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
原來這就是魔
找到正確的修行之路,未必就能一帆風順地前行。因為修行如一人與萬人敵,期間會遇到種種障礙,相信這是每個學佛人或多或少經歷過的。而在接近終點時,還有一場決定勝負的殊死較量。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前,波旬的魔宮震動了,因為這意味著無明建立的輪回系統即將解體。波旬是欲界他化自在天的天主,一切輪回眾生都在其管轄之下,唯有覺悟,才能脫離其勢力范圍。
說到魔,我們往往會聯想到傳說中那些青面獠牙或嗜血成性的形象,而佛教所說的魔,泛指一切斷人善根、阻礙解脫的力量。包括外在的魔王,也包括內在的魔性。在佛陀修行、成道乃至弘法的整個過程,波旬就是這樣一個陰魂不散,以種種方式進行干擾的魔王。
當佛陀在尼連禪河畔精進修行時,波旬就來假意勸說道:“你是如此消瘦,恐怕死期將近。所以你不該繼續用功,這條路太艱難,太讓人難以承受了。你應該好好活著,這樣才能擁有福德,享受人生。”
類似的勸說,很多修行人應該都經歷過。當我們學佛修行,尤其是比較精進的時候,親友往往會用親情、享樂來誘惑我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我們要知道,這是世俗的“情”,輪回的“理”。如果我們因此動搖,其實就意味著“魔”的勝利。所以說,魔有著千變萬化的形象,手段也層出不窮,絕不僅僅是一味的恐嚇。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之路,就是降魔之路,你準備好了嗎?
向內而非向外尋找
我們知道,無法用有限的理性去認識無限。僅僅通過思惟,是不能直達世界本質的。那么,如何才能超越有限?聽起來似乎很難,其實只是在迷和悟的一念之間。
因為心本來就是無限的,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只是被無明束縛,使得我們只能看到眼前的這一點,結果與虛空有了天淵之別。所以,我們要把向外馳騁的心收回,向內尋找。因為它就在那里,是現成的,越是外求,越是去道遠矣。
如何尋找?一方面是通過禪修獲得定力,讓心安住下來,妄念平息下來;一方面是以智慧進行觀照,讓覺性光明顯現出來。一旦開啟本自具足的智慧,心就和虛空是一體的,就能成為佛陀那樣的覺者。也就是說,我們都可以完成生命的自救,而不是坐等神的救贖。
正因為這一點,佛教被稱為“正覺”的信仰。佛陀成就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稱無上正等正覺,是最為究竟而圓滿的覺醒。這種覺醒不只是佛陀才能成就的,事實上,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性,都可以走上覺醒之路,從而解決人類永恒的困惑,了知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心的本質,就是宇宙的本質。
因為證得這一智慧,佛陀才被稱為“正遍知”。所謂遍知,即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知。而且這種遍知是可以親證的,不是聽來的。總之,只要你希望解決人生的終極問題,就應該選擇佛教。
真和妄,都是心
佛法認為,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妄心,一是真心。所謂妄心,即充滿顛倒妄想的心,是迷失本心后由無明演變的種種妄識。所謂真心,即心的真相,心的本質。
在佛教典籍中,阿含、唯識等經論側重從妄心闡述,以此構建修行法門。其中,阿含經典主要講到前六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屬于我們能意識到的部分。而唯識學進一步講到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是屬于潛意識的部分。
我們之所以成為凡夫,正是因為潛在自我意識的作用。末那識的特點是執阿賴耶識的見為我,由此形成對自我的錯誤認定。我們現在的人格就是建立在這種誤解之上,進而發展出貪嗔癡等種種煩惱。一旦改變染污的末那識,即可轉染成凈,轉識成智。
唯識還告訴我們,在妄識系統中,除心王外,還有各種心理活動,即心所。每個心所的形成,都有各自的特征、規律和條件。唯有了解凡夫心的運作規律,才能從根本上動搖它,解決它。心理學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是從妄心入手。可以說,這是一條常規路線,是立足于現有心行采取的對治手段。
此外,佛教還有一部分經典立足于真心的修行。所謂真心,又稱佛性、如來藏等,是每個眾生本自具足的覺性,禪宗稱之為“本來面目”。這正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無明妄想不能證得。《涅槃經》《如來藏經》《勝鬘經》等,就是圍繞這一思想展開。
不論立足于妄心還是真心,目的都是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心——了解妄心的目的,是為了解除妄心;了解真心的目的,是為了體認真心。
自己解脫和大家解脫
所謂解脫,就是解脫煩惱,解脫執著,解脫生死,解脫輪回。這就需要深刻意識到五欲的過患,以及輪回的痛苦本質。
在人天乘的修行中,是以得生人天為目標。但在解脫道的修行中,要把曾經的目標作為舍棄對象,看到人天之樂的過患,看到輪回六道的過患,從而生起解脫之心。有了煩惱痛苦固然要解脫,有了名聞利養更不能忘記解脫。因為三界中的一切都是牢獄,都是束縛,本質上都是痛苦的。
解脫道固然是以解脫為目標,菩薩道同樣是以解脫為目標。區別在于,前者是為了個人解脫,而后者是帶領眾生共同解脫。如果不想解脫,修行根本沒有上路,甚至可以說,算不上真正的學佛人。
從菩薩道的修行來看,所謂的人天乘、解脫道,都是佛陀接引眾生的方便。《法華經》將此比喻為化城。經中記載,有位導師帶領眾人前往寶所,中途要經過長達五百由旬的險惡難行之道。當人們在前行途中體力不支,準備退轉時,導師憐憫眾人不能得到珍寶,就在中途變現一座化城讓人休息。但休息只是手段,目的是恢復體力后繼續往前。
正如經中所說的那樣,“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那就是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陀真是偉大,他沒有想著:我成佛了,你們只能成阿羅漢,低我一等。而是苦口婆心地叮囑我們:你們都有成佛的潛力,都應該成佛,開啟并圓滿和諸佛同樣的智慧。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懷。
從這一點來說,佛陀開示的所有道路,最終都可會歸為成佛之道。所以在《法華經》中,佛陀對以往所說的三士道作了歸納:“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告訴我們,他一生說法的目的,都是為了將眾生導向成佛之道,其他只是方便說法而已。endprint
在輪回的漩渦中
在輪回的漩渦中,我們只是一片隨波逐流的落葉,隨著往昔業力飄蕩,隨著混亂情緒飄蕩,隨著錯誤想法飄蕩。這就是眾生的生命現狀,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如果不加以改變,未來還將無窮無盡地重復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從輪回中解脫,從迷惑中覺醒?當我們說到解脫時,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是離我們非常遙遠的一種境界,是和現實毫不相干的。那么我要告訴大家,解脫離我們并不遙遠,也不是形而上的玄想。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解脫的需求。
當我們感到疲憊時,當我們陷入煩惱時,當我們遭遇痛苦時,難道不希望從中解脫嗎?難道愿意讓疲憊、煩惱和痛苦繼續下去嗎?
我們通過娛樂來轉移目標,通過發泄來加以對抗,通過毒品來麻痹心靈,甚至有人通過自虐來讓身體分擔內心的痛苦。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尋求解脫。但這些方式只能帶來暫時的安慰,而且是一種充滿副作用的安慰。就像落水者把希望寄托在一根稻草上,最后只會沉得更深,更難浮出水面。
在其他宗教中,通常將天堂視為解脫。但佛陀通過對生命的追溯發現,天界雖然比人間安樂,但不代表究竟解脫。因為天堂只是生存環境的改變,并非內在品質的改變。即使我們因為善業得生天道,但只要煩惱未斷,業力未盡,一旦天福享盡,最終還是要淪落六道,流轉生死。
佛經中就有很多這樣的記載,所以生天也是不究竟的,是暫時而非永久的福報,更不是真正的解脫。
沒有對比就難以確信
對佛法的信仰,從迷信到智信,從初信到深信,從信仰到實踐,從入門的皈依三寶,到最終于自身成就三寶那樣的品質,信仰程度會隨著修行不斷加深。很多時候,我們越學,越會覺得佛法廣大無邊。隨著你眼界的提高,佛法也在不斷展現其浩瀚、無限、高不見頂的那一面。
因為佛陀所揭示的是心的本質,宇宙的本質,不僅如此,他還闡明了萬法的差別。可以說,世間沒有一種智慧可以與之比擬。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佛教徒的自詡。那么,我們不妨通過對其他宗教或哲學、科學等領域的了解,在探索過程中進行對比,加以確認。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雖然鋪天蓋地的資訊帶來了很多干擾,但也為我們提供了開闊的視野。關于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我是受到家庭影響,從小就學佛、出家,此后一直在佛學院成長。雖然覺得佛法說得很好,但這種好,只是因為你從開始就在接受這種教育,屬于默認模式下的好,其實并沒有太深的感觸。直到走上弘法道路,開始和社會各界人士有了接觸,對不同學科有所了解之后,我才越來越體認到,佛法真是究竟圓滿的大智慧。
所以我覺得,雖然信仰本身強調專一性,但要全面提升信仰,可以把眼界放寬一點。
當然,有些人本身已經在社會上受過很多教育,是在有對比的情況下選擇了佛教,就可以深入經藏,不必到處涉獵,浪費時間了。此外,也不要在信仰之初過多接觸其他宗教或學科。因為對比和選擇都是需要一定能力的,如果信仰尚未穩固,還不知道佛法究竟說的是什么,就容易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見帶跑。所以,對比也是要有前提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