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裝扮者
這次到曼谷,有一天聽泰國版VOGUE和GQ的編輯分享泰國時尚產業的情況,其中一個關鍵的信息是,泰國有60%的在線購物通過社交網絡進行,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交電商”市場(普華永道報告)。今年六月,Facebook甚至開始在泰國測試社交電商付款,并在兩個月后推出全球首個“臉書商店”(Facebook shop)。
這讓我大為震驚。我們日常談論社交網絡難免提到“變現”這樣的關鍵詞,但是身處巨大的國內市場,你很難從人們對流量、廣告和話題營銷的討論中抽身出來,去關注在專業購物平臺之外,社交網絡對于電子商務而言究竟有著怎樣的影響。
在泰國,社交電商是如何完成的呢?
我后來向當地人了解他們如何通過社交網絡進行網絡購物,發現整個過程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順暢。例如,在Instagram上,一位博主發布了一張街拍圖片,她會在圖片說明區留下自己的LINL(LINE是在泰國占主導地位的移動社交平臺)賬號。用戶需要先添加她的LINE賬號,并且截圖告訴她“我想買圖片中的這一件”,才能進行轉賬支付。當然,相應地,你也可以和博主砍價。
聽上去要為自己買一樣東西實在太麻煩了。不過,社交電商在泰國如此受歡迎,并不是說泰國沒有類似淘寶這樣的購物平臺。
在這個通過社交網絡進行交易的系統中,銷售的一方并不一定是博主,也有可能是商家。通過使用LINE,商家可以直接與每個潛在客戶聯系并建立信任,商家和客戶完成交易,同意在產品上有任何潛在的折扣,他們甚至會通過LINE說服消費者到店里消費。根據調查,消費者其實更喜歡這種方法,因為它給了他們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輛“在線購物車”。
泰國人似乎更喜歡用這種看上去麻煩、實際上卻相對“親切”的方式完成網絡消費——親切,是一個非常逆互聯網的詞匯。互聯網表面上拉進了你和世界的關系,但從更深的悄感因素來說,你和這些突然變近的人,并沒有太強的情感黏性。
我們已經習慣了中國大型電商網站和物流公司的便利,社交電商并不是一個被大眾談論的話題。但事實上,社交電商很早就通過微信、微博生出了萌芽(想象一下,當你看完微信公眾號的一篇軟文,發現博主實際上是在誘導你點擊閱讀原文鏈接購買商品),雖然還沒有變成類似泰國這樣的社交電商市場,卻已經流露出新的跡象:從大型購物平臺離開、自立門戶的商家、個體商戶正在變多。另一方面,正因為互聯網KOL和網紅產業的爆炸式(我覺得這樣說完全不夸張)增長,社交電商為很多岌岌可危的電商提供了新的線上解決方案,這是一個應該被單獨拿出來研究的課題。
說得更陰陽怪氣一點兒,它很可能是下一個被內容創業者拿來騙取投資的變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