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朱德明+鄧健
摘 要:五龍溝金礦位于東昆侖中部北緣,是具有潛力的一個中大型礦床,本文通過對該區的礦區構造特征、礦床地質特征、構造變形與成礦時代的研究,結合以往地質資料分析,認為五龍溝金礦具有多期性的成礦特征,其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控于韌性剪切帶。
關鍵詞:五龍溝金礦;構造特征;韌性剪切帶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18.056
東昆侖地區位于我國青海省的西南部,是中央造山帶秦-祁-昆褶皺系西段的一部分。五龍溝金礦區位于東昆侖中部北緣,該區目前已發現有巖金溝、石灰溝、淡水溝、中支溝等金礦床和眾多的金礦(化)點,是具有巨大資源潛力和找礦前景的礦集區。
1 礦區構造特征
研究區位于青海省中北部,東昆侖造山帶的中段。東昆侖造山帶是青藏高原北部重要的成礦地質構造單元,屬我國中央造山帶—秦昆祁褶皺造山系的Ⅱ級構造單元,北以昆北斷裂帶與柴達木地塊為鄰,南以昆南斷裂帶與巴顏喀喇海西-印支褶皺造山系分開[1](如圖1)。區內地層復雜,巖漿活動強烈,本區以東西向的昆中巖漿巖帶為背景,以NW-NWW構造為主要成分,以褶皺、韌性剪切帶為主體格架,脆性斷裂多方向發育,其中NW、NNW向脆性斷裂控制了金礦化帶的分布。
受東昆侖區域構造活動的影響研究區內韌性剪切變形較為強烈,發育有呈NW-NWW向近平行展布的巖金溝、螢石溝-紅旗溝、三道梁-苦水泉三條韌性剪切帶。沿剪切帶發育有韌性和脆性等變形構造,經過由深構造層次轉變為淺構造層次的漫長變形過程而形成韌性變形與脆性變形相互疊加的脆-韌性剪切帶,剪切帶韌性變形與該區早期金礦成因有著密切聯系,為金礦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2 礦床地質特征
金礦體的形成主要受韌性剪切帶控制,含礦蝕變帶(韌性剪切帶)多呈NW走向(320-320),傾向NE,傾角45-75,長約3公里,寬5-40米,舒緩波狀延伸,狹長帶狀展布,帶內構造片理、千糜理、揉皺發育,斷層泥、糜棱巖、碎裂線下極為明顯,黃鐵礦化、絹云母化、毒砂化、高嶺土化等蝕變強烈,地表氧化多為褐鐵礦化、粘土化等。
2.1 礦體特征
礦體分布嚴格受韌性剪切帶控制,整體呈脈狀、細脈狀、透鏡體狀、不規則條帶狀展布[2],平均品位為1.01×10-6-33.51×10-6,礦體在走向上逐漸尖滅。礦石礦物組合較為簡單,礦石中的金屬礦物主要以自然金、黃鐵礦、黃銅礦、毒砂、閃鋅礦、方鉛礦、為主,褐鐵礦、磁鐵礦、赤鐵礦次之,脈石礦物主要以長石、石英、云母為主,方解石、電氣石、絹云母、次之。
2.2 金賦存狀態
礦石中金主要以不可見形式存在,自然金少見,通過鏡下、掃描電鏡、溶解性試驗研究,自然金,銀金礦形態多樣,多以細脈狀、粒狀為主,其形成晚于脈石礦物,并賦存于脈石礦物裂隙、晶隙中,賦存狀態分為裂隙金、粒間金和包裹金3類。
3 構造變形與成礦時代
通過表1可以看出,五龍溝金礦成礦具多期次特點,且主要成礦時代與該區的韌性剪切變形與脆性斷裂構造活動的時代相吻合,多期構造變形活動影響并改造礦體的形成與分布,使得整體成礦時間延長,同時加大了礦化程度。
4 小結
五龍溝金礦在成礦時代上具多期性的成礦特征,其中印支期為主要成礦期,金礦最早形成受控于晚加里東期的韌性剪切構造變形活動,為五龍溝地區金礦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印支期韌性剪切帶和脆性斷裂的活動使該區金礦沿斷裂帶處再次得到富集,并沿構造線形成NW-NWW向的含礦破碎蝕變帶,對研究東昆侖地區的構造變形活動與成礦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陸露.東昆侖五龍溝金礦構造控礦特征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2011.
[2]田盛勝.東昆侖中段五龍溝礦集區金礦成礦作用及成礦預測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
作者簡介:張昊(1988-),男,河北宣化人,碩士,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勘探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