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沨
我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幾點做法
文/劉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課堂提問為突破口、創設情境為切入、良好契機為抓手、精心設計為誘因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的年齡結構決定,他們對一些物理現象的理解仍需以事實為支柱。另外物理是一門生動、形象、邏輯嚴密的實驗性學科,這兩點強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要求教者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實施興趣的培養,并激發強烈的求知欲。
為此在物理教學中,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激發學生把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并轉化為情趣和意志,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呢?
課堂問題的來源渠道多種多樣,在觀察實驗中,預習中,從日常生活現象中,原有知識同新的知識的矛盾沖突中等都可以產生提出的問題。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恰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紛繁的材料還不能了解其結構、掌握其規律,產生好奇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教師利用設懸念、擺疑點、設置矛盾的方法,或根據教材舉出一些生動、直觀、新奇的現象,都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
如,拖拉機的履帶每部分作用一定是為了減小壓強嗎?在光滑的平面上,一只螞蟻能推動一個很重的鐵塊嗎?紙盒能燒開水嗎……當然作為教師,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時的興趣往往有自發的性質,它很不穩定。一旦抽象的東西多了,特別是煩瑣的計算介入后,學生的興趣很可能下降。這時,應該不失時機地設法強化、鞏固學生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如:在講能量一節時:茶杯為什么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為什么一片樹葉落下時,我們不以為然,而一塊磚頭從高處落下時,我們望而生畏?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種興趣的培養一但建立,學生就會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諸多現象挖掘—思考—探索,形成良性循環。
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要做“有心人,”以良好的契機為抓手,立足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學習如何增大和減少壓強這部分時,上課鈴剛好響過,一位同學拎著滿滿的一桶水進來。我立刻改變原先設計好的教學過程,叫住這位同學,問他手痛嗎?他把手伸出,一條很深的印痕。我說,同學們現在讓我們設計,怎樣拎水時沒有很深的印痕呢?于是課堂活躍起來,甚至有的同學下地,親自來感受。結果學生們設計很多種方案,又讓他們找到這些方案的相同點,答案出來后,又繼續讓他們逆向思維,為什么我們不采取這些方法,手就會有印痕呢?結果這節課很順利的結束,學生在很濃的興趣支配下自已學會知識的同時,又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了。可見教者對契機的準確把握,誘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很關鍵的。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廣泛收集物理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例如:“神舟”飛船升空;沈括發現磁偏角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時早四百多年;我國科學家在條件惡劣的情況下研制了兩彈一星等等。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科教學的特點,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注意物理學科知識與環境建設的關系。利用沙塵暴、霧霾、汽車尾氣排放、大面積使用玻璃裝飾、工廠選址的不當等,使我們的生存條件逐漸惡化等現實問題,讓學生親自去調研,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進行自主式、研究性學習,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增加他們愛自己家園的責任感。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等先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作者單位:海南省樂東縣華二黃中)