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麗
讀博士的時候,我有幸參加了一個農村災后重建項目。這個項目在四川攀枝花附近一個很小的村子——馬鞍橋村。
2008年8月份,攀枝花也發生了一次地震,那些土房子垮塌得非常嚴重。
由于洪水沖毀了橋,他們很難去外面運磚或水泥之類的材料來重新蓋房子,因此他們的重建工作一直都沒有開始。
我也看到很多當地重建的政策說不允許再建土房了,為了安全都要建磚房。
這個項目開始的時候,我的導師吳恩融教授和師兄穆鈞博士一起去啟動。他們走街串巷地做了很多調研,發現其實當地那種老的土房子還是有一些抗震措施的,要不然他們也不會在那個地方生活那么長的時間。
比如:關于土料的配比,他們會有一些講究,放一些石子、沙子在里面,加一些木頭的梁或者柱,做一個框架結構,來支撐墻體。但是由于這兩年農村的大部分年輕人出去打工,這種建造老房子的技術就沒有人再學了,蓋房慢慢就變得越來越不講究,所以他們的房子的抗震性現在也沒有了保障。
但是我們發現其實只要用科學的方法,做一些很小的改變,增加一點點造價,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于是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了一套比較容易操作的抗震的夯土建造體系。
那怎么改善抗震性能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教他們做一個穩固的基礎,給他們合理搭配土墻里黏土、沙子、草筋等等的比例。另外在墻里加一些木質的構造柱和圈梁,形成一個框架。同時我們還改良了它的采光通風性能,這使室內環境質量也有所提高。而且因為使用了大量災后廢墟,房屋重建的費用也非常便宜,最多的就兩百多元一平方米,最便宜的才六十幾元。
但是我們光幫他們蓋房子還不夠,這個村子的公共服務設施挺缺乏。于是第二個階段,我們又幫他們做了公共服務設施的提升。
我當時的一個任務就是幫他們做一個村民活動中心。其實我從來都沒有做過這樣的農村項目,當時我們討論了一下,覺得應該要公眾來參與。怎么才叫公眾參與呢?是不是把他們召集起來開開會,問問他們喜歡什么,然后幫他們做出來,就叫公眾參與呢?
我們覺得這樣還不夠,應該讓他們真正地參與到建造的過程中,他們既可以賺到一點錢,又學會了技術,以后可以把它當成一個謀生的技能。這才叫真正的公眾參與。
所以我們也沒有去請施工隊,而是組織了村里的村民,讓他們一起來蓋這個活動中心。但是有一個問題,因為他們不是專業的施工隊,我們不可能把圖紙丟給他們就不管了,所以我就必須住在這個村子里,和他們一起來蓋房子。
很幸運的是,當地的建設部門給我介紹了一位施工經驗非常豐富的工匠師傅——楊師傅。幸虧有了他,我們才能夠順利地完成這個項目。
2009年4月份,我就帶著跟很多老師和專家一起討論好的設計圖紙,和楊師傅一起來到這個村子里。開始的時候,做基礎施工還是比較簡單的,但是因為交通實在不方便,沒有辦法去外面租大型的機械,所以大部分工程都是靠人力完成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比如:砌筑基礎的石頭是從河床里撿回來的,木料都是從附近的村子里收集的村民的二手木料。
建好了基礎以后就是夯墻。我們用的土,就是挖基礎的時候挖出來的那些土,還有平整院子的時候多出來的一些土。我們在土里加了非常少的石灰和水泥,就是為了提升墻體的強度。
整個項目沒有占用太多新的土地,他們都在自家的原址上面進行了重建。倒塌的這些廢墟全部被利用為新建筑的材料,所以沒有什么廢墟、危房之類的東西留下。這些材料90%是從當地回收的自然材料,所以看起來和環境很協調。
做完這個項目以后,我把它拿給我的同學們看。他們說這個項目是挺好,但是誰還住土房子啊,只有這種特窮、特偏遠的地方的人,他們沒辦法才住土房子,以后他們有錢了肯定會修磚房的。
我也在想:我們是不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真的要把它拋棄了呢?如果大家有錢了,交通好了,我們還能不能建土房子?如果我們建出來,它會是什么樣子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就要講一下我們最近做的第二個項目。
這個項目是在云南的魯甸。2014年,魯甸也發生了地震,當地也有很多土房垮塌得非常嚴重。我們要去的這個村子叫光明村。我們到的時候,很多磚房已經蓋起來了。
我們發現還有一戶村民沒有開始重建。他們是一對老夫妻,真的沒有能力蓋新房,還住在一個很破的小棚子里面。
他們家的宅基地很小,沒有辦法做很大的院子,我們就做了一個獨棟的小小的住宅。
它的房間分布很簡單,一分為二,兩邊是房間,中間有一個很窄的、通透的、半室外的空間。屋頂是可以采光的,老頭老太太可以在半室外的空間里做一些活動。
最后讓我們最欣慰的是,老爺爺老奶奶終于不用住在那樣破的棚子里了,他們從此有了一個干凈舒適整潔的生活環境,而且它的建筑成本也只有當地磚混住宅的一半左右。
現在我就可以回答那個問題了:如果他們有一點錢了,交通方便了,他們還會不會造這種土房子呢?
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做完這個項目后,有很多人去參觀,說他們家也要蓋一棟這樣的房子,請求我幫他們設計。村里面的一些領導也說,他們村馬上就要做整村改造了,也請我幫他們設計。
我想說的是,當我們進入農村去做這些建筑的時候,可能要轉變思維方式——我們不是要帶著城里的技術、城里的材料、城里的人手去替代他們,丟給他們一堆城里的東西;而是要去了解他們的歷史,他們有什么東西,現在擁有的好的是什么、不好的是什么。
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只將它們做一點改變,就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村民的生活環境質量。而且我們只能用一種適宜的技術,不是一些高科技的東西,也不是一些特別土的東西,而是適合他們的生產力水平的一種技術,讓他們可以去學習,可以去傳承。
(默 存摘自微信公眾號“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