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張慶軍 張嵐 羅芬 曾科
430079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
431700天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
2015年湖北省傷害監測病例分布特征分析
李茜1張慶軍1張嵐1羅芬2曾科2
430079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
431700天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
目的:了解湖北省傷害監測點傷害流行狀況,為制定傷害干預策略提供科學依據。方法:利用傷害監測系統,收集2015年傷害監測資料并進行傷害病例分析。結果:共報告傷害病例7 658例,男女性別比1.53∶1。發生年齡以45~64歲最多(39.02%)。傷害發生原因前3位為跌倒(墜落)(37.87%)、道路交通傷(17.97%)和刀(銳器)傷(12.30%);傷害發生地點主要是家中(41.90%);傷害發生時的主要活動是家務(26.01%)和休閑活動(20.17%);傷害病例以非故意傷害(96.30%)、輕度傷害(76.72%)為主。結論:跌倒(墜落)是兒童及中老年人傷害的主要原因,家中是傷害首要發生地點。應以家庭為重點,對重點人群采取積極、主動的干預,以減少傷害的發生。
傷害;監測;分析
傷害是世界各國面臨的衛生威脅。為了解湖北省傷害監測點居民傷害病例分布特征,有針對性地提出傷害干預措施,特對湖北省天門市傷害監測點醫院傷害監測資料進行分析。
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間,首次在湖北省天門市3家傷害監測點醫院急診、門診及其他臨床科室就診,被診斷為傷害的全部病例;因同一次傷害在本監測點醫院就診的病例不重復記錄。
方法:監測方法使用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統一制定的《全國傷害監測報告卡》,由經過培訓的醫生、護士對就診病例進行填報。報告內容包括:傷害患者一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身份證號碼、戶籍、文化程度、職業等)、傷害事件基本情況(發生時間、地點、原因、意圖、發生時的活動、就診時間等)、傷害臨床信息(嚴重程度、結局、臨床診斷、性質、部位等)和填報人信息。
統計學方法:監測資料用全國傷害監測系統(NISS)統一錄入,使用Excel 2007和SPSS 20.0軟件對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
基本情況:2015年湖北省天門市傷害監測點醫院共報告傷害病例7 658例,其中男4 628例(60.43%),女3 030例(39.57%),男女性別比 1.53:1。以 45~64歲組病例數所占比例最高,占該年總病例的39.02%;其次為30~44歲組和15~29歲組,分別占總病例的16.95%和14.78%。就診病例以本地居民為主(95.47%)。職業構成中以家務(21.08%)居多;其次為農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20.02%)和在校學生(13.23%)。傷害病例受教育程度大多為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共占總病例的79.81%。2015年傷害監測病例性別、年齡別構成,見表1。
傷害原因:傷害發生原因前5位分別為跌倒(墜落)(37.87%)、道路交通傷(17.97%)、刀(銳器)傷(12.30%)、鈍器傷(8.81%)和動物傷(8.34%)。男性病例傷害原因前5位與總病例排序一致,女性病例前5位為跌倒(墜落)、道路交通傷、刀(銳器)傷、動物傷和咽喉異物,男性各類傷害病例數均高于女性,不同性別傷害發生原因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7.579,P<0.001)。除15~29歲年齡組第1位傷害原因為道路交通傷(26.24%),0~4歲、5~14歲、30~44歲、45~64歲和≥65人群第1位傷害原因均為跌倒(墜落),且 45~64 歲年齡組跌倒(墜落)病例數最多,其次為≥65歲年齡組。不同年齡組傷害發生原因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06.325,P<0.001)。
傷害發生地點和活動:傷害發生地點前3位依次為家中(41.90%)、公路(街道)(23.40%)、公共居住場所(10.36%)。男性病例前3位傷害發生地點為家中(33.36%)、公路(街道)(26.27%)、工業和建筑場所(14.13%),女性病例前3位和總病例一致。不同性別傷害發生地點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9.132,P<0.001)。傷害發生時的活動以家務(26.01%)為主,其次為休閑活動(20.17%)和駕乘交通工具(14.72%)。男性病例發生傷害時,前3位的活動分別為休閑活動(21.52%)、家務(18.93%)、工作(18.82%),女性病例排序與總病例一致。不同性別傷害發生時活動構成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7.200,P<0.001)。
傷害意圖、嚴重程度和結局:所有傷害病例以非故意傷害為主,占總病例的96.30%;其次為故意(暴力、攻擊),占總病例的3.23%。傷害嚴重程度以輕度為主,占76.72%;中度占22.77%;重度僅占0.51%。傷害病例大多在門急診處理后離院,占總病例的86.98%;10.92%的病例需要住院,1.21%的病例需留觀,0.81%的病例轉院,僅0.03%的病例入院時死亡。不同性別在傷害意圖(χ2=3.797,P=0.579)、傷害嚴重程度(χ2=2.430,P=0.297)和傷害結局(χ2=5.369,P=0.373)構成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性別不是影響傷害意圖、嚴重程度和結局的因素,見表2。

表1 2015年傷害監測病例性別、年齡別構成[n(%)]

表2 2015年傷害監測病例傷害意圖、嚴重程度和結局構成[n(%)]
本次監測結果顯示,湖北省天門市傷害監測病例男性(60.43%)遠多于女性(39.57%),與黃穎、劉娟等人報道的監測結果一致[1,2]。從年齡分布看,傷害病例主要集中在45~64歲年齡組,占總病例的39.02%,與上海、江西等地的傷害監測結果一致[3,4]。傷害病例數隨年齡增大而增加,45~64歲達到最大值,隨后開始下降,提示中年人群的傷害預防是需要關注的重點。職業構成以家務、農牧漁水利業生產人員為多見,且大多為高中以下文化水平。
本監測結果表明,傷害原因主要為跌倒(墜落)(37.87%)、道路交通傷(17.97%)、刀(銳器)傷(12.30%),與國家NISS、洛陽市、青島市、桂林市、富陽市監測結果略有不同,以上地區傷害原因主要為跌倒(墜落)、道路交通傷和鈍器傷。本監測病例中,男性各類傷害原因病例數均高于女性,這和男性的性格特點、工作性質使其更容易暴露于傷害危險因素中有關。15~29歲年齡組主要傷害原因為道路交通傷(26.24%),與其他省市的有關報道一致[5,6]。此年齡段的青少年較為活躍,勇于冒險,且監測地區為農村點,摩托車、電動車較多,大部分駕乘人員沒有戴安全帽的習慣,交通安全意識淡薄,社會活動和競技活動的較多參與使得他們接觸危險的概率增加。0~14歲、30歲及以上各年齡組第1位傷害原因均為跌倒(墜落),45~64歲組跌倒(墜落)病例數最多,其次為65歲及以上年齡組。表明跌倒(墜落)是兒童和老年人非致死性意外傷害的主要原因[7]。跌倒(墜落)除了導致死亡外,還導致大量殘疾、失能,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帶來心理和經濟上的巨大負擔。我們應將跌倒(墜落)作為全人群傷害預防的優先領域,特別關注兒童和老年人的跌倒(墜落)干預。
監測結果顯示,傷害發生地點主要在家中(41.90%),與松江區、浙江省、富陽市等地的監測結果一致[7,8],表明家庭環境存在較多導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例如,室內雜物堆放過多、地面不平整、廚房或衛生間濕滑、浴缸或淋浴室未放置防滑墊、室內光線或照明不充足、物品放置得不利于拿取等,均為安全隱患。傷害發生時的活動:女性以家務為主,男性以休閑活動為主,表明女性較男性承擔著更多的家務活動,在家中的時間也更多。因此,應適當改善家居環境和設施,以減少家務活動時受傷害的可能性。
本次監測結果中,傷害意圖以非故意為主(96.30%),但故意(暴力、攻擊)也不可忽視,占總病例的3.23%。就診病例以輕度為主(76.72%),大多在醫院處理后離院(86.98%),少數需要住院治療(10.92%),與國內其他監測點結果一致[9]。
傷害給個人、家庭、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與疾病負擔已不容忽視,應加大傷害監測力度,擴大傷害監測人群范圍,更加充分地了解我省居民傷害危險因素分布,針對不同人群的傷害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宣傳教育,制定有針對性的傷害干預措施,鼓勵社會各部門、家庭成員和個人積極參與傷害預防控制工作,從而降低我省傷害的發生率,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1]黃穎,李秀霞,陽冬,等.2010年廣西城鄉哨點醫院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4,20(1):45-48.
[2]劉娟,賈存顯,欒素英,等.2006-2011年青島市城陽區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2):179-182.
[3]邵潔,陳贊瓊,傅弦琴.2011-2014年上海市濰坊社區傷害監測病例特征分析[J].上海醫藥,2016,37(2):43-46.
[4]顏瑋,朱麗萍,陳軼英,等.2009-2012年江西省哨點醫院傷害監測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江西醫藥,2013,48(5):456-458.
[5]榮峰,陳雪,陶磊,等.7735例道路交通傷害病例分布特征分析[J].皖西學院學報,2015,31(5):61-64.
[6]萬秋萍,權力,張國慧,等.2006-2012年上海市閘北區居民傷害死亡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4,30(7):605-607.
[7]黃麗妹,蔡晉川,翟曉婷,等.2006-2014年松江區戶籍居民非致死性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傷害醫藥,2016,37(18):53-56.
[8]張新衛,肖媛媛,潘勁,等.2009-2010年浙江省28家哨點醫院急診室傷害監測結果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3):221-225.
[9]顏瑋,朱麗萍,陳軼英,等.2012年江西省哨點醫院傷害監測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3,20(12):1452-1454.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jury surveillance cases in Hubei Province in 2015
Li Qian1,Zhang Qingjun1,Zhang Lan1,Luo Fen2,Zeng Ke2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Hubei Province 4300791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Tianmen City 4317002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status of injury surveillance sites of Hubei Province,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injury intervention strategies.Methods:Using injury monitoring system,we collected injury monitoring data and analyze injury cases in 2015.Results:A total of 7 658 cases of injuries were reported,and the sex ratio of men to women was 1.53:1.The incidence of 45 to 64 years of age was the highest(39.02%).The top 3 injuries were caused by fall(37.87%),road traffic injuries(17.97%)and knife(sharp)injuries(12.30%).The injury occurred mainly in the home(41.90%).The main activities when injuries occurred were household chores(26.01%)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20.17%).Unintentional injuries(96.30%)and mild injuries(76.72%)were major.Conclusion:Fall was the major cause of injury among children and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people,and home was the primary place of injury.We should take active intervention with focusing on family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juries.
Hurt;Monitor;Analysis
10.3969/j.issn.1007-614x.2017.24.91
湖北省衛生計生委科研基金(WJ2015MB045)
Fund project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of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Hubei Province(WJ2015MB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