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摘 要:坎博韋(Kambvo)地區的銅鈷礦床包括坎博韋西(Kambvo West),卡莫亞(kamoya),卡莫亞南(kamoya South),坎豐達(Kamfundwa),香古魯韋(Shangolowe),姆賽薩(Msesa),卡布雷拉(Kabolela)等礦床。這些礦床的含礦層位及其礦化特征基本相同。礦體主要賦存在羅安群礦山亞群地層中,分別為下部礦體-坎莫托組(kamoto);上部礦體-白云質頁巖組(S.D.);第三層礦體-坎博韋組(Kambvo)。該類型礦床主要礦石礦物有黃銅礦,斑銅礦,硫銅鈷,輝銅礦,孔雀石,鈷白云石,菱鈷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白云石、石英。
關鍵詞:銅鈷礦床;坎博韋;礦山亞群;地層特征;礦化特征
中圖分類號:P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6-0191-02
坎博韋地區的礦化作用主要發育于新元古代加丹加超群羅安群礦山亞群。礦山亞群地層由老到新又被分為坎莫托組(kamoto)、白云質頁巖組(S.D.)和坎博韋組(Kambvo),以上三組地層分別賦存著下部礦體,上部礦體和第三層礦體。
1 坎莫托組(kamoto)地層特征
坎莫托組(kamoto)地層由老到新依次是R.A.T.grises,D.strat, R.S.F.以及R.S.C.。而下部礦體就賦存于上述4段地層之中。其中,R.A.T.grises頂部與R.S.C.底部礦化程度最弱,R.S.F礦化程度最強, D.strat礦化程度居中。
在坎博韋西(Kambvo West), R.A.T.grises,D.Strat和R.S.F.,是一套淺色到深灰色富含泥質的白云巖。R.A.T.grises顏色稍淺,更均勻,而D.Strat,和R.S.F.地層的巖石顏色相對較深并且具有明顯的層理。在這些地層單元里,可以發現一些小型滑動與斷裂構造的證據,在D.Strat,和R.S.F.中,可以發現破碎的白云巖和石英夾層,或不同壓實程度的白云石和石英結核。這三個單元地層被垂直層理的白色到粉色的粗晶白云石脈橫切。褐色、米色到白色的不規則白云石細脈也頻繁地貫穿前期的構造。
2 坎莫托組(kamoto)地層礦化特征
坎博韋西(Kambvo West)下部礦體的礦化為浸染狀輝銅礦,在主巖體中,輝銅礦沿著層理或在平行于層理的夾層中集中。在粗晶白云石脈邊緣發育輝銅礦晶體,同時,粉色的鈷白云石取代了白云石,特別是粗粒變晶。
R.S.F.是下部礦體中礦化最好的層位,而R.A.T.grises礦化最差。R.A.T.grises與R.A.T.亞群很相似,且整合覆蓋在R.A.T.亞群之上。局部的R.A.T.grises角礫巖化非常強,也是復成分角礫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R.A.T.grises中,復成分的角礫巖由毫米-厘米級的灰色白云巖碎屑組成,而且在白云石和石英基質中包含了大量輝銅礦和鐵質氧化物或氫氧化物,即針鐵礦和赤鐵礦。由于氧化作用部分碎屑呈紅色,尤其是在碎屑邊緣較為明顯。
R.S.C.地層由于強風化作用多具強烈的蝕變、硅化和蜂窩狀孔洞特征,同時殘存少量富泥質-含疊層石白云巖原巖。它包含大量的大斑點狀到厚脈狀白色粗晶白云石。另外,該層局部發生角礫巖化,且常伴隨著溶蝕作用和其他蝕變作用。蝕變的特征也由于巖石的氧化作用呈現紅色調。盡管R.S.C.地層在大多數的剛果(金)礦床中礦化貧瘠,但是在坎博韋西地區卻大量發育表生輝銅礦,在結核和脈中呈不規則斑點狀,或在蝕變區域作為主要的交代產物。R.S.C.多破碎和角礫巖化,一般已經發生強烈的氧化/蝕變(鐵的氧化物或氫氧化物)、溶蝕,同時伴隨著硅化。
3 白云質頁巖組(S.D.)地層特征
白云質頁巖組(S.D.),覆蓋在坎莫托組(kamoto)地層之上,包括S.D.B和S.D.S兩個地層。并以S.D.B底部的白云質頁巖為開始,上部礦體賦存該層中。S.D.B.是由薄層狀灰色白云質頁巖組成,這些頁巖包含有結核狀、透鏡狀和條帶狀的白云石-石英-礦石礦物。在這些結核周圍的強烈的差異壓實作用,使巖石形成了波浪形的形態。富有機質的黑色頁巖是該層典型的巖性。次級的脈平行層理,還發現有一些不規則的白云石、石英脈。
S.D.B.上覆的地層單元為S.D.S.,地層巖性由老到新依次是灰白色厚層狀白云巖;局部角礫巖化的灰色泥質薄層狀白云巖;黑色炭質頁巖,紅色的白云質頁巖和白云質粉砂巖;伴隨著赤鐵礦蝕變的薄層狀白云巖。這些地層主要是薄層狀白云質頁巖,總體上呈淺色調,僅在局部發現一些富含有機質的深色調頁巖。
4 白云質頁巖組(S.D.)礦化特征
坎博韋(Kambvo)地區的上層礦體,也就是S.D.B.地層中的礦體,它的礦石礦物為黃銅礦、斑銅礦和輝銅礦,多呈浸染狀、斑點狀、結核狀和條帶狀。浸染狀礦石礦物在黑色頁巖中尤為富集,而在蝕變區域則呈不規則的斑點狀和脈狀。
在S.D.B.底部與RSC相鄰的地層中,深部的氧化和表生的富集作用急劇下降,銅的品位也同時反映在礦物學和巖性學中。輝銅礦、 斑銅礦、 黃銅礦發育在S.D.B.地層底部的結核、脈以及斑塊中。
在S.D.B.的頂部,有一個從白云質頁巖到白色的白云質粉砂巖或者是厚層狀白云巖的過渡,并且伴隨著一些透鏡狀、層狀和浸染狀的輝銅礦。
5 坎博韋組(Kambvo)地層特征
坎博韋組(Kambvo)地層就是人們所認為的C.M.N.,它被分為下C.M.N.和上C.M.N.,包含灰色層狀到塊狀的白云巖,基底像R.S.C.一樣富含有機質和殘留的藻類。底部的C.M.N.蘊藏著第三層礦體,石英-白云石脈平行或垂直于層理,或呈不規則狀。構造作用和角礫巖化非常普遍。
6 坎博韋組(Kambvo)地層的礦化特征
蝕變經常非常強烈而形成淺灰色到米黃色細晶白云巖,且由于含鐵質氧化物(赤鐵礦)和氫氧化物(針鐵礦)而多具紅色調。該層常發育明顯的粉色鈷白云石和菱鈷礦,尤其是在斑點狀硫銅鈷附近。輝銅礦存在于小-大的斑點中、脈中、和被置換硫銅鈷礦中。同時,也發育自然銅、孔雀石、假孔雀石、水鈷礦和錳氧化物。
參考文獻:
[1]繆遠興,郝玉軍,董少波.剛果(金)卡莫亞銅鈷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礦產勘查,2014,5(2):350-351.
[2]李向前,毛景文,閆艷玲,等.中非剛果(金)加丹加銅鈷礦帶主要礦化類型及特征[J].礦床地質,2009,28(3):373-376.
[3]Van Langendonck S, Muchez P, Dewaele S, Kaputo Kalubi A and Cailteux J. Petrographic and mineralogical study ofthe sediment-hosted Cu-Co ore deposit at Kambove Wes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Katanga Copperbelt (DRC)[J].geologica belgica,2013,16(1-2):91-104.
[4]Michael L. Zientek, Jane M. Hammarstrom, and Kathleen M. Johnson. Sediment-Hosted Stratabound Copper Assessment of the Neoproterozoic Roan Group, Central African Copperbelt, Katanga Basin, 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and Zambia[R].U.S.:U.S. Geological Survey, Reston, Virginia,2014,1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