頓而灰暗的。小說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球子吊死在西郊一個不銹鋼加工作坊里,他的哥哥老康跟著警察去認尸。警察說球子是自殺的,老康卻根據(jù)種種疑點認為是他殺,于是不愿意在死亡證明上簽字。誰知這卻惹來了無盡無休的麻煩。老康回到家里,和媽媽、兩個妹妹還有二叔商議球子的事,大家都同意另找律師來處理。二叔找到了相熟的杜律師,老康的媽媽出了五千元錢的律師費請他代理此案。經(jīng)過杜律師的推動,公安分局派人對球子的尸體做了尸檢,結果還是自殺。老康家人花了錢又沒有辦成事情,極度沮喪。更讓他們的麻煩是,老康媽媽原來的房子被拆遷,在出租屋里等著還建房,老康也借了不少錢要買還建房,開發(fā)商卻卷款逃跑,讓他們家面臨錢房兩空的威脅。于是老康不得不和其他受害者一起去找區(qū)政府維權。后來當老康和家人終于要去殯儀館把球子的尸體火化安葬時,他卻被告知沒有死亡證明不能火化尸體。老康便不得不去找派出所開證明,民警卻說所有資料已經(jīng)上交分局,他們無權開具證明,老康必須去找分局,等老康找到分局時,分局民警又說該由派出所出具證明。老康對警察的推諉極為憤怒,便不再安葬球子。后來,老康又因出席一個朋友老婆的葬禮到了殯儀館,他想起沒有安葬球子,心有不安,感到徹骨的寒冷。從朋友老婆的葬后宴返家途中的公交車上,老康竟然因為一點小事和別人大打出手。
讀罷《死亡證明》,筆者為像球子、老康這樣的都市底層人民的委頓而灰暗的現(xiàn)實生活感到極度悲哀。這哪里是值得一過的生活呢?這種生活哪里有亮色呢?有的只是得過且過的茍且,詩和遠方對于他們而言不啻是外星人的傳說,更不要說盛世的輝煌、民族的復興、國家的繁榮昌盛,現(xiàn)代文明的日新月異了。屬于他們的似乎只有陰暗逼仄的出租房,只有永無休止的勞動,只有親戚之間為了一點蠅頭小利的爭吵,只有有冤無處訴、有仇無處報的壓抑,只有巨大壓力下人性的扭曲、靈魂的遺忘。似乎現(xiàn)代文明的陽光沒有辦法照進他們的暗陬世界,他們像一些生活在陰暗地區(qū)的低等動物一樣百無聊賴地活著,如果有可能就彼此狠咬一口,一瀉胸中憤恚。
造成像球子、老康這樣都市底層人民的委頓而灰暗的現(xiàn)實生活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政府政治的不盡完善。該小說中,對于老康及其家人而言,派出所警察和維權時面對的區(qū)政府就是政府政治的代表。無論是派出所警察,還是分局警察,在老康面前,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代表著權力的傲慢。也正是這種權力的傲慢使得老康不能及時辦成弟弟球子的死亡證明,不能安葬弟弟,從而在他心中留下一個可怕的傷痕。至于區(qū)政府,更是體現(xiàn)了權力的傲慢:“區(qū)政府原本坐落在這個區(qū)與另一個區(qū)的臨界部位。后來,隨著高樓的不斷繁衍,已漸漸將它隱沒在擁擠的夾縫中,形同一尊香火暗淡的廟宇。區(qū)政府的領導自然不甘容顏落寞,就趁房地產(chǎn)大舉開發(fā)的年景遷移地段重塑了自己。雖地理位置略偏離市中心,但傲然的身姿卻效仿了級別更高的政府大樓。于是,便又恢復到居高臨下審視著蕓蕓眾生的視角。”區(qū)政府的建筑體現(xiàn)的就是權力的傲慢本性,這樣的區(qū)政府自然不是像老康這樣的底層人民能親近或選擇的,他們只能被動地接受權力的指派,承受權力傲慢的運行惡果。當老康及其家人有可能錢房兩空時,區(qū)政府也不是積極作為,而只是給以空頭承諾。權力的傲慢是造成老康及其家人的委頓生活的主要原因。
其次,社會誠信氛圍的潰敗也是造成老康及其家人的底層生活的苦悶根源之一。老康媽媽的房子被拆遷,老康順帶準備買一套還建房,誰知房地產(chǎn)商齊三兒竟然攜款潛逃了。市場社會的良性運作靠的就是契約和誠信,但正是有了許多像齊三兒這樣的不講誠信的商人,才使得市場社會運轉失靈,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像老康及其家人這樣的底層人民。更有意味的是,當老康和其他受害者一起到區(qū)政府前去維權時,就有人揭露齊三兒本來就是無德無行的小人,只不過陰差陽錯通過賄賂政府官員的方式才成為房地產(chǎn)商的。這也可以看出權力和金錢合謀時的社會危害。其實,該小說中的杜律師也可能是一個沒有誠信的律師。他大大咧咧地接下重新調查球子死因的案子,也許不過是為了那五千元的律師費,因為就小說的情節(jié)而言,我們也無法看出最終警察分局是否對球子做過尸檢了。無論是齊三兒還是杜律師,在市場社會里都是極其重要的人,都是需要以誠信立業(yè)的,但恰恰是這些人深受腐蝕,缺乏誠信,從而直接敗壞了社會風氣,承受后果的還是像老康及其家人這樣的底層人民。
再次,嚴重的貧富分化也直接造成了老康及其家人生活的困頓。適當?shù)呢毟环只梢越o一個社會帶來流動的活力,但是過度的貧富分化往往就對社會和諧產(chǎn)生可怕的損害。該小說中,對于像老康及其家人這樣的底層人民而言,嚴重的貧富分化已經(jīng)直接威脅到他們的生活信心了。例如老康懷疑球子是他殺時,曾輾轉聯(lián)系到那個叫宏斌的當律師的中學同學,希望從他那里獲得一點幫助,但是兩人已經(jīng)不是同樣的社會階層,同學早已經(jīng)是所謂的混得好的成功人士,而他還是一個居無定所的底層工人,通電話時同學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就足以讓老康自慚形穢,無地自容。還有小說結尾處寫老康小時候的好朋友大江,后來也混得很好,發(fā)財了,每年春節(jié)請哥兒們到他家去聚餐,炫耀一下自己的富足。這對于老康而言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無論是齊三兒的別墅,還是大江的高層住宅,對于老康及其家人而言,都是一種非常具體的生活和精神壓力,都使得他們的出租房變得極為陰暗狹窄,嚴重的貧富分化擊潰了底層人民的自信心,使他們想過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得。
當然,更為可怕的是,在種種社會壓力之下,即使是底層人民的家庭親情也處于分崩離析狀態(tài)中。該小說中,老康家的兒女都離婚了。老康曾和有腿疾的老婆林杰一起做服裝生意,賺了一些錢,但是最終被林杰踹了,離婚了,房子和錢財被林杰轉移到她的母親名下,后來他只能到防盜門廠去打工,和工友老王搭伙過日子,住在狹窄的出租房里,人生最大的追求也就是晚年能夠找一個蝸居安頓下來。球子也曾離婚,即使死了,前妻和兒子都不聞不問。二華也是離婚的。老康家人的婚姻脆弱,彰顯的是社會壓力的巨大。過于實利化的社會風氣也風干了底層人民的家庭親情。在老康想著借他媽媽的名義購買還建房時,他妹妹居然攛掇他媽媽讓老康出錢,結果差點導致家庭內(nèi)戰(zhàn)。后來就球子的安葬費事宜,家人也吵得不可開交。金錢似乎已經(jīng)侵蝕了一切溫情脈脈的人際關系,功利主義的冰水同樣浸透了底層人民的心靈。
面對這種種委頓而灰暗的現(xiàn)實,像老康及其家人這樣的底層人民到哪里去尋找到相應的精神支撐呢?去尋找到超越的可能出路呢?讓他們在俗世中去獲得權力的榮耀、金錢的光照、知識的啟迪嗎?無論是權力、金錢、還是知識對于他們而言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夢。讓他們?nèi)ふ易诮绦叛龅某鍪腊参繂幔繜o神論的濃郁氛圍早已經(jīng)遮蔽了宗教信仰的所有光彩。讓他們勇敢地站出來去反抗既定的社會秩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嗎?當房地產(chǎn)商卷款潛逃時,他們最多只能到區(qū)政府去游行一下而已,還要面對那一排排嚴陣以待的保安和警察。讓他們沉湎于口腹之欲的片刻歡愉嗎?也許只能如此,球子嗜酒,臨死前還喝了一瓶,老康在與林杰離婚前就常常去尋找妓女的溫情。口腹之欲是底層人民茍活下去的潤滑劑。該小說曾寫到老康租住的小區(qū)外面的景象:“內(nèi)部如此,外頭就更顯亂套。臨街門市開著雜七雜八的買賣。最吵人的是一些飯館,除了冬天之外,總將生意蔓延至門前的人行道上,用廉價的烤肉串和扎啤爭搶著貪戀吃喝的食客們。待油漬四溢的烤肉串擼到嘴里,被扎啤沖進腸胃后,他們便統(tǒng)統(tǒng)忘了形,開始張牙舞爪,吆五喝六起來,喧囂聲摻雜到煙熏火燎的氣味里四下彌漫……”那些張狂的食客中就應該有像老康及其家人這樣的底層人民,他們通過飲食狂歡給種種委頓而灰暗的現(xiàn)實鍍上生命的光澤。
但是僅有口腹之欲的疏解明顯是不夠的。像球子、老康這樣的底層人民會被壓抑得難以忍受,越過界限時,他們往往會鋌而走險,那時,暴力就是最后的選擇。在警察的解釋中,球子是自殺的,而球子無論是自殺,還是他殺,暴力已經(jīng)猙獰出場,奪走生命了。老康最后在公交車上因別人的一句話而大打出手,如果稍有不慎,他也有可能用那根銅管打死那個年輕人。球子威脅要殺死不銹鋼加工作坊的老板,他說是這個老板撬走了他的女人,結果不知怎么的就吊死了。球子的暴力還有明確的指向。而老康在公交車上的暴力,本來是沒有明確的指向的,只是這個社會的種種壓力逼迫著他,壓抑著他,他沒有任何渠道去疏解,他也沒有辦法去理解,到了一定的界限,他必須釋放出來;至于因為那個女人的一句話,他就大打出手,那完全是偶然的。這就是真正的可怕之處。當?shù)讓由鐣恍覝S陷時,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暴力的犧牲品。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地震時,也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幸免于難。
整體看來,老長的《死亡證明》貼近現(xiàn)實生活,風格自然,敘事質樸,對底層人民委頓而灰暗的生活的綿密敘述,促使我們猛然反省,是一部思想藝術都較為出色的中篇小說。
作者簡介:汪樹東,1974年出生,江西上饒人,文學博士,現(xiàn)為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學術專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自然精神研究》《生態(tài)意識與中國當代文學》《超越的追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價值分析》《黑土文學的人性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