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米安·卡靈頓
隨著人類對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以及陸上資源的枯竭,開采蘊藏在深海海底的礦產資源就成為未來世界解決能源問題的一個方向。
如今,世界上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被授予勘探許可證,大量海域被允許開采。早在兩年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海平面以下1600米的海域中,商業化的海底采礦活動已開始進行。在那里,諾第留斯號礦業公司計劃釋放3個巨型爬行機器,將富含銅、鋅和金的巖石磨碎,并將其泵入一艘定制的運輸船,每天采礦量超過3000噸。
諾第留斯號礦業公司首席執行官邁克·約翰斯頓介紹:“海洋覆蓋了地球的71%,而且相對未被開發。相比緊盯著地球上的土地資源,令其不斷快速消耗以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求,用一種環境可持續的方式來探索這一尚未開發的潛能,無疑更有意義。”他還表示:“海底的重要金屬儲量豐富,這些已知金屬對發展綠色經濟至關重要,且礦藏量一般比陸地上要高得多,所以我們終將不可避免從海底獲得必要的資源。”
英國國家海洋學中心地質學家布拉姆利·默頓也認為,深海采礦不僅是為了確保新近智能機器的金屬供應,意義更為重大的是,人們需要這些金屬來制造更為綠色的產品,創造一個低碳的未來,以促進可持續的文明發展。
目前在深海中,有商業開采價值的包括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礦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個領域光明的前景吸引了其他長期從事海上業務公司的注意。比如英國石油公司,在去年12月首次對一艘被稱為“松鼠”的無人潛艇進行試驗,該潛艇可以從無人機上墜落到海面,然后潛入水底進行檢查作業。最近,他們還將一艘小型遙控船與一種名為“機器人潛水員”的磁性爬行裝置結合在一起,對安哥拉的海底管道進行檢查。
人工智能與機器的結合,使深海采礦事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預計,大約在十年之內,更大規模與深海采礦相關的商業生產活動將會開展,很多公司將從諾第留斯號礦業公司的經驗中受益。
諾第留斯號礦業公司作為深海采礦的先驅,讓每個置身于深海采礦領域的人都焦慮地注視著它的發展,如果其間出現差錯,將給深海采礦業帶來很大的挫折。相反,如果它成功地帶回有價值的金屬,并使收益大于損耗,那就意味著深海采礦事業即將騰飛。
深海是一個天然寶藏,但生態系統鮮為人知,因此極有可能因采礦遭到破壞。深海采礦將搬走集礦軌跡上的絕大部分金屬結核,使長在結核上固著性底棲生物幾乎都遭到破壞,這類生物群落在短期內難以恢復。此外,采礦還會引起上層沉積物的嚴重擾動,隨之發生的再沉積會掩埋底棲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從而對棲息于沉積物上層的底棲生物產生顯著的影響;深海采礦還會使礦區生物種類多樣性明顯降低,由于大部分大型和巨型底棲生物在海洋中分布較廣泛,因此局部海底的采礦不太可能導致某一物種從海洋里完全滅絕,但種類多樣性恢復所需的時間十分漫長,其中的變數更是無法計算。
2016年,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一家英國子公司開發了太平洋的多金屬礦藏,但同時,該地區也是深海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采礦對其造成了不可忽視的生態破壞。
所以,在環境專家心中,深海采礦將是人類有史以來對深海生態系統的最大攻擊。他們認為,要保護新知識和生物技術的衍生品,必須禁止開采活躍的火山口,且須實行嚴格且恰當的管制、強有力的監管。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特雷西·施姆爾德就建議,英國應該從國際海床管理局獲得國家許可證,以便建立一個海底觀測站,這既可以測試新的采礦技術,也可以監測其對環境的影響。
盡管聯合國建立了多個臨時委員會和常設委員會,來研究開發海洋礦物資源的法律,但科學知識和法規是否到位,深海采礦會不會重蹈陸地開采的覆轍,仍有待觀察。在未來幾年,國際合作將是必然的趨勢:一方面,由于深海采礦帶來的環境影響具有跨地區性質,對一些科學問題的解答需要國際合作;另一方面,深海采礦對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礦區應該是相似的,各國沒有必要開展重復性的工作,這樣既可滿足科學需求,又符合各方的經濟利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